理查德·迪大學恩(1922年,波特蘭—1993年,伯克利)
《海洋公園66号》,1973
布面油畫,236.22厘米×205.74厘米。布法羅奧爾布賴特諾克斯畫廊

S.班克羅夫特,《理查德·迪大學恩:海洋公園系列》,展覽目錄,普雷斯特出版社,紐約,2011。
從1967年起,也就是迪大學恩45歲的時候,直到1985年,他一直在海洋公園繪畫巡展工作。迪大學恩在1966年搬到加利福尼亞,他根據聖莫妮卡地區附近的一個場所命名了他的一大批作品,這些作品包括145幅在大尺寸畫布上創作的畫、紙上的研究圖和繪圖、拼貼畫、單版畫、版畫。
在波普形象或極簡主義各種形式流行的那些年裡,舉辦一場風景畫展似乎是一種不符合時代風格的做法。迪大學恩待在一個工作室裡,隻畫自己從工作室的窗戶裡看到的東西。他的這種做法和當時人們強調“社會”參與的創作方法大不相同。如果說他的做法不是一種保守的做法的話,那麼這種做法就具有一種倒退的性質。迪大學恩抛棄他之前的形象主義風格,想以一種絕對的方式,專注于加利福尼亞地區的光線、形狀并恢複顔色的基本品質。
這一系列的基本模式就是圖畫被一個簡化的栅欄分開。一般是上面的或旁邊的那部分來描繪一扇窗戶(或者,在其他情況中,窗戶的架構,或者牆壁的縮小畫)。另外一個部分則展現了外部風景的元素,比如房子傾斜的屋頂和棕榈樹的葉子。最後的第三部分,展示了玻璃和它反射的明亮的半透明表面。從整體來看,這是作者從他工作室的一個角落能得到的一個視野,創作的東西也有簡單的幾何圖形,比如三角形和四邊形,而在這些幾何圖形之後,人們能夠發現一些具有透視感的線條和一些三維元素(比如房屋的梁、樹和建築)。
迪大學恩對這些元素進行自由重組,他的作品既具有抽象風格也具有形象風格。他既沒有建構過于複雜的景色,也沒有過多在意作品的建築學意義。大塊色區暗示着不同深度的場景,畫家用這些色區發揮自己無盡的想象力,盡情進行繪畫實踐。
迪大學恩是一位重要的畫家,因為他展示了繪畫首先是解決形狀、顔色和創造問題的一種嘗試,同時人們還可以通過繪畫來試驗某一種情況中的各種可能,比如重複、删減或疊加,或從探尋對圖形的感覺、形狀具有的意義以及創作時的偶然性之間達成的一種平衡。
以這種方式,迪大學恩将自己的作品限制在歐洲兩大傳統風格中(抽象和形象),他還結合了海灣地區的特定場景。迪大學恩重新探索了在遵循嚴格的幾何形狀要求的前提下描繪風景的做法,他的作品讓人想起蒙德裡安的偉大作品,以及米爾頓·埃弗裡或者更難了解的愛德華·霍普的個人風格。在深藍色、綠色的水,灰色和玫瑰色的複雜搭配組合中,顔色成了複雜分層的對象。這讓人清楚地想到馬蒂斯的調色闆(這件作品在1966年洛杉矶回顧展上被展出)。迪大學恩在創作時沒有忘記抽象表現主義風格和彩色油畫,他的作品和羅斯科的作品一樣,都具有極其強烈的色彩碰撞。
摘自《當代藝術》
全球藝術史
〔意大利〕亞曆山大·德爾·普波 著
周彬彬 譯
上海三聯書店 鳳凰壹力
如今藝術領域存在的問題是:藝術可以讓人想到很多東西,但特别的是,藝術和任何東西都不像。我們知道藝術意味着什麼,但我們并不确定那到底是什麼。
本書配以精美的圖檔,向讀者展示了現代藝術的發展脈絡。
内容簡介
《當代藝術》是“全球藝術史”系列中的一冊。本書向讀者介紹了自20世紀至今當代藝術的發展脈絡,以波洛克為代表的新一代藝術家的崛起為源頭,選取了當代藝術中的标志性事件來進行闡述,同時揭示了一些當代特有的有趣現象的根源。
“全球藝術史”系列叢書引進自意大利,是一套全新、開放且系統的世界藝術百科全書,向讀者介紹不同時期和不同國家的藝術創作。
作者簡介
亞曆山大·德爾·普波,意大利烏迪内大學教授,藝術史研究者,著有《當代藝術》等多部藝術史論著。
譯者簡介
周彬彬,畢業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意大利語語言文學專業。她曾為多家合作機關翻譯過稿件,參加國際等級考試項目并獲得優異成績,翻譯有《浪漫主義時代的藝術》《拿破侖時代的藝術》《梵蒂岡古墓》等。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請勿擅自轉載|
|如有版權相關問題可聯系背景處理|
★ 鳳凰壹力|極緻閱讀體驗創造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