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參加上甘嶺戰役的兩位指揮官,後來都成為部隊中,紅極一時的人物

可能熟知曆史的朋友都知道,志願軍在彭老總的上司下,先後赢得了五次戰役的勝利,順利将戰線固定在三八線地區。就在此時,敵我雙方都到了筋疲力盡的時刻,雙方形成了僵局。于是,出現了談判的局面,當然了,在談判期間雙方偶爾也會發生一點小摩擦,但并沒有展開大規模的戰鬥。然而,就在雙方談判進行到持續不定時,誰都想掌控話語權。那該怎麼辦,隻有在軍事方面赢得勝利,才能增重談判籌碼 。

也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著名的上甘嶺戰役爆發了。而參加這場戰役的是志願軍第15軍軍長秦基偉将軍。在他接到作戰指令後,立刻率部駐防上甘嶺修建工事,等待敵人。而美帝一方也不示弱,為了獲得更多的談判籌碼,調集精銳部隊決戰上甘嶺,并且配備大量的重武器。如105毫米口徑以上火炮300餘門。坦克2個營,170餘輛。航空兵1個大隊,飛機約100架,共出動約3000餘架次。而志願軍一方也投入了炮兵第二師、炮兵第七師、共11個炮兵營。其中,還包括高炮第六零一團、六一零團各一部,高炮獨立第二十營、獨立第三十五營,計高炮47門。

參加上甘嶺戰役的兩位指揮官,後來都成為部隊中,紅極一時的人物

從雙方投入的作戰武器來看,注定了上甘嶺戰役是一場十分慘烈的惡戰。投入如此大規模的作戰武器,在持續43天的戰鬥中,美帝共發射炮彈190萬枚,而志願軍在上甘嶺戰役中投入的作戰物資,達到1.6萬噸,其中彈藥消耗5530噸,平均日消耗128噸,戰役中共發射炮彈40餘萬發。炮兵火力密度,是自抗美援朝戰争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高水準。足以可見,上甘嶺戰役的慘烈是前所未有的,據參戰的老兵回憶,整個上甘嶺地區的如同一片火海,地面就如同燒焦了一樣,來不及處理的屍體都被燒焦了。

參加上甘嶺戰役的兩位指揮官,後來都成為部隊中,紅極一時的人物

也正是因為上甘嶺戰役的慘烈,讓參戰的志願軍第15軍損失慘重,失去了戰鬥力,後撤出戰場,由志願軍第12軍接替,繼續與敵人戰鬥。這兩支部隊都是來自解放戰争時期的第二野戰軍。而志願軍第12軍在解放戰場上,就是二野的尖刀王牌部隊,擁有很強的戰鬥力。是以,在接下來的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第12軍在副軍長李德生的指揮下開始反擊敵軍,憑借着頑強的戰鬥意志,與敵人進行一輪又一輪的厮殺。

最終,志願軍赢得了抗美援朝戰争中,影響較大的上甘嶺戰役的勝利。此戰勝利後。在軍事上,志願軍徹底壓垮對方,為接下來的談判增加了籌碼,也掌握了談判的主動權。随後不久,志願軍第20兵團又發動了金城反擊戰,并且又取得了勝利。最後,美帝不得不在停戰協定書上簽字,就此抗美援朝戰役正式宣告結束。

參加上甘嶺戰役的兩位指揮官,後來都成為部隊中,紅極一時的人物

然而,作為參加上甘嶺戰役指揮官秦基偉将軍與李德生将軍。因對抗美援朝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這兩位将軍在回國後,各自的發展都不錯。可能了解曆史的朋友都知道,秦基偉擔任過大軍區司令員,國防部長等職務,成為80年代,部隊中紅極一時的人物,并且兩次被授予軍銜。(1955年是中将,1988年是上将)

李德生将軍發展得也不差,擔任過大軍區司令員,同時也是70年代至80年代,部隊中紅極一時的人物。并且也是兩次被授予軍銜的開國将領。(第一次1955年少将軍銜,第二次1988年上将軍銜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