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分裂的歐洲和統一的中國,為何說地理決定了中歐的不同曆史?

提到歐洲,大家首先會聯想到的是星羅棋布的國家,歐洲的面積實際上很大,達到了1016萬平方公裡,比我國96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面積還要多,但在整個歐洲卻分布着44個國家,數量極其之多。有的讀者可能就會感到困惑了,為什麼歐洲沒有像中國一樣誕生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呢?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種叫"地理論"的觀點——

分裂的歐洲和統一的中國,為何說地理決定了中歐的不同曆史?

歐洲曆史上盡管沒有誕生過大一統王朝,但是卻誕生過幾個疆域極大的帝國,如羅馬帝國,查理曼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有名無實),拿破侖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等等。但這些帝國都難以維持長久的統治,當然即便在古代中國,那些封建王朝也難以維持千秋萬代的統治,這裡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一概而論。

但不管古代中國的封建王朝如何更替,新興的王朝總是能夠很快統一,建立起新的一統王朝。但在歐洲卻似乎很難做到這一點。追根溯源,這裡面既有文化、觀念和宗教等等因素在發揮影響,但歐洲地理和中國地理的不同,最終卻決定了中歐曆史的不同走向。

先來看中國的地理,可以說十分的優越,從下面的中國地形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東面臨海,由渤海(内海)和黃海、東海、南海四大海域組成,更遠一點就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在航海條件落後的古代,至少在明清以前,這片海洋為中國抵禦了任何外來入侵者的可能,唯一讓彼時的中國感到頭疼的唯有鄰居日本而已。但随着德川慕府上台以後,采取閉關鎖國的政策,困擾着明朝的倭寇之亂便頓時消失了。

分裂的歐洲和統一的中國,為何說地理決定了中歐的不同曆史?

但日本戰國時代的亂象給明朝沿海帶來的侵擾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巧妙的視角,試想東南亞闆塊在分離的時候假如不是飄向南方,而是像歐洲的地中海一樣和日本形成一個陸地環繞圈,恐怕對彼時的中國大一統王朝來說,沿海一帶的軍事壓力将猛然劇增,像"倭寇之亂"這樣的軍事騷亂和摩擦将更加頻繁。但實際情況是,由于中國在東面除了面對北韓和日本之外,根本沒有來自其它國家的軍事威脅,是以在中國曆史上沿海地區成為一個軍事的真空地帶。

而中國的南方更是山巒疊嶂,雲貴高原,橫斷山脈和雲南邊境地區的熱帶雨林都讓東南亞地區的國家無力把自己的勢力向北方發展,而中原王朝也無力把自己的勢力進一步伸向東南亞。最遠隻能輻射影響到緬甸,越南這些國家,依照古代的朝貢制度,也隻是維持名義上的宗藩關系。譬如明朝永樂時期發動的"明征安南戰争"。

雖然軍事上總是取得勝利,但是由于山高皇帝遠,明朝根本無力維持自己在越南地區的統治,而古代南方,尤其是嶺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流放犯人的地方,中原王朝也無力開發南方。再看中國西面的地理條件更優越了,高高聳起的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天山山脈和阿爾山脈組成一道優越無比的天然屏障(前段時間非洲大蝗災,專家就說了根本無法翻越喜馬拉雅山)。是以即便崛起于中亞的波斯帝國也無力把自己的觸手伸向被這一道道連綿不絕的群山阻絕的東方,它更願意把自己的觸手朝歐洲伸展,是以巅峰時期它的疆域一度伸展到黑海、高加索山脈和裡海地區。

分裂的歐洲和統一的中國,為何說地理決定了中歐的不同曆史?

中國在三面都擁有天然的地理優勢,除了北方以外,由于缺乏有效的地理保護,于是就有了人造工程長城。試想一下假如在中國的北方也有一道像秦嶺這樣的山脈,那麼蒙古人和滿族人估計就沒有機會南下了,他們的戰馬根本無法跨越這重重大山的隔絕。正因為在中國北方地理上具有開放性,是以導緻古代中國曆史上一直飽受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

雖然雙方各有勝負,但中原王朝确實被折騰的夠嗆,對曆代王朝來說,北方的遊牧民族一直是一個讓皇帝們感到頭疼的問題。強一點的像漢武帝把匈奴打跑了,弱一點的像宋朝則飽受遊牧民族的打擊,最後直接滅亡于蒙古人的鐵騎之下。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發展很大程度了是因為地理的優越性決定的,試想如果在西面沒有青藏高原,天山山脈的阻絕,那麼想必來自于中亞的勢力将會魚貫而入,在那樣的情況下,想來曆代封建王朝也就無法再維持"天國上朝"的榮耀了。

反觀歐洲則完全不一樣,整個歐洲的平均高度隻有340米,地形總體以平原為主,境内最高的山峰是阿爾卑斯山脈。首先在地理上歐洲就不具備天然的優勢,缺少高原和山脈的保護,是以導緻歐洲也是飽受各種民族的入侵。如三大蠻族凱爾特人、斯拉夫人、日耳曼人,來自東方的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波斯人,這些民族輪番上陣,可謂是把歐洲折騰的夠嗆。

分裂的歐洲和統一的中國,為何說地理決定了中歐的不同曆史?

從上圖中我們還可以發現,歐洲實際上就像亞洲大陸伸向大西洋的一個巨大半島,總體上來看,它三面環海,而且内海,水系極多。可見歐洲在地理上具有一種巨大的開放性,隻要有船,基本上能夠跑到歐洲的任何地方,這種地理上的開放性也導緻歐洲内部紛争不斷。地理開放的結果就是讓歐洲在文化、宗教和經濟上的交流十分活躍。

活躍的後果帶來的就是無法維持思想的穩定,譬如中國由于在地理上擁有巨大的封閉性優勢,漢文化能夠不受外部文化的影響和幹擾,得以在一種穩定的環境中成長。當儒家被提升為國家思想以後,内部的思想競争也受到限制,而外部幾乎沒有任何競争者,周邊的民族相對來說都還十分落後,這也是漢文化能夠輻射周邊,影響鄰國的原因。

然而歐洲的開放性讓文化,宗教觀念充滿種種沖突,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擁有自己的文化和宗教觀念,如以伊斯蘭教為代表的阿拉伯帝國,以信奉瑣羅亞斯德教的波斯帝國都試圖把自己的勢力伸進歐洲,就連在基督教内部也存在巨大的分歧,進而導緻東西教會大分裂。開放性的地理環境決定了歐洲大陸上十分複雜的利益糾紛和勢力角逐。

分裂的歐洲和統一的中國,為何說地理決定了中歐的不同曆史?

因為在這樣一種開放的地理中,一個大帝國雖然可以短暫維持疆域的統一,但是卻無法維持思想,宗教和文化上的統一。可是反觀秦朝,它在統一六國以後,在不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下得以順利推行"書同文,車同軌"以及政治制度上的統一,到了漢朝時,儒家地位得到提升,思想上又形成了統一。地理上的封閉性導緻思想之間的交流和傳播近乎處于斷絕的狀态,而周邊的民族又都處于落後的處境,漢文化也就是以得以一直堅挺的發展和壯大。

但在歐洲那種開放性的地理環境中,由于思想交流,文化交流和民族隔閡的存在,它帶來的結果就是在交流的同時也會發生激烈的碰撞。譬如拿破侖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就是最好的例子,法國大革命讓歐洲各個封建王朝感到惶惶不可終日,随着天賦人權,民主自由這樣的思想觀念不斷的傳播,封建統治者和貴族們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和威脅。

是以他們怎麼做呢?就是組建七次反法同盟來反對拿破侖,阻止共和制度在歐洲的蔓延,即便拿破侖用他天才的軍事才能統一了半個歐洲,但是他并沒有能力維持這樣的統治。他的統一隻是形式上的統一,各個國家都保持了王權和獨立權,實際上他的統一更像是一個聯邦,由他來做盟主,其它國家跟着做附庸。但觀念的不同,利益的不同讓這些國家又怎會甘心服從拿破侖的統治,于是在一次次反法同盟的浪潮中,拿破侖也不得不黯然退出。

分裂的歐洲和統一的中國,為何說地理決定了中歐的不同曆史?

可見,從地理論的角度出發去闡述為什麼歐洲和中國會産生截然不同的曆史是很可靠的依據和說法。譬如還有一個經典的例子,日本菊花王朝已經延續了2600多年的曆史,天皇傳承了126代,直到如今,日本依然在象征意義上處于菊花王朝的統治。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日本地處海外,是以在日本曆史上很少有外敵攻打日本的事情,基本沒有,除了元朝時忽必烈兩次攻打日本,但都慘敗而歸。

可以說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讓日本得以免受外來勢力的入侵,而歐洲開放的地理環境,以及擁有衆多海域和水系,讓歐洲的商業十分發達,這也是資本經濟得以在歐洲茁壯發展的有利條件,但這種開放的地理環境也是歐洲紛争不斷的根源。因為反觀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由于過着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加上又缺乏外來勢力的幹預和競争,是以資本經濟也就無法發展起來。而擁有衆多海域的歐洲航海業也十分發達,這也讓歐洲的"炮艦外交"屢試不爽。

于是,當歐洲人開着戰艦來到中國沿海時,清朝才會無力對抗這些國家。其本質就在于由于沿海地區缺少外部勢力的幹擾和競争,導緻封建統治者對沿海地區的經濟和海上力量并不重視,但随着地理封鎖被打破,清朝在沿海地區不斷受到侵擾,最後在受盡屈辱的情況下才不得不開始發展海上力量。可以說,這些都是由于地理環境導緻的思維局限。

分裂的歐洲和統一的中國,為何說地理決定了中歐的不同曆史?

畢竟對于古代的中國封建王朝來說,它們根本沒有必要去發展海上貿易和經濟,因為國内本身就可以自給自足,甚至光靠這種自給自足古代的農耕經濟中國還能成為古代世界GDP排名第一的國家。而歐洲由于地理開放,貿易十分發達,而每個國家占據的國土又小,光靠農耕和漁業并不足以維持國家的巨大開銷,畢竟周邊圍繞着那麼多的國家,其各項開支必然是龐大的。

那麼想要獲得大量的資源,在無法通過自身生産的情況下,就隻有不斷通過掠奪的方式來壯大自己。譬如英國就是最好的代表,通過不斷殖民的方式來擷取資源,然後輸送回國内。綜上所述,可見由于地理的不同對中國和歐洲曆史的影響是多麼的深遠,可以說是根本性的影響,不同的宗教,文化,思想和經濟都建立在這種地理環境的不同之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