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怎樣,儒家的“仁”是任何人都無法拒絕的!“仁”成為大明内斂的“精神”原因。
因為農業文明,朱元璋等人對大海産生畏懼,希望所有人都成為“農民”,這就是他了解的“大仁”。是以,内遷沿海軍民、禁海政策、海運給遼東的軍糧改為河運等,就是他了解的“仁”的展現。
明宣宗繼承朱元璋的理念,疆域大撤退、大收縮,也是為了“仁”。在農業文明下,那些地區隻會讓财政支出高漲,由此就會讓朝廷給的救災款、基礎建設的投入就會縮少,民間的生活也就會艱難。是以,為了百姓的幸福,一切都應該收縮。
在不斷收縮中,既得到了農業文明最大的利益,也得到了天下的穩定。但卻失去了對外學習的動力。

明正德十六年,接替正德繼位為皇帝的朱厚熜做出了不與葡萄牙帝國(佛郎機國)建交通商決定後,葡萄牙特使皮雷斯不但被勒令離京(詳見上文正德已死嘉靖登基:中葡貿易通商被禁止,戰争即将爆發),而且在廣州被抓了起來。由此,大明和葡萄牙之間爆發了真正的戰争。
葡萄牙帝國與大明首戰:屯門海戰開始仿造佛郎機
因為有了新的旨意,廣東地方當局抓捕了皮雷斯等人。在使團被扣押期間,葡萄牙軍方與明政府進行協商。中方給予的條件是:葡萄牙歸還馬六甲。最終雙方于1521年8月4日爆發了“屯門之戰”。
葡萄牙國王若奧三世指令駐印度總督對中國宣戰。當葡萄牙軍隊在中國海上有異常調動時,明政府派往廣東的海道副使汪鋐汪鋐便命手下将士作好戰鬥準備。
汪鋐來到廣東後,立刻派人偵查屯門島附近的葡萄牙人實力,并且做好收集戰船、漁船、守衛兵将的力量。地方鄉紳吳瑗、鄭志銳負責招募民兵,駕駛漁船布防監視海面。
因為葡萄牙方面的武器,特别是火炮比我們的要先進,打得遠打得更準,在見識到葡萄牙火炮的威力、損失慘重後,汪鋐指令守城将士嚴守不出,待敵艦靠近時再行炮擊。
此時,在火铳方面,大明已經比西方落後許多。戰船有弱小許多。葡萄牙戰船之大,讓我方人員記憶深刻:
初,佛郎機番船用挾闆,長十丈,闊三尺,兩旁架橹四十餘枝,周圍置铳三十四個,船底尖,兩面子,不畏風浪。人立之處用闆捍蔽,不畏矢石。每船二百人撐駕,橹多人衆,雖無風可以疾走。各铳舉發,彈落如雨,所向無敵,号蜈蚣船。其铳管用銅鑄造,大者一千餘斤,中者五百餘斤,小者一百五十斤。每铳一管,用提铳四把,大小量铳管,以鐵為之。铳彈内用鐵,外用鉛,大者八斤。其火藥制法與中國異。其铳一舉放遠,可去百餘丈,木石犯之皆碎。摘自《殊域周咨錄》嚴從簡。
葡萄牙方面因為戰船數量原因,明軍嚴防死守情況下隻好後退了。最後,我方還是采用傳統的戰法——火攻打敗了葡萄牙。
具體辦法是:以大小200艘各式船隻趁着夜色,突然将葡萄牙艦隊包圍。對其進行長期圍困,因為葡萄牙方面沒有穩定、源源不斷地糧食供給。
我方又通過各種措施(何儒化裝成賣酒售米的商人),聯系到了葡萄牙戰船上的華人(例如楊三、戴明等人)或華人後裔或對華印象比較好的東南亞人。他們開始陸陸續續地将葡萄牙火炮的圖紙、構造方式、射程等關鍵名額傳送出來。
汪鋐立刻讓軍匠進行研究,對中國火炮進行更新改造。中國的軍火工匠們開始仿制出葡萄牙式火炮或戰船的序幕。
汪鋐又指令收購民間的一些破舊船隻,購買柴草、硫黃、油脂等備着日後火攻之用。在大風中,利用火攻進攻葡萄牙方面。最終,把葡萄牙方面擊敗、擊潰,但沒有被全殲,其主力三艘大船趁亂撤退。
汪鋐畫像
1521年的屯門海戰之後,1522年又爆發了“西草灣之戰”。兩次海戰之後,葡萄牙方面因為其國國小、人少,其殖民領土太廣需要消化時間,又與西班牙關系不睦。是以,根本沒有辦法抽調更多的人來華參加戰事。
由此,既可以說是我們的某種幸運,更是我們的不幸!
不幸之處就在于:以當時的民族精神,明朝君臣在“學習西方武器”上并不“特别保守”(請注意用詞),從汪鋐的案例就可以看出。
什麼樣的學習是最好的學習?
在與敵人競争乃至戰争的時候,才是學得更快、更穩、更久。然而,因為葡萄牙自身潛力也就是它的依托能力不足,沒有能力長期與中國競争,隻能采取“國家海盜”的形式騷擾大明。
因為沒有正面的競争也就是戰争,就不會對明朝的安全性造成威脅,就會産生“學習惰性”。
同時,明世宗也繼承儒家的“仁”觀。
深圳市中山公園汪鋐雕塑
正德朝,為了宗主國的責任,為了維護天下秩序,拒絕與葡萄牙通商。嘉靖也是如此。但正德的“仁”隻是一種“假仁假義”。“維護天下秩序”“保護宗主國的尊嚴”不是光說不練,而是要真正地為馬六甲等國複國。在這個問題上,嘉靖雖然做得比正德要好,但還很不夠。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