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藝術走出美術館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大地藝術,是一種始發于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末和20世紀70年代早期的一種藝術運動,其表現為大地景觀和藝術作品本身不可分割的聯系,同時這也是一種在自然界創作的藝術形式,創作材料多直接取自自然環境。将土地、山谷、江海、公共建築作為畫布,創作出令人驚歎的作品,拉近人類與自然的距離,讓世人重新關注、回歸大自然。

Desert Breath

Desert Breath(沙漠呼吸)陸地沙漠造型藝術項目是一個創辦于1995年的陸地藝術項目,位于撒哈拉沙漠和紅海接壤的地帶,占地10萬平方米,從1997年3月首次出現以來,這個巨型結構就一直令遊客和在家中使用谷歌地圖的人感到困惑。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這個裝置以兩個相連的螺旋為特點。一個螺旋有垂直錐形體,另一個有錐狀陷穴,形成了178個凸起和凹陷下去的圓錐,共同組成了一個向外擴張的螺旋。這些錐形體展現了兩條相連的對數螺旋線。沙子從沙漠四周吹過來,漸漸填滿錐狀陷穴,使這件藝術片發生着變化。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在螺旋的中心,是一個直徑為 30 米的圓形水池,但谷歌地圖的最新照片顯示,這個湖已經幹涸。事實上,整個結構正随着時間的流逝逐漸的消逝。設計師希望“沙漠呼吸”可以成為一個記錄時間流逝的工具。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藝術家之是以選擇這個靠近埃爾-戈納市的地方,是因為這裡是無邊海洋和無邊沙漠的交彙處,設計和建造這樣一件100萬平方英尺的藝術品,是為了贊美沙漠不僅是一種思想狀态,也是一種思想景觀。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螺旋形防波堤

1970年,十分喜歡螺旋形圖案的美國藝術家Robert Smithson,利用推土機把大量砂石、泥土、結晶鹽等天然物料,在美國猶他州的大鹽湖上,築起一條從海岸邊延伸至湖中心的500米防波堤。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整條螺旋長約1500英尺(約450米),一直延伸到鹽湖深處,螺旋中心離岸邊46米,占地面積近十英畝,堪稱“龐然大物”。1972年,由于水準面上升,這件作品被淹沒,到了2002年,由于幹旱,水量銳減,作品才又重新浮出水面。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史密森是個特别喜歡螺旋形的人,之是以選擇在鹽湖這個地方創造一個大螺旋,源于鹽湖城先民的一個古老傳說——鹽湖通過一條暗流與太平洋相連,這條暗流不停吸入流水,在水面上形成了強大的漩渦水紋。史密森便延伸了這個傳說,使這件大地藝術巨作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希望回到自然的荒野中去,尋找人與大地和諧的關系的迫切願景。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螺旋形防波堤”自1970年起出現巨大螺旋形圖案,至今已吸引數以千萬人前往一探究竟,也是獲官方正名最經典的大地藝術作品TOP10之一。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Arte Sella項目

1986年,藝術家Emanuele Montibeller在阿爾卑斯山下的Sella Valley創立Arte Sella項目,隻為在人與自然之間重建立立了解的關系。

他們以山林大地為舞台,各自邀請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創作者到這裡以自然為源進行創作,包括死去的樹、飄落的樹葉,甚至是陽光、空氣、穿梭于山林的風。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Patrick Dougherty《You are free》

藝術家不是藝術品的絕對主角,而是接受自然完成他的作品。”“必須保護自然作為作品的穹頂。”“這些藝術品來自風景,然後回歸自然。” ——Arte Sella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Francois Lelong《The sun》

參與的藝術家包括尼爾斯·烏多、阿恩·昆茲、隈研吾、約翰·格拉德、米開朗基羅·皮斯托萊托等一大批知名藝術家。

藝術是表達世界的一種方式。它是人提出的基本問題之一,是與美的衡量标準的聯系,它既屬于整個人類曆史,也屬于藝術家私人的文明史。 —— 維托裡奧·法岡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CédricLe Borgne《看不見的女人》

天空博物館

它的素材源自被風暴攔腰折斷的一棵橡樹,藝術家以“建築”作為表現形式,博物館的命名來自于人類對珍稀之物的了解,它在凸顯自然的脆弱性。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Animo d'oro

Animo d'oro的創作之源與“天空博物館”同理 —— 它來自風暴中被折斷的雲杉樹。

不同的是創作者将樹的部分鍍金,以此關照森林中撒下的陽光、清風,這些自然元素的組合,成就了自然本身。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Reservoir

John Grade的最新裝置Reservoir坐落在森林中的一片空地上,它由五千個透明水滴組成。

每個水滴都細密地附着在由樹幹支撐的半透明網上,就像是在松樹之間閃閃發光的枝形吊燈,陽光使其晶瑩透亮,風吹過銀鈴作響。松樹、土地、風和光,它們就鮮活地存在于作品之上。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Dentro Fuori

建築之内,使人免受風吹雨打,建築之外,是通向自然的窗戶。

建築與自然之間的聯系源遠流長,盡管現代主義美學和以利益為導向的經濟社會邏輯使得自然被無節制的開發,但現下嚴峻的環境狀況卻使現在的都市化與自然重新得以平衡。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建築就是足以表現自然與現代化銜接的代表之一。來自Michele De Lucchi的建築項目《Dentro Fuori》,就是通過“自适應”方法處理環境方面的問題。

它的存在與自然環境進行互動,自然元素,例如光,植被,水,熱和風都是這個項目的核心所在。

Simbiosi

《Simbiosi》是一座5米高的雕塑,Edoardo Tresoldi作品被放置于山腰之上。

随着時間的推移,雕塑本身必将成為景觀的一部分,和自然融為一體。正是因它深植于大地,故在某種意義上也連接配接了地域和精神的次元。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Cattedrale Vegetale

巴塞羅那的建築師Giuliano Mauri希望用發光的樹替換路燈,建一座教堂。

《Cattedrale Vegetale》是有機建築,這個巨大的作品有3個中殿,高12米,占地1220平方米,有420根立柱,500個支架,教堂的架構由3000根樹枝編織而成。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鵝耳枥幼苗被種植在立柱内,幼年時立柱可以起到支撐作用,20年後當鵝耳枥成年時,立柱将腐蝕殆盡,隻留下一排排的樹木作為對這一藝術作品的留念。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克裡斯托夫婦的大地藝術作品

提起大地藝術就不得不提克裡斯托夫婦,他們在長達57年的生涯中不斷重新定義裝置和大地藝術的尺度,創作出一系列突破既有門類、展現無限可能的作品。他們利用布料、條帶、塑膠袋等普通的廉價材料進行創作,通過出售創作草圖和建築模型來籌集制作經費,讓不切實際的構想成為現實。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油桶牆——鐵幕》

鐵幕是克裡斯托夫婦創作的第一個大地藝術作品。早年間,克裡斯托夫婦在構想藝術項目時最常買的材料就是油漆,而用完的油桶變成了他們創作鐵幕的靈感來源。

當時的東歐正處于冷戰歐洲分裂時期,他們對歐洲分裂,抵抗柏林牆持有反對态度,而油桶的日常功能暗指西方對石油的以依賴,是以便創作了《油桶牆——鐵幕》這件藝術作品,希望借此能夠開啟更廣泛的對政治、經濟和環境問題的指涉。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1962年6月27日的夜裡,克裡斯托夫婦開始組裝他們首個大型戶外項目。他們在巴黎拉丁區一條窄巷中,用89個平放的油桶堆起一座障礙物,從街道的一頭延伸到另一頭,擋住車輛和行人通行的過道,足足八小時。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這個行為引起了騷動,而由于未經警察許可,兩位藝術家還差點是以被捕。但《鐵幕》卻俘獲了巴黎的想象力,這件作品也在後期成為了有力的政治宣言,同時也開啟了克裡斯托夫婦的“大地藝術”之旅。

《包圍島嶼》

《包圍島嶼》是他們在1980年-1983年受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奈的油畫《睡蓮》的啟發而創作的。作品用超過60萬平方米的粉紅色布料,覆寫佛羅裡達的11座島嶼,從高空俯瞰,猶如漂浮在碧海上的11朵睡蓮,成為奇景。作品落成不到兩周,就引來數以萬計的觀光客,有120人乘坐了充氣船參觀了這件作品,成為了佛羅裡達文化曆史中不可磨滅的一座地标。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作品拆除後,群島的環境也沒有受到影響,甚至變得比過去更好,因為藝術團隊為了這項工作,在裝配開始之前就清除了島周圍漂浮着的垃圾。

《包裹新橋》

橫跨塞納河、穿過西提島西端的新橋是巴黎最古老的橋,也是巴黎最具曆史意義的紀念碑之一。克裡斯托夫婦想把它從建築物、從藝術家的創作靈感變成一件藝術品,于是便提出了用塑膠布把整座橋體包裹起來的計劃,在巴黎最古老的地段營造出一幕奇異而虛幻不實的摩登景象。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在長達近10年的構圖後,項目終于在1985年落成,并轟動一時,克裡斯托夫婦也一時間跻身世界最著名的藝術家之列。

《包裹海岸》

克裡斯托夫婦作品裡最有标示性的是用織物包裹建築。1969年,克裡斯托夫婦踏上了海岸,用92900平方米的防腐布料和56公裡的繩索完成了對澳洲悉尼附近1609米的海岸的包裹。當時,整片海岸的峭壁都被銀白色織物覆寫。峭壁的堅硬、嶙峋被柔軟的織物輕輕覆寫,棱角仿佛隐去了,十分壯觀。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峽谷垂簾》

1970年-1972年的《峽谷垂簾》是克裡斯托夫婦另一件代表作,他們将重達3.6噸的橘黃色尼龍布,垂挂在美國科羅拉多來福峽谷相距1200英尺的兩個山體斜坡夾峙的U形峽谷間,巨大的橘黃色簾幕橫拉在山野峽谷之間,頗具壯麗之美。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這個耗資40萬美元的作品,卻因為即将到來的暴風雨,而在尼龍布挂上去28小時後,不得不緊急取下。

《傘的狂想曲》

這項藝術工程從洛杉矶的山谷一直綿延到東京的佐藤河谷,總長度達12英裡,覆寫面積達75平方英裡,有兩千多人參與了此項目,耗資2600萬美元。一共立起了3100頂巨傘,每頂傘就有5米高,重200多公斤,其規模已經超越了人類藝術史上任何單一作品在實體空間上存在着的紀錄。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美國加州幹燥空曠,枯草幹岩,是以選擇了明黃色的傘呼應環境;日本茨城濕潤平緩,水田縱橫,因而選擇了藍色。克裡斯托利用東西半球17個小時的時差,讓兩地的傘在1991年10月9日那天、在太陽升起的同一個鐘點打開。他本人則時差坐飛機出席了兩地的開傘儀式。

《包裹國會大廈》

1995年6月,正值二戰結束50周年之際,高46米、長183米,寬122米德國國會大廈,被10萬平方米的銀白色丙烯面料和1.5萬米的深藍繩索包裹起來,成為一座通體閃爍着銀色光芒的大地雕塑。

這件作品持續了14天,吸引了500餘萬名遊客,震撼了全世界。時至今日,歐洲各地上千個畫廊仍在出售這件作品的方案和草圖複制品。這對藝術伉俪的世界聲譽也是以達到了巅峰。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這些極具颠覆性的項目,使這對夫婦藝術家成為20世紀後半葉,最大膽、最有創造力的大地藝術家。

2005年2月《中央公園計劃 》

“對我而言,一切都是冒險!”這是克裡斯托藝術生涯的真實寫照。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來自東方的大地藝術

日本新潟縣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越後妻有是指日本新潟縣南部十日町市和津南町等地區,共有760 平方公裡土地,比東京23 區還要廣闊,距離東京大約2小時的車程,是日本少有的大雪地帶。這裡的人們一直延續着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越光米”、“八海山”清酒是這裡赫赫有名的特産。

随着社會生産方式的轉型,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離開了土地,人口稀少,老齡化現象嚴重(越後妻有總人口約6.5萬人,其中65歲以上年長人口約占37%)。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被稱為“大地藝術節之父”的國際策展大師北川富朗先生(1946年生于新潟),1996年開始深入研究越後妻有地區,并于2000年發起“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北川先生同時也于2010年發起濑戶内國際藝術節)。

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Echigo-Tsumari Art Triennale)每三年舉辦一次,以“人類屬于大自然”為主題,每一屆藝術節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數百個藝術家會走進社群,以山村和森林為舞台,與農村裡的年長者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義工共同改造、創造出數百件散落在村莊、田地、空屋、廢棄學校裡的藝術創作。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藝術作品《反轉城市》

公共藝術介入城鎮公共空間,以區域的景觀營造舒适的人居環境,可以為城鎮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人脈資源和投資環境條件。公共藝術以城鎮家具的形式介入城鎮空間,将城鎮功能設施以藝術的方式呈現出來,創作出富有個性的城鎮功能設施,為城鎮赢得榮譽,給群眾提升了自我确認感。通過公共藝術活動或作品,有利于為城鎮留存共同的文化記憶,形成區域的文化認同。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俄羅斯藝術家Llya和Emilia Kabakov《梯田》

藝術家讓藝術在田野裡共生,除了帶來美觀與發展,甚至還起到了實質性的幫助。廢棄的房屋,被遺忘的學校、梯田,紛紛被改造變成新的空間,推動了越後妻有的經濟發展,緩解了政府的經濟壓力。藝術正以超出自身的意義,回饋給這片大地更多無以名狀的驚喜。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廢屋改造為民宿的作品《夢之家》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草間彌生《花開妻有》

公共藝術并不隻屬于現代化的城市,也屬于自然和鄉土文化。國際藝術節不隻把國際團隊和作品都空降到另一個國家這一種模式,也可以因地制宜深耕發展。盡管當代藝術家絕大多數都生活在城市,他們也可以回到自然和鄉村去創作藝術,并通過藝術令更多公衆去回歸自然和認識鄉村。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安東尼 葛姆雷《北方天使》

19世紀工業革命後,以煤礦和造船業為命脈的工業大城紐卡斯爾和蓋茨黑德因保守黨上台改變政策、重工業衰落逐漸蕭條,人口紛紛外遷,一場大火也将蓋茨黑德燒得精光,政府急需振興這個古老的工業大城,讓城市居民們重燃對生活的希望。安東尼 葛姆雷正是以曆史背景為靈感,選用配合了當地沒落的煤礦業鑄造的鋼鐵為原料,以天使的外形隐喻希望,創造了超大型雕塑《北方天使》。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徐冰《背後的故事》

人類屬于自然,以藝術的展現形式,将人置身于藝術與自然的氛圍,成為當代藝術家的追求。同時利用大自然為重要元素,形成環境與自然共生的結構和大地藝術有着相似的本質。作品蘊含着一些生态主義的思想,遵循生态主義原則。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Selgas Cano 《未來型住宅》

藝術家把大地藝術的核心美學思想與鄉土的藝術改造相結合,利用藝術與自然結合,對其進行鄉土改造,重新煥發活力。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馬岩松《光的隧道》

“光之隧道”全長750米,由“天河”入口—隧道—觀景台組成。隧道穿行于清津峽六方石構成的峽谷岩壁中,盡頭處的“鏡池”,水面、鏡面、自然融合,映射出隧道外四季的風景,表現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的美學意蘊。

隧道的盡頭——鏡池是項目的高潮部分。将清津峽溪水引入形成鏡面,半圓的洞口反射成為一個完整的圓形形成的富有詩意的畫面。洞頂牆壁鋪設的磨砂不鏽鋼闆将外面的山水天空的光線反射到隧道内部,内和外的邊界模糊了,波光粼粼的水面也虛化了現實的天空和雲。

如今的越後妻有藝術祭,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國際戶外藝術節,擁有“全球最美鄉村複興樣本”之稱。在藝術遍布的760平方公裡土地之上,無數作品靜默無聲,他們是藝術的創造,是文化的結晶,亦是日本鄉村振興的見證。

成都天府大地藝術祭

成都市首屆天府大地藝術季在邛崃市開幕。藝術季将曆時一個月,以“天府大地 風物共生”為主題,通過大地藝術裝置作品和系列主題活動,把成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特質與川西林盤、天府大地有機融合,充分展現天府文化的獨特魅力。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西方大地藝術經過近六十年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層面,中國的大地藝術給世界呈現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姿态,來證明我們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形态,形成中國特色的大地藝術是當代藝術建築家要考慮的重點。

藝術介入鄉村,并不是用藝術的主觀視角幹預鄉村的發展。它們不是拯救與被拯救的關系,而是遇到了彼此,并互相成就。而中國作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在呈現的蓬勃活力和巨大潛力,會是很大的能量,這也許正式中國大地藝術所追尋的方向。

- END -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案例丨出走美術館,去尋找那些大自然下的大地藝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