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軍南征荊州。此時,荊州的最高長官荊州牧劉表已然病重不起。
值此危難之際,确定出荊州的後繼管理者,成了當務之急。劉表有兩個兒子,一個是長子劉琦,一個是次子劉琮,都是他的前妻所生。

劉琦(左)和劉琮(劇照)
但是,劉琮娶了劉表後妻蔡氏的娘家侄女。有了這層關系後,蔡氏及蔡瑁等人就偏向劉琮,希望劉琮做劉表的接班人,成為新的荊州之主。
這樣一來,劉琦就明裡暗裡地受到排擠、打壓,且有生命之憂。為了自保,惶惑不安的劉琦在諸葛亮的建議下,征得劉表的同意後,離開荊州治所襄陽,去鎮守江夏。
劉琦赴任江夏不久,劉表病逝。臨終前,他滿足了後妻及有關僚屬的願望,舍棄了長子,讓次子劉琮承繼了自己的大業。
臨終前的劉表與劉琮(劇照)
劉琮接管荊州後的頭等大事,理應是趕緊調兵遣将、排兵布陣,以對付即将兵臨城下的曹操大軍,保守荊州。
可是,劉琮卻在曹操大軍未到襄陽時,就主動請降于曹操,把自己的父親苦心經營了近二十年的荊州,拱手讓給了他人。此舉,頗為令人費解。
從劉表留下的基業來看,劉琮不應該“束手就擒”于曹操。
當時,荊州作為東漢時期的一個較大的州,在劉表的治理下,堪稱是富庶、廣闊、通達之地。
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長沙太守孫堅殺了荊州刺史王睿。朝廷得知後,經過商議、考察,诏命劉氏皇族一脈的劉表(西漢魯恭王劉餘之後)去管理荊州。
劉表(劇照)
當時,荊州地區并不太平。劉表就見機而作,依靠當地豪族,平定了荊州。其中,足智多謀的南郡人蒯越、财大氣粗的襄陽人蔡瑁,為劉表立下了汗馬功勞。
坐穩荊州後,劉表及時、定期供奉朝廷。鑒于劉表的良好表現,朝廷任命他為荊州牧,封其為鎮南将軍、成武侯。
到了漢獻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劉表擁有了荊州七郡(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長沙、武陵)。
這時的荊州,“南接五嶺,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裡”,真可謂疆域廣闊,氣象恢宏。而且,境内“萬裡肅清,大小成悅而服之”,完全就是一個“獨立王國”的氣派。
東漢末年的荊州(劇照)
中原的士人、群眾得知後,紛紛逃離争鬥不休、硝煙彌漫的環境,南下荊州避難。其中,投奔劉表的學士多達千人。于是,劉表的荊州成為了東漢末年,亂世之中的“王道樂土”。
雖說劉表“好于坐談,立意自守,而無四方之志。”但為了荊州的長治久安,也是招兵買馬(“帶甲十餘萬”),整軍備戰;選派文聘、黃祖等大将,鎮守四方。
同時,對外,與袁紹、張繡等人交接互通;于内,留用投奔而來的皇族後裔、雄傑之士劉備(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等人。随之,劉表“稱雄荊江”,而且“常抗曹操”。
接掌了如此的“家業”,怎能什麼也不做就投降敵軍呢?
就劉琮本人來說,也是一個有抱負、志向,有智謀、韬略,重德行、講義氣之人,而非泛泛平庸之輩。
并非泛泛之輩的劉琮(畫像)
裴松之注引《三國志》之《魏武故事》中說,“荊州刺史琮,心高志潔,智深慮廣,輕榮重義,薄利厚德”。
既擁有父親留下的厚重基業——要土地有土地、要兵将有兵将;自己也具有一定的德行、能力,卻不戰而投降曹操。看來,這其中有着令劉琮“不得不為之”的原因。
當劉琮登上寶座,與衆僚屬商議如何迎擊曹操時,蒯越、蔡瑁、韓嵩、傅巽等人都異口同聲地勸劉琮投降曹操。
劉琮聽後,當即就愣住了,感到不可思議。冷靜片刻後,他皺着眉頭,大惑不解地問大家:“我就不能和各位一起守護我的先君留下的基業,以觀天下之變嗎?”
劉琮發出疑問(劇照)
東曹掾傅巽接過剛剛接班的幼主的話茬,淡然地回道:“不能。因為’逆順有大體,強弱有定勢’。
也就是說,以臣子對抗天子(曹操假借漢獻帝之命出征),是以逆迎順;以地方對抗朝廷(曹操代表朝廷),是以擊強。
再者,您要想利用劉備對抗曹操,怕也不行。因為,劉備始終被曹操追着打,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
說到這裡,傅巽看了看臉色不正常的劉琮,繼續說道:“請将軍扪心自問,您的才能比得上劉備嗎?”劉琮搖了搖頭,坦然而又無奈地說:“說實話,還真比不上。”
傅巽說:“既然您這麼認為,那麼,如果劉備敗于曹操,将軍的自身安全都成了問題,更何談先君之業?如果劉備戰勝了曹操,他還會繼續甘願做将軍的部下嗎?”
傅巽(畫像)
聽到這裡,劉琮有些明白過味來了。那就是,如果抗擊曹操,不管是輸還是赢,他劉琮都不會有什麼好的結局!
随之,劉琮又明白了另一層内在的利害,令他更加絕望了!
蒯越、蔡瑁、韓嵩、傅巽等,這些劉表生前倚重之人,都主張投降曹操,何況其他人?雖說“枭雄”劉備力主抗曹,但又不能重用!
唉,人心向背昭然,何必自讨沒趣!于是乎,曹操兵不血刃地得到了荊州。同時,“以劉琮為青州刺史,封列侯。”
主要參考文獻:《後漢書 劉表傳》、《魏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