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給我們的最好的東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熱情。——歌德(德)
文章分類|曆史奇聞
文章字數|1232字,閱讀約3分鐘

孔融讓梨,讓整個梨;皇帝給梨,竟然隻給兩個,小氣,真小氣。當然,任何與皇家有關的事情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說到皇帝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武則天的丈夫李治,李治雖然被武則天遮住了光芒,但他也不是什麼自讨苦吃的昏君。
那李智為什麼要給900人兩個梨呢?其實,這與張家有關。張姓是我國的大姓,曆史上的名門望族都有自己的"堂"(古代人喜歡講某某家族時"某某堂"的稱呼),唐高宗李治在位時,河南濮陽台前張氏家族就有"百忍堂"。
"百熊堂"這個張氏家族名聲特别大,不僅河南一帶的人知道,就連坐在王位上的李治也聽說了。出名的原因很簡單,張氏的族長叫張公義,張公義是我國古代有名的大壽,生于北齊承光元年(577年),當時離唐朝建立還有41年。
張公義活了99歲,這在古代是非常罕見的。更難得的是,他掌管的張家居然做到了九世同堂(古人結婚生子早),全家約九百口人一直住在一起沒有分家,居然不鬧沖突,鄰居們也從來沒有聽過張家吵架,隻看到他們每天和和睦睦地聚在一起吃飯。
由此,張氏家族成為當時善政的典範,早在北齊時就受到官方表彰,甚至連唐太宗李世民都親自下旨賜匾。《舊唐書》記載:"雲州守章張公儀九代同居.貞觀之時,唐太宗特命官加敬表",名氣太大,便引起了李治的注意。
李治很好奇,他出生在皇族,皇族的幺蛾子特别多,他的父皇曾經跟他的叔父叔叔見面,他的皇位來之不易,某種程度上他是李家的一家之主,但即使是做了皇帝,他也不能保證家裡每個人都和睦謙讓,這張公義該怎麼辦?
于是,李治想去考察一下。林德二年(665年),李治帶着武侯去泰山封禅,途中故意停在河南,進門問張公義是怎麼管家的。張公儀不敢怠慢,領着皇帝和皇後四處參觀,李治看了看,發現張家是集體生活,900口人分成400個生活區,土地和家産都是公有的。
張公義向李智介紹,900人一起吃飯并不難,而且每次吃飯都敲鑼打鼓區分男女,老一輩坐上桌,小輩坐下,孩子們互相搭桌。吃的食物沒有高低檔次之分,基本都是一樣的,不會有沖突。李智聽着連連稱贊,心裡有了考研的想法。
他給張公義出了個難題,給了他兩個梨子,讓他把梨子分了。李廣本以為會看到張公義狼狽的樣子,誰知張公義不慌不忙,叫人把這梨子拿到石臼裡碾碎,然後加到水缸裡攪拌均勻,鼓呼全家人過來,每人拿一勺嘗一嘗梨汁。
李治看了也深信不疑,又問張公義的治家秘訣。張公義讓人拿來一張紙,在上面寫上100個"忍"字作為回答。他說,張家的家訓是懂得謙讓和包容,父母子女互相了解,兄弟姐妹互相幫助,妯娌之間不計較得失,婆媳之間不大聲争吵,隻有具備"忍"的性格的人才能在張家。
是以,即使皇帝隻給了兩個梨,張家出于公平考慮,也會讓大家共享皇恩,維護和諧家庭的穩定。李治聽後深受感動,寫下"百仁義門"四個字送給張家,并指令當地衙門為張家修建義門。從此,張氏宗親的"百忍"堂名揚天下,延續至今,仍備受贊譽。
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沖過去的。——李道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