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北京紫禁城面積大六倍
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圖文:王新民

漢長安城是中國古代西漢帝國(公元前二世紀--公元一世紀)的都城,始建于公元前202年。其遺址位于陝西省西安市西北郊渭河以南的台塬上,南屏秦嶺、西鄰皂河、北臨渭河。
未央宮在西安市西北約3公裡處,北距渭河南岸岸約2公裡,位于漢長安城所在的西南至東北走向的龍首原地勢最高點。
未央宮遺址總平面圖
漢高祖劉邦像
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派丞相蕭何修建長樂宮。兩年後,長樂宮建成。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劉邦開始興建正式皇宮--未央宮,繼續由蕭何主持監造。蕭何的未央宮建設原則,是以其建築的壯麗,展現皇帝的"重威"。對于皇宮建築的要求,是"亡令後世有以加"。
高帝九年(公元前198年),未央宮建成,不久,高祖就在未央宮前殿舉行大型國宴,并為其父祝壽,但高祖仍一直以長樂宮為皇宮。
劉邦死後,其子劉盈即位,始以未央宮為皇宮,終西漢一代未改其制。新莽末年,未央宮在戰火中遭受嚴重破壞。東漢初年,光武帝雖曾下诏對其進行修繕,但已難恢複昔日的宏偉壯觀。
未央宮作為西漢帝國都城最重要的宮殿,是漢帝國的權力中心,位于漢長安城内西南隅。以其宏大的規模、居中的大型主殿及周邊各類建築,彰顯了帝國權勢的城市文化特征。
城門.西安門遺址,漢長安城共有12座城門,每面城牆各有3座城門,西安門是南城牆靠西的一道城門,因地處安門之西而得名。
西安門有東、中、西3個門道,其中西門道已經破壞,僅存東門道和中門道。東門道和中門道的寬度各為8米,減去兩側礎石的位置,門道實際的寬度各為6米,進深19一20米。門道與門道之間的夯土隔牆為14米寬,在門道的兩側,緊密排列着許多巨大的礎石。
未央宮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群之一,總面積有北京紫禁城的六倍之大,亭台樓榭,山水滄池,布列其中,其建築形制深刻影響了後世宮城建築,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宮城建築的基本格局。
"形勝"是漢長安城,也是未央宮選址的基本思想,"形勝"即山川地貌、地形優勢優越,便于進行軍事防禦。
未央宮,西漢帝國的大朝正宮,漢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征,建于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由劉邦重臣蕭何監造,在秦章台的基礎上修建而成。
未央宮位于漢長安城地勢最高的西南角龍首原上,因在長樂宮之西,漢時又稱西宮。
自未央宮建成之後,西漢皇帝都居住在這裡,成為西漢帝國200餘年的政令中心,是以在後世人的詩詞中,未央宮已經成為漢宮的代名詞。
未央宮作為中央政府的行政樞紐,西漢的許多重大曆史事件曾發生在這裡:張骞從這裡出發開辟絲綢之路;美女王昭君在這裡出塞和親匈奴;趙飛燕也曾在此居住。
在明、清以前的中國古代宮城中,未央宮占有特殊的地位。一是因為它是中國古代宮城面積最大的一座,超過了著名的唐代大明宮、興慶宮和太極宮。二是未央宮是西漢、前秦、北周等七朝皇帝累計使用達數百年的古代皇宮,到唐代武宗時期(841年)還在進行修繕,而此時上距蕭何始建未央宮已有一千餘年之久。
戰國時代盛行高台建築,西漢時代長安的一些重要宮殿建築,繼承了這一傳統,并從建築規模和技藝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未央宮中以前殿、石梁閣、天祿閣和柏梁台等為代表的宮殿台閣,是我國古代高台宮殿建築中的傑作。
"未央"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沒有災難、沒有災禍,含有平安、長壽、長生等意義。漢人喜以此命名,反映了當時追求長生不老、延年益壽的社會思潮的盛行。
在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及文物中的"未央",多與"萬歲"、"延壽命"等語彙同時出現,包含吉祥之意。這一點在漢代瓦當文字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如"長生未央"、"長樂未央"、"長樂未央延年永壽昌"等。
在銅鏡銘文中也大量出現,如"長相思,毋相忘,常貴福,樂未央","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結心相思,毋見忘"等。此外,"未央"也是漢簡記載最多見的人名之一,上至于"侯",下至于"奴",都有以此為名号者。由此可見,在漢代"未央"、"長樂"是全國各個階層通行的吉語。
貞觀七年(公元633年),太宗李世民仿效漢高祖劉邦在未央宮設酒宴,為其父李淵祝壽。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還在未央宮中修複了249間殿屋。未央宮成了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宮殿建築之一。
未央宮前殿為"大朝",前面設端門。殿之東有宣明、廣明兩殿,西有昆德、玉堂兩殿,殿西還有白虎殿,漢成帝時曾在這裡接見過匈奴單于。
前殿遺址,位于未央宮中部略偏東處,是一組高台建築群遺址。前殿的台基南北長約415米,東西寬約165米,自南向北分為三級,逐級擡高,現存北部最高處高出地面約20米。
考古勘探表明,前殿的台基為利用龍首山的高地、經人工增築而成。台基上由南向北分布有5處夯土基址,其中3處為大型宮殿建築基址,夯土基址之間形成4個庭院。
前殿是未央宮的大朝正殿,長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凡皇帝登基、婚喪大典以及朝見群臣等均在此舉行。前殿遺址是中國古代都城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高台宮殿建築遺址之一。
前殿遺址(1号遺址),前殿是未央宮最重要的主體建築,居全宮的正中,其它重要建築圍繞它的四周。前殿基址南北長350米、東西寬200米,北高南低,北部最高處高出今地面15米。基址由南向北可分三個低、中、高的台面。
在前殿遺址中的礎石
前殿B區房屋建築遺址(東-西)
前殿B區房屋建築遺址(北-南)
椒房殿遺址(2号遺址),椒房殿位于前殿的北側,是皇後居住的地方,之是以命名為椒房殿,是因為宮殿的牆壁上使用花椒樹的花朵所制成的粉末進行粉刷,顔色呈粉色,具有芳香的味道,且可以保護木質結構的宮殿,有防蛀蟲的效果。
中央官署遺址(3号遺址),這是一座封閉式大型院落建築遺址,位于前殿遺址以西850米處,遺址内出土了大量帶有文字的骨簽,從内容判斷,該建築的主要職能是管理郡國工官。
少府遺址(4号遺址),這是一組大規模的建築群遺址,位于前殿遺址西北430米處,遺址出土有大量的"湯官飲監章"封泥等遺物。
"大泉五十"錢币
"長生無極"瓦當
據現代考古工作者的實地(基礎)勘察,未央宮近方形,周長8560米,其面積約為4.6平方公裡。
在前殿遺址最高處的東側土坡上,有一座不知道是啥時候修築的碉堡。
漢長安城與古羅馬城分别代表東西方兩大帝國的中心,未央宮作為漢通西域的決策地和指揮部,見證了漢帝國為積極尋求對話與交流、促成"絲綢之路"這一人類長距離交通和交流的文化線路之緣起。
未央宮遺址公園開放區域導覽圖
西漢以後,未央宮仍是新莽、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多個朝代的理政之地,隋唐時也被劃為禁苑的一部分,存世1041年,是中國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
這裡是一處水渠遺迹,考古推測為明渠。明渠自滄池流出後,主管道由南向北,流出未央宮,又轉向東流,經長樂宮後出城。
未央宮宮城四周圍築宮牆,牆寬8-10米,東、西宮牆各長2150米,南、北宮牆各長2250米,宮城周長8800米。這是未央宮西南角殘留的一段宮牆,層層夯土,清晰可見。
從史書上發現,未央宮共有大的破壞記錄,一次是新莽地皇四年(23年),更始軍攻入長安,火燒未央宮;另一次是東漢初平三年(192年),因董卓被誅引發了在長安城内的激烈戰争,未央宮被嚴重破壞;還有一次是唐朝末年,戰亂頻發,政治中心東移,未央宮淪為廢墟。
未央宮複原圖,據記載,未央宮内有宣室、麒麟、金華、承明、武台、鈎弋等殿,以及鳳凰、通光、曲台、白虎、漪蘭、無緣等閣40餘座,有六座小山和多處水池,大小門戶近百,與長樂宮之間還建有閣道相通。
1961年3月4日,漢長安城遺址(未央宮前殿)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未央宮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首都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産委員會會議上,未央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2021年11月3日拍攝于西安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遺址公園,11月6日編輯于西安文景小區(部分照片及文字選自網絡,特向作者緻謝)。
作者:王新民
責編:黃素梅《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