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太宗皇太極:最悲催的開國皇帝,本可稱高祖,卻隻能是太宗

清太宗皇太極:最悲催的開國皇帝,本可稱高祖,卻隻能是太宗

公元1643年8月,清太宗皇太極猝死于盛京,經過一番權力鬥争,由年僅6歲的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睿親王多爾衮為攝政王。到了1644年3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以身殉國,明朝滅亡,多爾衮抓住機會,趁機降服吳三桂,由此入關,并且是遷都北京,開始大一統中國,使得清朝從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全國性政權。

順治帝福臨雖然并非創業一代,前面還有祖父清太祖努爾哈赤和父親清太宗皇太極兩代人,按理說隻能稱宗,但身為清朝成為全國性政權以後的第一位皇帝,是以廟号為世祖,是稱祖而非稱宗。

在中國古代世祖廟号含金量還是很高的,也就是僅次于太祖和高祖。

世祖廟号一般是用于斷代史開創者。諸如漢光武帝劉秀,在王莽篡漢15年以後再興漢家,建立東漢。或者是用于雖然不是王朝最初的開創者,卻起到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将王朝帶入一個全新的曆史時期。諸如元世祖忽必烈和清世祖順治帝福臨,都是在位時期,将所在王朝由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全國性政權。

清太宗皇太極:最悲催的開國皇帝,本可稱高祖,卻隻能是太宗

以此來看,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世祖和高祖還是很相近的。雖然開國皇帝不是太祖就是高祖,但就實際來看,太祖含金量最高,高祖次之。

一般白手起家,其先輩和家族并沒有起到關鍵作用,靠自己打下偌大天下,諸如漢太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都是廟号為太祖。

而靠着先輩和家族勢力,有着較高的起點,諸如隋高祖楊堅篡周建隋之前,就是隋國公、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之時,就是唐國公,是以他們的廟号是高祖,至于太祖廟号都是追封給有大功勞的先人。

可以說世祖身為守成之君,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做出了一番大事業,使得王朝進入全新的時期,即使是斷代史開創者,像漢光武帝劉秀,雖然起點很低,但是有着漢室之後的身份,還有借着光複漢家這個旗号,可是省卻了很多麻煩,加快了成就大業的速度,這點性質和高祖其實是一樣的,隻不過高祖隻是起點高,并沒有這種大的優勢,王朝還沒有建立,自己才開始建立了王朝,這點來看,比世祖還是要高一點。

清太宗皇太極:最悲催的開國皇帝,本可稱高祖,卻隻能是太宗

言歸正傳,清朝前四代君主,一代努爾哈赤是太祖廟号,三代順治帝福臨是世祖廟号,四代康熙帝是聖祖廟号,就二代皇太極夾在中間最尴尬,是太宗廟号,并沒有稱祖。

要說皇太極其實也挺倒黴的,身為一代雄主,雖然今天說起皇太極,都會下意識認為這是清朝的第二代皇帝,其實要認真來說,他才是清朝的開國皇帝。在努爾哈赤時代,雖然建立了後金政權,但對内,努爾哈赤建立的八旗,并非中央集權式,更多像是一個汗國,是提倡八家分權,對外也沒有統一關外,雖然面對明朝在軍事上屢屢獲勝,但并不具備蛇吞象的實力。

直到皇太極繼位,才有根本性改變,對内是加強中央集權,并且仿明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政權不再像是統治分散的汗國。對外是征服李氏北韓和漠南蒙古,并且徹底統一關外。

還在1636年正式稱帝,建國号“大清”,改元崇德,為清朝打下了入關基礎,可以說沒有皇太極前後在位17年的一系列大刀闊斧作為,清朝就沒有蛇吞象的實力,即使明朝滅亡,也是無力奪取天下。

清太宗皇太極:最悲催的開國皇帝,本可稱高祖,卻隻能是太宗

在對明朝方面,清太宗皇太極也是目光長遠,早已制定好應對明朝的政策。像崇祯二年,皇太極就率領軍隊,繞開明軍主力,取道蒙古,一路直接打到北京城下,雖然最終失敗,但也意味着清軍可以采取突襲斬首行動,可以直下攻破北京,雖然可能性不大,但也有一定可行性。

但皇太極也許是考慮到即使可以突襲拿下北京,但并不能消滅明軍主力,還容易使自己成為衆矢之的,是以皇太極制定了砍大樹政策,說道“取燕京如伐大樹,須先從兩旁斫削,則大樹自撲”。

意思是取北京如同砍大樹,不必先取北京這個大樹主幹,應該先一步步先削弱明朝國力,以此壯大自身實力,那麼拿下北京這個明帝國的心髒,也是指日可待,甚至是最後不用自己動手,對友善滅亡了。

再之後清軍再繞道入關,目标就不是北京了,而是在其他地方掠奪各種資源,此消彼長之下,明朝疲于應付,是越來越衰弱,大清政權則是更加強大。

清太宗皇太極:最悲催的開國皇帝,本可稱高祖,卻隻能是太宗

清軍入關以後,統治集團内部曾産生分歧,有人認為在北京掠奪一番,再留下若幹兵力鎮守,主力依舊退回關外;還有更多人是舉棋不定,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并沒有一統天下的想法。

在這種情況下,攝政王多爾衮并不想退回關外,于是以皇太極曾經說過的“若得北京,當即徒都,以圖進取”為由,不同意就此止步,更不同意退回關外不思進取,而是要遷都北京,以圖謀更大的成就。

這說明皇太極在世之時,在局勢不明朗的時候,就已經推測過之後形勢,并且态度是入關遷都,不說圖謀天下,但野心還是很大,是所圖甚大,并非不思進取,固守一畝三分地之人。

如果皇太極活到明朝滅亡以後,肯定是會帶領清軍入關,并且遷都北京,不會比攝政王多爾衮差,甚至可能更好一些。但皇太極卻猝死在明朝滅亡前夕,錯過了入關的不世之功,沒有帶領清朝從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全國性政權,是以沒能稱祖。

如果皇太極可以多活一年時間,帶領清軍入關的話,那麼肯定可以稱祖,有可能是順治帝的世祖廟号,更有可能是高祖廟号。

清太宗皇太極:最悲催的開國皇帝,本可稱高祖,卻隻能是太宗

因為努爾哈赤再怎麼說也是清朝的奠基者,太祖廟号已經給了努爾哈赤,而皇太極身為清朝的開國皇帝,再帶領清軍入關,使清朝從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全國性政權,稱高祖還是沒問題的。

至于世祖,一般是王朝二代之後的守成之君中,将王朝帶入一個全新天地之時,比如這個王朝已經經營幾代,出現一任雄才大略的君主,使其從割據政權成為全國性政權,那麼稱之為世祖,皇太極身為開國皇帝,即使算上努爾哈赤,也是二代皇帝,稱世祖的确不妥。

不過可惜的是,往後來看,皇太極猝死于入關前夕,錯過帶領清軍入關的不世之功。往前看,皇太極雖然是清朝的開國皇帝,但清朝在關外時期屬于割據政權,并不具有合法和唯一性,清朝入關以後,甚至在皇太極時期,就一直不斷擡高關外的割據時期地位,尤其是擡高努爾哈赤地位。

皇太極是為努爾哈赤上太祖廟号,不過上的主谥号為“武”字,雖也是一等谥号,但并非是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所享有最頂級主谥号“高”字,畢竟努爾哈赤的确沒這麼大功績。

清太宗皇太極:最悲催的開國皇帝,本可稱高祖,卻隻能是太宗

到了順治帝駕崩,康熙初年,四大輔政大臣主政時期,讨論順治帝谥号之時,吏部尚書孫廷铨提議“大行皇帝龍興中土,混一六合,功業同於開創,宜谥為高皇帝”。畢竟順治帝在位時期,清朝的确是成為全國性政權,順治帝身為清朝成為大一統政權以後第一位皇帝,主谥号為“高”也說得過去,當時也有不少大臣附和同意。

但是四大輔政大臣之一的鳌拜卻堅決反對,在他一再堅持之下,決定将順治帝谥号定為“章”。之後更是将皇太極為努爾哈赤所定的“武”字谥号,改為開國皇帝中最頂級的“高”字谥号,于是努爾哈赤從“太祖武皇帝”成為“太祖高皇帝”,地位大大擡高,清朝在關外割據時期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鳌拜這個人并非一介莽夫,他還是有着很高的政治智慧,并非有勇無謀,也是一個政治高手,隻不過是遇到了康熙帝,不然還不知又要搞出什麼大動作。

在這種情況下,清太宗皇太極雖然是清朝開國皇帝,按照他的功績,即使沒有完成關鍵性的入關,努爾哈赤稱太祖,他稱高祖,也不過分。但為了擡高努爾哈赤的地位,皇太極隻能是二代皇帝的定位,是以廟号是太宗。對比父親、兒子、孫子都是稱祖,屬實有點尴尬,不過還好的是太宗廟号,在宗字廟号之中為最,也算符合皇太極的身份。

至于到了今天,為了叙述和行文友善,都采取廣泛的說法,一般都說是清朝十二帝,努爾哈赤是開國皇帝,皇太極這個真正的開國皇帝反而存在感并不高。其實要嚴格以“朝”的劃分範圍說起,清朝在明朝滅亡,遷都北京以後,才能稱之為朝,要以清世祖順治帝算起,是九世十帝。

清太宗皇太極:最悲催的開國皇帝,本可稱高祖,卻隻能是太宗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于中國大曆史,更多獨特視角,原創文章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