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曆史上,匈奴與中原王朝之間沖突沖突非常多。是以,我們熟悉的史書裡總能找到有關匈奴的不少記載,随便列舉就有《戰國策》、《史記》、《漢書》、《三國志》以及《十六國春秋》等,現代考古可以在北方發現大量的匈奴墓葬,結合史書,匈奴的起源、發展以及去向基本得到了還原。
早在周朝,北方遊牧民族就已經為了争奪資源屢屢南下侵擾,東周曆史的開篇——周平王東遷,就和犬戎部落大舉進攻有關。
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更是花了大力氣驅逐樓煩、林胡,隻是在當時的背景下,任何一個諸侯國都沒有徹底消滅遊牧民族的能力,随着匈奴崛起,犬戎和樓煩、林胡的部分都逐漸融入其中,匈奴也由原來的零散部落轉變為國,具備了威脅中原王朝的能力。
但中原諸國也不是吃素的。匈奴人固然勇猛善戰,但對比匈奴,中原諸國在文明程度上顯然要領先一些,戰國“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當年領着10萬弓箭手、5萬步兵以及頗具規模的騎兵和戰車來了一場教匈奴做人的戰鬥,打得10多萬的匈奴潰不成軍,短期内不敢再戰。
秦朝名将蒙恬也曾經北擊匈奴,收複河南地,取得不小功績,“長城首築,萬裡安邊”,得到後世史學家肯定。漢朝建立之後,匈奴依然虎視眈眈,漢武帝雄才偉略,厲兵秣馬,決定主動出擊,當時的漢朝将星彙聚,衛青、霍去病多次領兵深入大漠,擊潰了匈奴引以為傲的騎兵,從此匈奴漸漸衰落。
衰落不是滅絕,匈奴依然有“卷土重來”的機會,王莽篡漢後,漢朝與匈奴之間維持的短期和平被打破,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臣服東漢,被安排在河套地區,北匈奴依然在漠北生活着,但東漢不會允許這樣一個隐患繼續發展壯大下去,北匈奴連連遭到大規模攻擊,公元160年左右,部分北匈奴西遷了。
雖然南匈奴也與東漢有沖突,但胳膊還是擰不過大腿。東漢末年,曹操将匈奴分成了5個部分,又把單于軟禁,匈奴人沒法在東漢末年亂世中趁機發展自己的勢力,反倒起了一定的防禦鮮卑人作用,但三國兩晉時期,大量匈奴人湧入中原,史書記載這時候的關中“漢匈雜居”。
曆史是個輪回,十六國時期,當初與劉邦厮殺的冒頓單于後人劉淵居然建立了“漢趙”,兒子劉聰更是攻滅了西晉。這無法挽救匈奴的頹勢,随着鮮卑崛起,匈奴和鮮卑人以及月氏人互相通婚,五胡亂華與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讓匈奴在中國喪失“純正”,從此再也沒有作為單獨的族群被寫進中國的史書了。
既然說了“民族大融合”,如今的中國人群體裡,自然也有匈奴血脈存續。匈奴的後代都改成了什麼漢姓呢?查閱資料可以發現,有6個常見姓氏都與匈奴相關,如果你在其中,或許便是昔日威風一時的匈奴子孫。
劉姓。前文提到,“漢趙”便是匈奴人劉淵建立的,劉淵屬匈奴鐵弗部,是漢化匈奴貴族後裔;再比如胡夏開國皇帝赫連勃勃,也叫劉勃勃,跟劉淵同族,也是匈奴鐵弗部出身,而他們的子孫後代在民族融合中以劉為姓,歸附了鮮卑族,成為我國北方劉氏的一支。
呼姓。《姓氏考略》記載:“匈奴四族呼衍氏,入中國改為呼延氏。”類似的記載在《史記》和《漢書》中也能找到,“呼衍”原本是匈奴部落名,魏晉時期的匈奴貴族把“呼衍氏”改成“呼延氏”,公元5世紀時,這支匈奴基本完全融入漢族,後來改單姓呼。
金姓。提到匈奴的金姓,就不得不提匈奴族曆史名人金日磾了。漢武帝時期,因為霍去病大破匈奴,身為匈奴休屠部太子的金日磾來到漢朝生活,受漢武帝器重,甚至被漢武帝指定為輔佐太子劉弗陵的四大人選之一,雖然金日磾的後代部分改成叢姓,但金姓這一支如今在安徽、甘肅、福建、江蘇等地都有分布。
除此之外,王姓、李姓、韓姓這3個姓氏族群中,也不乏由匈奴改姓而來者。尤其漢朝時期匈奴降漢首領不少,因為種種原因歸入匈奴中的漢朝将領(如趙信)也有,再加上其他不可控因素,長期下來匈奴演變的漢姓其實遠不止6個。
《史記》記載,匈奴本就是華夏的北支。兜兜轉轉,匈奴不過是又回到了原點,徹底融入中華大家庭中,其姓氏文化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不單單是匈奴的曆史,也是中華文明兼收并蓄包容開放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