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博物養志,讓孩子知道世界之大之美

雙減政策的推行和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出台,對家庭教育提出了“全育”新要求,培養有知識儲備和文化素養的孩子,需要引進一個新鮮的學習領域:博物學。

博物養志,讓孩子知道世界之大之美
博物養志,讓孩子知道世界之大之美

左右滑動檢視更多

本文刊于《中國婦女》雜志

雙減後,怎麼用好“減”出的時間?一些走進大自然、玩轉博物館等博物學的主題活動開始融入家庭教育,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家庭素質的整體提升都很有意義。博物緻知,文以化成,博物學不僅能讓全家收獲知識增量,還有利于孩子自我成長。相比有清晰考試價值的一些學科,博物學好像沒有什麼實際的直接的用途。但博物學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讓孩子知道世界之大之美,就像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森說的“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直到一生。”

博物養志,讓孩子知道世界之大之美

父母圈

@好景/博物館裡的高品質陪伴

從看電影《博物館奇妙夜》開始,我們全家就把逛博物館當成了生活方式。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博物館、曆史博物館……從小到大幾乎每個周末和寒暑假都泡在各種博物館裡,還一直在自然博物館當小講解員。

我們習慣了以博物館為主題的生活和旅行,從小區門口的自來水博物館到遙遠的大英博物館,每一個博物館都是融合了曆史地理人文的綜合體,都可以當成學習的第二課堂。孩子上中學後,還有了個意外收獲,曆史、地理、生物這些科目他駕輕就熟,不用費時間也能獲得好成績。因為這些學科的主要内容早就在各種博物館中學習了。

博物家教不僅用博物館串起了孩子的成長之路,還 “擠”掉了手機、電遊的時間。每一次的博物館之旅都是我們家的一次團建,在接受博物知識的同時,全家也是以完成了對孩子的高品質陪伴。

@潔瑞/玩物也能養志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也不惜血本報過很多興趣班,最後都淘汰了,隻留下了他最喜歡的一個小衆興趣:養蟲子,再也沒有改變過,同學們都叫他“小法布爾”。因為喜歡昆蟲,他變得更好。

首先是勇敢。不害怕才可能去觀察稀奇古怪的蟲子,接受肉蟲子在手上爬,雨天坦然去抓蚯蚓放回草地,全家一起探索昆蟲這些年,我都跟着他變膽大了。經常參加一些機構組織的活動,出門滿滿一箱子東西都是捕蟲網、放大鏡、各種昆蟲罐、手電筒,各種各樣的裝備。

第二是專注。他經常放學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去看蟲子,能一動不動觀察半小時。他說,看着昆蟲從一粒卵變成肉蟲子,再經曆層層蛻皮,最後羽化,真的是個特别神奇的過程。觀察完了還會畫昆蟲,創作昆蟲科普繪本。

第三是觀察力。在學校建校120周年的時候,老師布置寫一篇文章——我眼中的校園哪裡最美。他寫的是,圍繞着雪松飛舞的那隻馬蜂最美。這種細微的獨特的觀察角度,即便沒有上過課外作文班,也不用擔心寫不好作文。

第四是内驅力。他現在給自己立了一個目标,考北京大學的生物系,學昆蟲學。我們對孩子充滿美好的期待,卻容易被外界裹挾,忘記去發現孩子真正想做什麼。父母好像總怕孩子會玩物喪志,但其實隻有喜歡一個東西,才會有自驅力,會主動去研究學習。

全家提素 從“博物”開始

文/劉瑩

博物養志,讓孩子知道世界之大之美

劉瑩 《博物》雜志編輯部主任。參與編撰圖書《博物少年百科》《十萬個為什麼地理卷》,著有《自然之旅》等書

近兩年,博物學的教育好像迎來了小熱潮。

好多人提到博物學,就想到博物館,雙減後,的确多了很多時間可以帶孩子飽覽博物館了。但是博物并不等于是博物館。博物學是人類與大自然打交道的一門古老學問,是對動物、植物、礦物、生态系統等所做的觀察、描述、分類,是以博物學涉及了天文、地質、地理、生物學、氣象學等諸多學科。

博物學裡,我們和孩子同一個起點

都說父母要和孩子共同成長,那麼博物學無疑是一個很好的管道。博物學有天然的吸引力,因為它是一個非常适合所有人,尤其是小朋友學習的科學,它沒有門檻,可以自然而然地學習,了解世界,邊玩邊學。

我們家小朋友剛滿4歲的時候,就已經懂一些博物學的知識,認識一些挺好看的有特色的蟲子,出去看到就會告訴爸爸這是什麼,這是他爸爸的知識盲區,孩子的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起來了。這就是博物學的魅力之一,三歲的小朋友有可能在某個方面懂得比成年人更多,這就意味着全家人在博物學面前是站在同一個起跑線,擁有平等的學習和對話地位,這種平等對孩子的成長和親子關系是很重要的。

防治“自然缺失症”,身心更健康

近幾年有專家提出的“自然缺失症”,我覺得是有一定道理的,人脫離自然環境,離萬物越來越遠,一定會帶來生理上的影響,比如近視眼發病率增多,國小高年級就能看到很多孩子戴上了眼鏡。并不是因為讀書讀太多了,而是因為在戶外活動的時間太少了,會影響視覺發育。

現在孩子的心理問題比較常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資訊源問題。從發展心理學上來講,人類大腦喜歡收集資訊,打開手機,源源不斷的資訊量太大了,超過了大腦“主機闆”的處理能力,就會導緻抑郁、焦慮等症狀頻發,而在自然環境中,大腦既能接收資訊,又不會過載。

如果關注點放在把考試考好了這一件事情上,當成績不好了,世界就整個坍塌了,會導緻很嚴重的心理問題。當我們知道這個世界是多元的,你就有了很多途徑保持心理的平衡,就像一條腿站着是站不穩的,有很多條腿支撐的時候,有一條腿稍微有點問題,系統還是穩定的。

我們希望孩子能見識世界的多樣性,同時仍然能對身邊的人和物抱有感情,學習博物學确實是一個非常好的途徑,讓孩子們身心健康。

從萬物中汲取向上的力量

博物學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讓孩子知道世界之大之美,進而汲取積極向上的力量。比如在自然界中看到,有蒼天大樹,也有樹蔭下的生态系統,你會發現一切是豐富的多元的,高有高的好處,承接陽光,矮也有矮的好處,小草也有自己的本領,蒲公英一腳就能被踩扁,但是種子卻可以乘着風傳播到很遠。孩子會發現自然界的萬物有各自的生存辦法,而且都在努力生存,他也就不會偏執和狹隘。

提高專注力。都知道專注力對于孩子的學習有多重要,有些父母不惜高額學費讓孩子上一些提高專注力的班。其實用博物學就能提升孩子的專注力。博物學有一個非常核心的方法就是自然觀察,比如研究小蟲子,這種蟲子跟那種蟲子有什麼差別?很多時候觀察對象的差别非常小,隻有很專注才能差別兩個物種,随着研究更深入,發現它們的行為生态差異,在注意力非常集中的觀察過程中,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孩子的專注能力。

強健體魄、适應環境。從電影、紀錄片裡我們會給博物學家一個什麼樣的畫像?拿着捕蟲網,戴着遮陽帽、望遠鏡、水壺走在山野裡……經常在野外走、在戶外走,肯定是能強健體魄,甚至要掌握一定的生存技巧,比如遇到雷雨天怎麼避險等。我曾經去一個國家地質公園,下暴雨時遊客就擠在大石頭下面的洞裡避雨。能否在山頂的石頭下避雨,這些都是博物學的知識,對孩子的基本生存能力和安全意識是很重要的。

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博物學很多時候是要由觀察引發思考的,比如櫻花我們都見過,但如果你仔細看櫻花的葉子,你會發現葉頂上有兩個小點,一般家長可能都不會注意,那麼你給孩子看,有時候小孩觀察力比大人強,他就會發現為什麼其他葉子沒有,這兩個小點是幹嗎的? 人是不是也有各種腺體?觀察提問,然後去思考,在學博物學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對孩子思考能力的提升和鍛煉。

來源:中國婦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