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明滅亡的關鍵一戰——薩爾浒之戰

大明朝到了萬曆時期已經疲态盡顯,國力越來越弱,而同時在中國東北由女真建立的大金則如旭日東升一般,氣勢強盛。公元1619年,明朝與大金的薩爾浒之戰後,更加決定了這一趨勢的發展。

明萬曆44年,公元1616年,女真族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國号“大金”(史稱後金),成為後金大汗。努爾哈赤雄圖大略,建立大金後,兼并女真各部族,統領遼東,而且積極擴充軍隊,從事攻打大明的作戰準備。

大明滅亡的關鍵一戰——薩爾浒之戰

公元1618年4月,努爾哈赤發表“七大恨”,曆數明朝對女真的七大罪狀,随後便率領兩萬步騎攻打明軍。同月,後金兵臨撫順城下,明守将李永芳畏敵,開城投降。後金擄掠人畜30餘萬,馬9000餘匹,戰甲7000副。一時間風聲鶴唳,邊警四起,大明苦心經營的遼東邊防體系面臨崩潰的危險。

東北有事,明朝皇帝決議畢其功于一役,舉大兵征讨。有着“萬曆三大征”勝利的明朝君臣,對順利讨滅建州是有着自信的。之是以之前放任不管,一是因為建州表面上還尊奉明朝為宗主國,二是因為明朝财政出現了問題,不想輕啟戰端,縻費國用。如今,建州越發肆無忌憚,明朝如再不能制,東北将不為明朝所有了。

大明滅亡的關鍵一戰——薩爾浒之戰

公元1619年,明朝以楊鎬為統帥,分四路進伐後金,分别為山海關總兵杜松、遼東總兵李如柏、開原總兵馬林和遼陽總兵劉铤,以杜松的軍隊為主力。集合了明朝88000多人的精銳部隊,加上葉赫部落和北韓國的援軍,總人數超過十萬人,号稱四十七萬大軍,浩浩蕩蕩,要一舉踏平遼東。

後金的八旗兵力共約六萬餘人,與明軍相比,明顯處于劣勢,楊鎬兵分多路、分進合擊的攻擊政策原本大有可為。然而到了明軍原定的出兵之日,忽然下起大雪,使得明軍在天時上失了先機。明軍延後出兵,出兵日期卻又被努爾哈赤打探得知,努爾哈赤分析敵情,認為明軍東、南、北三路道路險遠,無法立即到達,于是采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

大明滅亡的關鍵一戰——薩爾浒之戰

喪失“天時”的明軍在“人和”上也出現問題:遼陽總兵劉铤雖然骁勇善戰,但與楊鎬素有不和,被派往東路,孤軍深入;另外,山海關總兵杜松則不依拟定的進攻時日,輕敵冒進,給了努爾哈赤機會。

杜松的軍隊進至薩爾浒時,努爾哈赤親率六旗兵進攻杜松主力。黑暗中杜松軍點燃火炬以便準确炮擊,後金則利用敵軍的火光,以暗擊明,弓箭齊下。經過激烈的戰鬥,明朝軍隊被擊潰,杜松在作戰中陣亡,西路軍全軍覆沒。

大明滅亡的關鍵一戰——薩爾浒之戰

明朝主力部隊被殲滅後,努爾哈赤立即率師攻擊北路的馬林軍,馬林戰敗逃回開原。擊敗馬林後,努爾哈赤立即揮兵南下。此時,努爾哈赤遭遇東路劉铤軍。劉铤治軍嚴整,而且炮車、火器齊備,裝備精良。努爾哈赤沒有和他正面交鋒,采取誘敵設伏的戰略。努爾哈赤派兵卒冒充明軍,持着杜松令箭,詐稱杜松的西路部隊已逼近赫圖阿拉,要劉铤速進,與杜松會師攻城。

大明滅亡的關鍵一戰——薩爾浒之戰

當時,劉铤不知西路、北路已遭努爾哈赤殲滅,下令輕裝急進,結果遭到後金軍伏擊,劉铤軍慘敗,劉铤本人陣亡。坐鎮沈陽的楊鎬看各路明軍喪師,急調南路統帥李如柏撤兵。李如柏軍在回師途中,遭遇後金哨探所騷擾,軍士以為金兵來攻,驚恐逃奔,自相踩踏,死傷千餘人。

至此,明朝傾全國之力,籌劃近一年多時間的征遼大舉,在不到五天的時間裡就以慘敗告終。88000名官兵傷亡高達45000萬餘人,文武官吏死者達310人,丢失馬、騾、駱駝等駝畜28000匹,損失火器20000餘件,大明精銳自此喪失殆盡。

大明滅亡的關鍵一戰——薩爾浒之戰

薩爾浒之戰,是明與後金争奪遼東的關鍵性一戰。後金軍此戰的勝利,不但使其政權更趨穩固,而且乘勢攻占開原、鐵嶺,征服了葉赫部,從此奪取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明朝則一蹶不振,對後金變為消極妥協,直至清兵叩關而入,明朝滅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