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時期,戰亂不斷,烽火連天,魏、蜀、吳三國在中原大地上征戰數年。在這一時期也湧現出了衆多英雄人物,個個都是卧虎藏龍之輩,在這場角逐中光芒萬丈。而謀士更是一個勢力必不可少的人物,也是一個勢力取得成功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
有很多人一提到戰争,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将軍之類的人物,因為真正帶兵打仗的是他們。但是,将軍大多數時候隻有領兵作戰的本領,大部分在智謀上會有所欠缺。而謀士卻能夠在戰争中,洞察國家大事,運籌帷幄。在羽扇之間,樯橹灰飛煙滅。比如說三國時期的頂級謀士——諸葛亮,倘若沒有諸葛亮的幫助,劉備可能早就敗于其他兩個勢力,更别談後來建立蜀國政權。

諸葛亮
三國時期盡是卧虎藏龍之輩,他們雖然平常不顯山露水,但是他們同樣謀略過人。他們隻因不喜戰争,不在乎所謂的名利。是以他們大多數都常年隐居于世俗,但是就算是隐居于世俗也有些人備受人們的敬仰。我們通常将這些人稱為隐士,比如說鬼谷子,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但他卻又極度的神秘,很少有人見到過他。但是他的四個徒弟卻廣為人知,在當時都是非常厲害的人物。
鬼谷子一生中僅出過山門一次,但是有很多弟子。其中有四個弟子最為出名,分别是龐涓、孫膑、蘇秦、張儀。他們每一個在當時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左右着當時的戰局。鬼谷子本人更是被後人尊稱為“謀聖”。在各個領域都被尊稱為鼻祖。
鬼谷子
然而在三國時期,同樣也有一些不追求名利退隐江湖的隐士。比如說當時諸葛亮本是南陽諸葛廬一介布衣,過着自己平淡的生活。最終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才肯出山。而這些隐士中,有兩位在當時同樣被稱為頂級謀士,他們雖然退隐江湖,但在當時卻産生過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一位就是司馬徽,被人們尊稱為:“水鏡先生”。司馬徽學識淵博,有識人之明。他雖然作為一名隐士,但他曾向劉備推薦過兩人。而這兩人便是被大家廣為熟知的諸葛亮和龐統。劉備也因得到了這兩人,才得以把勢力變得強勢起來,才可以有資本與其他兩個勢力角逐天下。司馬徽後來在曹操南征的時候,被曹操得到,曹操本想重用他,但是沒過多久司馬徽就因病而死。
司馬徽
他本人也流傳過一些家喻戶曉的故事。相傳,曾經有一個人家中丢了一頭豬,便不分青紅皂白,認為司馬徽家的那頭豬正是他丢失的那一頭。司馬徽對此也不多做解釋,就将自家的那頭豬送給了這個人。誰知,沒過幾天,那個人竟找回了自己丢失的那頭豬,才得知自己是錯怪了司馬徽,同時也明白了司馬徽為人大度不與自己計較,感到羞愧。就連忙把豬送了回來,并急忙認錯。司馬徽為人也确實大度,不但沒有是以而責怪他,反而感謝他能夠知錯就改,把豬又送了回來。事後便有了司馬徽推豬讓人的故事。
還有一次,有人對劉表說:“司馬徽是一個奇人,得到他一定對您有所幫助。”于是劉表的兒子劉琮前去拜見司馬徽,當時劉琮路過一個農田,看到一個農夫正在耕作。就讓随從詢問司馬徽的住所。當時在農田裡耕作的人就是司馬徽,就回答到:“我就是司馬徽”。然而那名随從不但不相信,還破口大罵到:“你作為一個種地的奴仆也敢自稱是司馬徽。”
司馬徽聽後也倍感無奈,隻好回到家換好衣服,整理好頭發。再出門與劉琮相見。那名随從看到那個農夫就是司馬徽,面色大變深知自己犯了大錯,連忙告訴劉琮。劉琮聽後,急忙起身向司馬徽道歉。司馬徽笑着對劉琮說:“您不必這樣,我為此感到十分羞愧。我自己在田裡耕作,也隻有您知道。”
在養蠶季節,有一戶人家養的蠶該結繭了,但卻無處上簇,就急忙向司馬徽家裡借簇箔。司馬徽就爽快地把自己家裡也急着用的簇箔借給了他。此事被他人知道後就來問他:“凡是他人來借東西時,都是在别人急需而自己又閑置的情況下才能夠借給他人。但是現在他和你都急切的需要簇箔,為何又要借給他人呢?”司馬徽笑着回答到:“别人平常也未曾有求于我,今天好不容易來求我一次,我如果不借給他的話,就會感到很慚愧。哪裡有因為身外之物而讓人慚愧的道理呢?”
還有一位就是胡昭,提到胡昭,我們都知道他的書法很有名。可是不但書法出名,他也是司馬懿的老師。他一生都沒有做過官,自稱隻是一名在野書生。袁紹和曹操曾多次請他前去輔佐,但都被胡昭拒絕。胡昭在冀州避亂的時候,袁紹請他前去為官,但是胡昭拒絕了他,推辭了袁紹的任命,并回到家鄉隐居。
胡昭
後來曹操擔任丞相後,更是頻繁的征召他。胡昭不願意就對曹操說:“我隻是一個在野書生罷了,對國家政事沒有任何的用處,歸心誠懇,請求離去。”曹操看見他歸心如此堅決,便不再強求說到:“人各有志,我是不會勉強你的。”于是胡昭就深居在陸渾山,每日在農田裡耕種,專心研讀經書。
在胡昭隐居期間,開始廣受門徒。而司馬懿就曾是他的學生,這也并非是虛構的。在相關記載中,胡昭看到司馬懿認為他是一個可造之才,便對其傾囊相授。司馬懿學習成才後,便下山輔佐曹操。這其中肯定也有胡昭的一點訓示,不然為何輔佐的不是孫劉二人。由此可見,胡昭對于當時的形勢也是十分的清楚,洞察天下大勢。
司馬徽和胡昭兩人一生都作為隐士生活在山野中,可他們卻影響着整個三國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