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依靠吃番薯和玉米才養活大量人口,康乾盛世真的是如此嗎?

“天下興,百姓苦;天下亡,百姓亦苦。”這一句詩可謂是點破了封建制度的迷霧。過去人們常以為,封建時代在大盛世的時候,老百姓人人安居樂業。甚至還有不少人想要穿越到過去,與古代君王把酒言歡。

但事實上,中國真正解決溫飽問題是在一九八七年,這個特殊的年份,可是距離封建王朝有着很遠的距離。是以,大部分學者都堅定認為,封建時代不管發展得有多麼高,但基層百姓吃飯問題始終沒有解決。

清朝依靠吃番薯和玉米才養活大量人口,康乾盛世真的是如此嗎?

正如貞觀之治以及開元盛世,這樣的大時代,他們即使發展到最高潮,也隻不過勉強的讓更多的人不活活餓死,讓上層的人日子過得更潇灑。

不過,這一曆史現象在康乾盛世時期有所改變。據記載,在乾隆末期,清朝人口由原先的三億一千萬人居然增長到了四點五億人。由此可見,康乾盛世時期,人口的溫飽問題似乎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保障。

甚至還有人認為,康乾盛世其實就是番薯和玉米帶來的溫飽盛世。那麼,當年的康乾盛世真的是如此嗎?

一、古怪的盛世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曆代王朝的盛世都是強調國家實力的增長,特别是經濟實力的增長來盡可能的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準。例如唐朝和宋朝,唐朝的收入曾經高達兩千多萬,而宋朝的收入是曾經高達四千多萬。正是靠着國家總體收入的增加,是以才使得更多的群眾可以獲得更多的經濟基礎來避免餓死。

清朝依靠吃番薯和玉米才養活大量人口,康乾盛世真的是如此嗎?

在唐開元天寶年間,《中國通史》更有明确記載,百姓以米來釀酒,并且為一時之盛。由此可以看出,開元天寶年間,米價十分便宜,百姓手中有餘錢,是以敢用米來釀酒,而不是用來解決溫飽。其餘的幾大盛世也莫過于如此。

但怪異的是,康乾盛世卻并非如此。當年康熙皇帝并未創造更多的财富,正如康熙王朝中所說,康熙早年年入隻有不到一千萬,而且去除必備的開支,就隻剩下不到六百萬。

以如此區區的白銀,還要應付諸多的戰争,例如,對付吳三桂,對付葛爾丹,還有對付沙俄。國家的财富大多毀于戰争,百姓一直處在水深火熱的戰亂之中,難得有足夠的經濟增長。

此後,雍正一朝廷雖然有所改變,并且努力創收,維持吏治清廉,但存銀也不過一千萬,國家的增量并沒有出現,隻是存量增加了。等到乾隆王朝時期更是如此,國家大都以消耗前朝存款為主,而且國家并未出現新的增長點,最終在沒有增量的背景之下坐吃山空,隻留下了一個空架子給嘉靖皇帝。

清朝依靠吃番薯和玉米才養活大量人口,康乾盛世真的是如此嗎?

那麼問題來了,康乾盛世的人口增長到底是靠什麼增長出來的呢?要解決這麼多人的溫飽問題,肯定不是靠着經濟的總體增長。

二、人口增長的要素

在《中國通史》中,白壽彜先生曾經也進行過探讨,還有紀錄片中,教授們也曾經點到過。清王朝人口的增加,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清朝永不加賦政策的影響,這使得人口的增長有了較大的彈性。再加上後來的攤丁入畝,雍正皇帝更是使得人口獲得了增長的欲望。

但事實上,此舉雖然刺激了人口增長,但隻是人為幹預和刺激,但并沒有解決人口增長的溫飽問題。因為就算大家可以獲得更多的人口,不過卻無法開墾出更多的土地,僅憑着稅率的變更,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

是以在乾隆年間,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導緻了人和土地沖突嚴重。正是因為這一危機,是以導緻了更多的饑荒,特别是在南方地區,是以而爆發了非常恐怖的人民起義。此外還有白蓮教趁機而動,不僅使得整個乾隆朝動蕩不安,而且還花費了國家兩億的存銀。

清朝依靠吃番薯和玉米才養活大量人口,康乾盛世真的是如此嗎?

是以,康乾盛世人口的快速增長,絕不是正常的增長模式,因為清王朝沒有能力提供更多的土地,更沒有能力提供更多的錢财,讓更多的百姓活下去。

但是,清朝的人口卻的确一直在增長,即使經過了好幾次戰亂,例如康熙時期的長期大戰,還有後來乾隆年間的白蓮教之禍,死傷百姓人口更是高達幾千萬,但人口數額一直在迅速增加,一直增加到四億多。

是以有更多的學者注意到,清朝的盛世模式,極有可能借助了外力,而這個外力極有可能就是番薯和玉米。

三、番薯的盛世

早些年學者在讨論這一問題的時候,曾經提出反對意見。因為根據清朝的檔案統計,整個清王朝時期,玉米和番薯的耕種面積在全國農作物的總面積中占比沒有超過百分之八,即使在民國時期,這兩大物種耕種面積也沒有超過百分之十。

清朝依靠吃番薯和玉米才養活大量人口,康乾盛世真的是如此嗎?

以如此少的數量,如何能夠養活那麼多的人口呢?是以大家紛紛提出質疑,認為這個外力或許也不是番薯和玉米。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發現了問題,雖然這兩個物種的耕種面積并不多,但是它對于人口的刺激和作用确實發揮到了極緻。因為根據曆史記載,玉米和番薯雖然種植的面積不大,但是卻極大的改變了土地的産量,還有土地的生産能力。

當年清王朝面臨着極為嚴重的土地和人口危機,但卻無法增加更多的土地,而且還要面臨着更大的兼并危機,是以百姓必須要尋求辦法讓土地增産,或者說開墾更多的土地才能生存。剛好番薯和玉米就符合這兩大特質,這兩大作物可以在山區進行種植,使得更多的荒地可以被利用,是以活下來的人會更多。

除此以外,這兩大作物的畝産量也遠遠高于傳統農作物,可以更少量的土地獲得更多的糧食作物。是以百姓的土地可能變化不是特别大,但是農作物的産量卻已經翻了好幾倍,當年的變化也約等于“第一代雜交水稻”的出現。

清朝依靠吃番薯和玉米才養活大量人口,康乾盛世真的是如此嗎?

是以,清朝百姓獲得了更多的生存機會,這才使得他們有膽量産生更多的人口,這也導緻了清王朝人口激增了四倍之多。

但值得一提的是,清王朝的盛世結構與其他的朝代完全不同,它并非是以經濟的快速增長而獲得人口的增長,隻是靠着外力在底層織了一個網,使得得老百姓既不會吃得很飽,但也能夠勉強的活下來。

是以,這樣一個王朝還是沒有解決溫飽問題,更沒有改變自己的經濟實力,是以說康乾盛世是虛假的這種說法倒也沒錯。甚至我們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說,康乾盛世是番薯盛世。

然而,大清王朝的統治者卻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還以為自己已經超越了前代統治者,甚至還以天朝上國為自诩。但殊不知,當年來到乾隆年間觀察的那些洋教士們,他們看到的是饑餓貧窮,還有絕望。

清朝依靠吃番薯和玉米才養活大量人口,康乾盛世真的是如此嗎?

是以,這才是康乾盛世的真相,而且這也是封建王朝的真相,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的榮華富貴,有的隻是更多的饑餓與絕望。

結語

封建時代說到底都是一個生産力發展不高的狀态,雖然在這一階段也創造過非常多的相對繁榮的文明,但這些文明不管有多麼發達,都永遠不可能與現代文明相媲美。工業革命徹底的改變了人類的生産結構,也使得所有人擁有的擺脫貧困的可能性,這是封建時代所遠遠不能媲美的。

至于說很多人幻想着要穿越到過去,想要當秦始皇的幕僚,甚至還想要和康熙談戀愛,這些都是不現實的。因為我們穿越過去,能夠感受到更多的是饑餓,除非我們能夠成為貴族,否則所有的幻想都是假的。這才是很多年輕人都應該要樹立的正确曆史觀。

參考文獻:《中國通史》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