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群孤兒痛殺200日僞軍,犧牲時平均16歲,唯一照片被人找到!

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個人,既随和又自尊。——餘秋雨

淞滬會戰,是中日兩方爆發的第一場大型會戰。在這場長達三個月的大會戰中,中國軍隊精銳盡出,一共投入了八十五個師另十個旅,約計七十餘萬人。在近代中國戰争舞台上現身過的粵軍、桂軍、湘軍、川軍、黔軍、東北軍、西北軍以及黃埔系的中央軍都參加了這場戰役。日軍也不甘示弱,他們出動了九個師團又五個旅以及大量的特種兵,人數多達三十萬。日軍的想法是借此和中方的主力部隊進行決戰,一勞永逸地解決戰争。中方的棋下得更大,他們想從整體戰略上改變日軍的主攻方向,将日軍從易于推進的華北平原吸引到河網縱橫的華東一帶。可上海畢竟處于狹小的平原地帶,中國軍隊在此地集中如此多的部隊,根本無法實施有效的機動作戰。戰到11月5日,随着登陸金山衛的日軍危及到了中國軍隊的後路,這場戰役随之以中方敗北而收場。

一群孤兒痛殺200日僞軍,犧牲時平均16歲,唯一照片被人找到!

據戰史記載,由于中方沒有組織好淞滬戰場撤下來的軍隊,以緻“各軍倉皇後撤,加以敵機日夜轟炸,人馬踐踏,秩序大亂”,竟使日軍輕易開抵南京外圍陣地。此時,防守南京的中國軍隊有14個師。加上南京憲兵司令部所轄的軍隊,總兵力達到了15萬。但實際上,這些部隊多是從淞滬戰場上撤下來的,士兵缺額超過四萬且補充的新兵居多。再加上當時中國儲存的彈藥在淞滬戰場上消耗過多以及中國薄弱的軍工業不能及時供給彈藥,憑此抵禦十餘萬裝備精良且有飛機、坦克、遠端火炮以及艦艇配合的日軍精銳部隊,簡直是以卵擊石。故而,這場守城戰隻打了六天便以城破告終。

一群孤兒痛殺200日僞軍,犧牲時平均16歲,唯一照片被人找到!

綜合多方資料以及外國友人的回憶錄,中國軍隊在南京城破後曾做過不同程度的抵抗。路透社記者史密斯就曾記錄過第88師在城破後留下了千人抗戰,最後全體殉國的事情。1987年特刊轉載的《南京史志》也記錄了憲兵副司令蕭山令将軍于12月13日在下關江邊指揮餘部與敵拼殺盡忠的事迹。不過,随着日軍後續部隊的不斷進城,中方留守士兵的抵抗很快便被殘酷鎮壓。代之而起的,是由不甘做亡國奴的南京市民組建的各種抗日武裝,如組建于抗戰初期的金陵孤兒義勇軍。之是以稱這個名号,是因為這支隊伍的多數成員都是早年被收容在南京嘉善寺的無家可歸的孤兒們。他們之中,有些年齡較大的孩子們還曾參加過淞滬戰役以及南京保衛戰。如首腦人物鐘華,就曾因抵抗日軍而被帶到了下關。若不是他的同學雷嶽的掩護,18歲的鐘華已經倒在了下關的萬人坑裡。親眼目睹朝夕相處的手足兄弟以及數十萬同胞慘遭日寇屠戮,死裡逃生的鐘華遂聯合同樣僥幸生還的二十餘名孤兒下定了與日寇死戰到底的決心。

一群孤兒痛殺200日僞軍,犧牲時平均16歲,唯一照片被人找到!

圖為東北義勇軍

當時,負責警備南京城區的是日軍第16師團之第30旅團。其旅團長佐佐木到一是日本陸軍中著名的中國通,他曾在蔣介石身邊擔任顧問長達三年之久,即熟悉南京的具體情況,又擅長搞情報工作。有鑒于此,鐘華等人一開始并未盲動,隻是秘密派人出去偵察敵情。時間一長,日軍的兵力布防漏洞便被他們掌握。于是,他們不再滿足張貼抗日智語以及傳單,而是開始了大動作。或燒敵人的汽車和機車,或燒敵人的糧倉。有一次,他們甚至還打算火燒日軍的兵營,搞得南京城内的日軍風聲鶴唳。

一群孤兒痛殺200日僞軍,犧牲時平均16歲,唯一照片被人找到!

1938年初,侵華日軍為了打通津浦線以及籌備西取武漢的戰役,在北固山下修築了一座大型軍用倉庫,囤積了大量物資。為防止人為破壞,日軍在倉庫方圓十幾裡的地方都架起了鐵絲網。通過工地内線提供的情報,鐘華等人找到了一條可直通倉庫的古墓道,并從中取得了槍支、彈藥、手雷、炸藥包等武裝了自己。在鐘華以及其他經曆戰陣之人的指導下,許多義勇軍戰士都達到了熟練使用武器的水準。

一群孤兒痛殺200日僞軍,犧牲時平均16歲,唯一照片被人找到!

金陵孤兒義勇軍唯一存世的照片

據《栖霞文史》記載,也就是從那時起,孤兒義勇軍才真正對南京城的日軍形成了威脅,城内外經常發生落單的日軍和漢奸被孤兒義勇軍擊斃的事情。日積月累,亡敵很快便超過了二百名。為了消弭混亂的根源,南京城的日軍以及僞軍在廣撒網的同時,還實行早晚宵禁、早關或遲關城門的做法來尋找這支抗日武裝。結果,一切都是白忙活。因為孤兒義勇軍早已找好了退路,那就是金川門不遠處的一處地堡,裡面有條能從城裡通到城外的道地。另外,飽受日軍壓榨的南京市民也不願幫助這些異族的侵略者。不過,孤兒義勇軍的處境到了1939年便開始急轉直下,因為隸屬汪僞政權的“76号特工總部”在日軍的扶持下成立了。這個特務組織裡的許多成員都是昔日中統和軍統的骨幹分子,加上他們是中國人,對中國社會的了解程度遠超日軍。不久,義勇軍果然被他們尋到了藏身之地。當然,這其中也有義勇軍本身的因素,他們在發展隊員時吸收了意志不堅定的社會青年。據記載,戰士們在日軍的團團包圍下奮力反擊,到了彈盡糧絕的最後關頭,僅剩的11名義勇軍隊員毅然拉響了炸藥包。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這群平均年齡不到16歲的戰士們悉數為國捐軀,為抗戰獻出了最後一滴鮮血。

參考資料:《南京史志》、本多勝一《通往南京之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