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韓、魏土地交換:南韓想避秦楚、魏國想獲戰略緩沖,卻遭西周反對

韓、趙、魏分晉之際,其實對各家領土并沒有嚴格的整體性規劃。韓、趙、魏三家,原本都是晉國卿族。春秋時代,各卿族在不同時期從公室獲得了不同的封地,散亂分布晉國東西南北各個方向上,根本不可能保證各家領土規整地連在一起。更何況,晉國政治鬥争頻繁,原來的十多家卿族最終隻剩下了三家。長期的内部鬥争中,各家土地不斷被分割重整,這使得分晉之際,韓、趙、魏三家土地彼此犬牙交錯,形狀顯得極為怪異。尤其是韓、魏二家,國土不但被黃河分隔成南北兩半,南北兩部的領土還完全錯開。是以,說是一國,這二家在黃河兩岸的國土卻幾乎是完全被隔離開了。

韓、魏土地交換:南韓想避秦楚、魏國想獲戰略緩沖,卻遭西周反對

一國之土,在地理上卻被隔絕開來,在治理時必然形成了諸多不便。正因為如此,分晉後韓、趙、魏三家難免會産生土地交換的需求。到了魏惠王時期,三家更是頻繁地進行土地交換。

公元前362年,魏惠王用榆次(今山西晉中市榆次區)、陽邑(今山西晉中榆次區太古東陽邑村)與趙國交換了泫氏(今山西高平)。榆次、陽邑接近趙國晉陽,泫氏臨近魏國上黨;這次土地交換,魏、趙二國就是為了友善管理。

韓、魏土地交換:南韓想避秦楚、魏國想獲戰略緩沖,卻遭西周反對

公元前358年,韓昭侯正式繼位。就在這年,韓、魏之間也達成了一次土地交換協定:南韓以枳道(今河南濟源通往山西的山道)、鹿(今河南浚[xùn]縣東)與魏國的平丘(今河南長垣西南)、戶牖(今河南蘭考東北)、首垣(今河南長垣東北)交換。這次交換,魏國得二地、南韓得三地;況且枳道又是純粹山地,完全無法從事農業生産,看似魏人吃了大虧。可此時魏國還未遭遇馬陵大敗,國力正處鼎盛,面對三晉中的南韓顯然不可能吃大虧。枳道是通往汾河谷地的交通要道,控制了枳道,就能有效地防範敵人從南向北攻入魏國的政治經濟核心區域。是以,雖然魏國送出的土地更多,但卻得到了一塊關鍵性的軍事戰略要地。

對韓、趙、魏三家而言,原本就系出同門。雖然魏武侯之後三家多有沖突,可畢竟還是留有一些情誼,多次進行心平氣和的土地交換,其實并不奇怪。可就在三家都對土地交換視為平常事之後,接下來的一次土地交換卻意外遭遇到了強力阻礙。

韓、魏土地交換:南韓想避秦楚、魏國想獲戰略緩沖,卻遭西周反對

公元前322年,三晉中最弱的南韓也公開稱王了。在南韓之前,楚、魏、齊、秦、中山等等國家早已稱王;三晉中的趙國雖然列國都同意其稱王,但趙武靈王以“無其實,敢處其名乎?”的理由拒絕了王号。這樣的情形下,韓宣惠王雖然稱王,可畢竟心裡還是有些底氣不足。

目前,秦國已是周王室認可的東周霸主。為緩和與秦國的關系,韓宣惠王派出太子,與魏國太子一起前往朝觐秦惠王。也就是在這一年,在南韓大臣公仲的推動下,韓宣惠王決心操辦一輪新的土地交換計劃:以南韓的三川(黃河、洛河、伊河一帶的土地)、南陽(今河南南陽一帶的土地)來交換魏國的上黨。

三川一帶靠近秦國,南陽一帶靠近楚國;南韓放棄這兩塊土地,意圖十分明顯:在自身實力不足的前提下,避免與這兩個大國的直接對抗。此外,上黨一帶,南韓長期占領北部,魏國占有西南;一旦納入魏國上黨,那麼兩上黨就合而為一,号稱“天下之脊”的戰略要地就完全被南韓所控制。能避開咄咄逼人的秦、楚,又能在趙、魏之間控制一塊戰略要地,對于南韓而言,自然是一筆很劃算的交易。

對于魏國,卻又是另一番情形。

韓、魏土地交換:南韓想避秦楚、魏國想獲戰略緩沖,卻遭西周反對

此時雖然還是魏惠王執政,但此時情形已與前兩次交換土地時完全不同了。此時的魏國,先後遭遇了桂陵與馬陵兩次大敗,國力大大下降。西部的秦國趁機加強進攻,不但攻占了魏國河西之地,還跨越黃河,向魏國河東之地進行蠶食。公元前329年,秦國大舉進犯河東,一舉搶占了崤函之道。雖然在魏人獻出上郡後,秦人三年後又将崤函通道歸還給了魏國,可魏國的衰退迹象已顯露無疑。節節敗退的魏國急需一個緩沖空間,來應對秦國的步步緊逼。

如果能獲得三川之地,秦、魏邊境就增加了一個戰略縱深,對于魏國自然是彌足珍貴。是以,即便南陽對魏國是無足輕重,可魏惠王還是同意了這次交換。

然而,這一土地交換計劃發生在秦國邊境線上,秦國又正處強大之時,不能不先知會秦惠王。或許正因如此,韓、魏二國才同時派太子到秦朝觐,也是想提前知會秦惠王這次土地交換計劃。

韓、魏土地交換:南韓想避秦楚、魏國想獲戰略緩沖,卻遭西周反對

有些湊巧的是,就在同一年,魏人張儀離開秦國、回到魏國出仕。此時,張儀的公開身份還是秦臣,來魏國也是要當相國。秦相國來魏當相國,足以證明秦惠王對韓、魏這次土地交換并不以為意。對秦國而言,南韓、魏國都不足為懼,土地在哪家手裡都是一樣。

這麼看來,這次韓、魏土地交換的最大障礙去除,土地交換即将水到渠成。

不想,這時突然就跳出來一個令人意外的反對者——西周國。

韓、魏提出土地交換以來,西周立刻就感受到了危機。自三家分晉後,周王室與韓、趙、魏的關系就始終不太融洽。後來韓、趙二家,因為對王室不滿,更是主導了東、西二周的分裂。是以,韓、魏這次土地交換,引發了西周的高度敏感。

于是,西周君立刻派出大夫樊餘出使楚國,勸說楚懷王阻止這次交易:“周一定會滅亡了。韓、魏交換土地,南韓多得兩縣,魏國多失兩縣。魏人之是以同意交換,是因為交換後魏國領土已可完全包圍東、西二周,這樣所得到的土地比兩縣要大得多。況且,九鼎還存放在這。不過,魏國兼有南陽、鄭地(今河南鄭州一帶)、三川而包圍二周,那麼楚國方城之外的土地就危險;南韓兼有兩上黨而兵臨趙國,那麼趙國羊腸(今山西晉城南太行山上)以上的區域也就危險了。是以,交易一旦完成,楚國與趙國就變得無足輕重了!”

韓、魏土地交換:南韓想避秦楚、魏國想獲戰略緩沖,卻遭西周反對

這番見識,完全是從自身角度出發而揣度韓、魏心思。其實以南韓與魏國現實的處境而言,兩國根本就不太可能存在這麼大的野心。

可在楚懷王眼中,周人這番話确實有些道理。

雖然遭遇了馬陵之敗,可魏國實力仍在。公元前329年的陉山一戰中,在秦軍助力下,魏人大敗正如日中天的楚威王,令楚威王含恨而亡。雖然六年後楚相昭陽在襄陵之戰(今河南睢縣)一雪前恥,可畢竟楚、魏之間還是互有勝負、難分高下。一旦占有南陽,魏國勢力就逼近南陽盆地,将對楚國政治經濟的核心區構成巨大威脅。萬一魏惠王真的吞并兩周、奪得九鼎,背後再有秦國相助,楚國南陽盆地之外的土地就将難以儲存!

韓、魏土地交換:南韓想避秦楚、魏國想獲戰略緩沖,卻遭西周反對

想到這,楚懷王不得不慎重考慮這一風險。于是,他立刻派人前往趙國,讓趙武靈王出面,阻止了這次交易。

西周、楚國、趙國要阻止這次土地交換,是從自身利益出發,這不難了解。可令人意外的是,在南韓内部居然也有人不希望這次土地交易達成。

此時,南韓的相國雖然是楚人昭獻,但南韓政壇卻有兩位彼此敵對的實力派人物:公仲和公叔。公仲,名朋,是南韓公族;公叔,也是南韓公族。兩人同屬公族,彼此争鬥不休,勢同水火。

公仲策劃了這次交換土地,公叔從頭到尾都強力反對,卻未能成功。為此,心灰意冷的公叔就想出走南韓。可親信史惕卻勸阻道:“您如果出走,那麼交換一定會完成。那樣,您就沒有任何借口傳回南韓。而且,這還向天下人展示出您在南韓無足輕重,您還不如順其自然。韓地交換給魏國,就會損害趙國;魏地交換給南韓,就會損害楚國。您還不如把這件事告訴楚、趙二國,楚、趙必定會擔心。趙國聽了,必定起兵逼近羊腸;楚國聽了,必定出兵方城之外。這樣一來,這次交換必然失敗!”

韓、魏土地交換:南韓想避秦楚、魏國想獲戰略緩沖,卻遭西周反對

聽史惕這麼一說,公叔最終還是留了下來。以此而言,雖然史書沒說公叔是否向楚、魏派出了使者阻止這次交易,但他應該是依史惕之計行事了。對比西周的說辭,是否就是公叔教之?

如果是的,可以說是公仲與公叔的權力鬥争,使得這次土地交換功敗垂成了。

申不害變法之後,南韓就強調以術治國。公仲與公叔,其實就是公室有意培植的互相制衡的兩股勢力。長期政治鬥争格局下,任何人都不可能主觀地判斷公仲促成這一土地交換就是有利于南韓,公叔反對土地交換就是有心要害南韓。

然而,另一件事或許可以證明這次土地交換計劃的利弊。

韓、魏土地交換:南韓想避秦楚、魏國想獲戰略緩沖,卻遭西周反對

大約在這次交換土地計劃失敗後不久,秦國突然大舉圍攻南韓的陉邑(今山西曲沃西北)。為此,南韓不得不派出使者,主動向秦國提出拿南陽這塊戰略要地與秦國交換。不想,秦國雖然接受了交換,卻繼續圍攻陉邑。萬般無奈之下,南韓不敢再提“交換”二字,直接把南陽割讓給了秦國!可秦國依然不肯罷手,還繼續攻打陉邑。最終,還是此時在秦的陳轸看不下去、出面勸阻,才讓秦軍暫時停止了進攻。南陽沒有被交換給魏國,卻被無償送給了秦國,韓宣惠王内心有沒有在滴血?

南韓原本就羸弱,處在秦、楚、魏三大國之間,就如同待宰的羔羊。如果能順利完成這次交換,國土重心也許就能轉移到山西東南的太行山一帶,能夠獲得暫時的安全。可惜,來自内外部的種種阻礙,最終令這次交換功敗垂成,豈非天乎?

不過,即便這次交換完成,躲避也不過是權宜之計。就在這次未遂的土地交換近七十年後,秦國就憑借長平一戰吞并了上黨;如果這次交換成功,南韓也不過就能多過上七十來年的舒适日子。沒有徹底的變革,就算是躲到了天邊,又怎能獲得永久的安甯呢?

——完——

作者|欲雲:喜歡曆史的理工男,現居深圳

圖檔| 來自網絡,

欲雲談史論今

解讀不一樣的曆史

以古喻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