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正是中國社會風雲激蕩,劇烈變革的關鍵時期,中國共産黨上司的中國工農業紅軍剛剛結束了長征,在陝北站住腳,而國民黨新的圍剿緊鑼密鼓的展開着。華北,日本侵略軍不斷蠶食并虎視眈眈地觊觎全中國。
一直以來,由于國民黨對中國共共産黨人和紅色蘇維埃的污蔑,歪曲,而新聞封鎖又讓外界對此充滿歧視和偏見。
1936年6月至10月,經過對紅色蘇區4個月的實地考察和深入訪探,斯諾不僅成了第一個深入紅色蘇區采訪的西方記者,而且徹底改變了自己對蘇維埃共和國,共産黨和紅軍的觀念。回到北京後,斯諾根據采訪的第一手資料,創作完成了轟動世界的經典名作《紅星照耀中國》。
《紅星照耀中國》是一篇紀實文學作品,但它能幾十年經久不衰,充滿活力,重在其客觀真實的記叙,生動而個性的人物刻畫。《紅星照耀中國》之是以經久不衰,取決于作品高度的客觀真實性。斯諾不畏艱辛,甘冒風險,深入蘇區4個月,采訪了革命領袖。紅軍将領,普通戰士、農民、知識分子等衆多人物,考察了解了蘇區黨政機關,軍隊、經濟、文化、教育、宣傳等各方面情況,反複對比核實,掌握了大量真實的第一手資料,在此基礎上冷靜地完成了全書的創作。正是由于作品客觀公正的記叙使作品在80多年後的今天仍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它對曆史的真實記錄,它客觀公正的叙事立場,成為一座令今天的新聞人仰視的高山。
我們閱讀書本書,尤其要仔細體味作者筆下的人物所散發出的積極、樂觀和堅忍不拔的革命激情,這是斯諾在中國其他地方所看不到的而是中國未來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