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乾隆非常寵愛令妃,立其子為太子,又為何詛咒太子早死?

乾隆的上谕:是年南郊大祀,令諸皇子在壇襄事,曾以所定皇子(颙琰),默禱于上帝。若所定之子克承堂構,則祈昊蒼眷佑,俾得年命延長。倘非大意所屬,則速奪其算,朕亦可另為選擇,毋誤我國家宗社生民重寄。

乾隆非常寵愛令妃,立其子為太子,又為何詛咒太子早死?

乾隆的意思是請老天爺再幫他把把關,看看颙琰是不是塊當皇帝的料,如果是,就請保佑他;否則,讓他短命而終。總之,祖宗的江山社稷至關重要,為此,顧不上父子之情了。乾隆帝如此禱告,可見他對立颙琰為太子的猶豫不決和無奈。用這樣惡毒詛咒的語言加在兒子頭上實屬罕見。

乾隆皇帝,一共有十七個子嗣,而繼承皇位的并不是嫡長子,也不是長子,而是令妃生的皇十五子颙琰,他也就是所謂的嘉慶皇帝了。

乾隆非常寵愛令妃,立其子為太子,又為何詛咒太子早死?

曆史上楊廣因為軍功顯赫而輕視太子楊勇,朱高煦因為軍功而輕視太子朱高熾……。封建王朝的帝位繼承原則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是一條試圖用年齡的大小順序來限制殘酷皇位争奪的辦法。這裡暴露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不是按照能力來選擇太子,而是個人後天無法改變的“誰生的,什麼時間生的”問題。

但是在古代試圖掙脫乃至砸碎這條規矩的帝王們層出不窮,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廢長立幼”甚至弑兄奪位的悲劇,比如楊廣、還有趙光義。古代的宮廷皇位争奪的血腥讓人倫成為一種奢求。

乾隆非常寵愛令妃,立其子為太子,又為何詛咒太子早死?

今天就說說古代廢長立幼的事。為什麼會經常出現“廢長立幼”的現象呢?道理很簡單,顧名思義,幼兒還在成長期,可塑性強,聽招呼,易于播弄,特别是對于一些開國皇帝或者起家比較陰暗的在位者們,這方面的“專家”非慈禧莫屬,她在親子死後,立了兩個小皇帝。

以李唐為例,唐代皇長子或者年齡較長的皇子在“太子”的位置上多半沒有站住,從開國的太子李建成算起一直到末代的唐昭宗的嫡長子李裕。其中李賢、李瑛都是因尾大不掉進而被得 位不正的老娘、老爹廢殺。

乾隆非常寵愛令妃,立其子為太子,又為何詛咒太子早死?

到了清代,皇權統治空前高壓,就算是貴為太子,也往往承受不住皇帝的威懾。而太子本人也是以牢騷滿腹,例如康熙朝的皇太子愛新覺羅·胤礽便公開叫闆說:“古今天下,豈有四十年太子乎?”

鑒于這些曆史教訓,乾隆從一開始就很注意馴化接班人的個性,刻意造就一個乖孩子的形象,颙琰也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誕生”了。除開上述原因外,還有一條比較隐秘的因素并不常為人道及。那就是“兒童太子”的入選有利于皇帝自身的安全。

說起來,還是十六國時期的割據暴君石虎講了句大實話:“吾欲以純灰三斛自滌其腸,何為專生惡子,年逾二十辄欲殺父!今世方十歲,比其二十,吾已老矣。”作為一個親手幹掉兩個親生兒子、幾個親生孫子的老頭子到了晚年居然發出這番感慨。

乾隆非常寵愛令妃,立其子為太子,又為何詛咒太子早死?

北魏的創立者道武帝拓跋珪、隋朝的建立者隋文帝楊堅都是因為沒有按照石虎的“辦法”辦,結果都被兒子們提前處理了。從這個角度看過去,弘曆禱告“上帝”的“倘非大意所屬,則速奪其算”也就可以了解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