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摯為心,攜友同行。大家好,這裡是摯友語音版!今天,我們要與大家分享的是《村頭那座古石橋》,作者王阿麗。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我外婆所在村裡的那座石橋位于村東頭,是村民們通往鎮裡的必經之橋,它似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默默地迎來送往,見證着村莊的時代變遷。
小時候,每逢寒暑假,媽媽都會帶着我們兄妹仨浩浩蕩蕩回娘家,外公外婆雖然不在了,舅舅、姨媽家便是媽媽的娘家。遠遠瞧見石橋,我們就變得異常興奮,我們知道走過橋那頭的小巷便是姨媽家,再拐過彎就是舅舅家。臨到橋邊,我會高聲嚷嚷:“讓我走在最前面!”小孩子的心情當然是想成為舅舅、姨媽“家中來親戚了”的報喜鳥,讓他們抱一抱,親一親。此時,兩個哥哥也不跟我争,約定俗成地讓道。
這座建于清代嘉慶年間的老石橋,橋面由4塊花崗岩拼接而成,每塊約3米長,半米寬,沒有橋欄,媽媽提醒我走在中間,讓哥哥們在我身後旁邊護着,我們的隊伍呈人字形通過石橋是我最深的印象。
媽媽返家後,我們便留在舅舅家或是姨媽家度過寒暑假,石橋也便成了我們的樂園。有時,我們趴在橋闆上,雙手放在嘴邊呈喇叭狀,對着橋縫隙大喊大叫,此時,我仿佛聽到了石橋遠古的回聲;有時,我們站在橋上往河裡擲石子,空中劃過一道道美麗的弧線,碧清的河水濺起漣漪陣陣。清晨,我們趕着羊群,走過石橋,去田邊放牧;傍晚,我們坐在石橋邊上,等待長河落日圓的夕照時光。夏天,頑皮而又膽大的孩子從石橋上往水裡跳,一個接着一個如下餃子般鬧騰;冬天,下雪了,我們更是急不可耐,不約而同聚集在石橋上,滾雪球,堆雪人……石橋承載着我太多的童年歡樂!
記得有一次,我和姨媽家的鄰居小可一起外出玩耍,不知不覺走到了我家附近,忽然有種想家的感覺,我對小可說:“今天我就不回我姨媽家了,你捎句話給我姨媽,就說我回家了!”晚上八點鐘,響起了敲門聲,已經睡着的我迷迷糊糊聽到姨媽和姨爸的聲音。原來在田間勞動了一天的姨媽回家後,聽說我獨自一人回家了,姨媽和姨父晚飯也沒顧得上吃,急急忙忙奔了五裡地到我家,看到我在家,他們懸着的心才落了下來。媽媽讓他們留宿,他們也不肯,說是第二天要趕早幹農活,臨走前,媽媽叮囑他們黑燈瞎火地走夜路要注意,尤其是過那石橋時更要小心。姨媽笑着說:“你就放心吧,那橋哪裡有縫兒,哪裡有小坑兒,從橋的這頭到那頭要走多少步,我們都清楚得很呢!”原來,石橋的長相早已烙在姨媽的心裡!
最近,回鄉探望舅舅、姨媽,發現村裡變化可真大,柏油馬路穿村而過,二層小樓鱗次栉比,村部旁邊的“幸福小廣場”幾個字分外引人注目,村裡綠樹掩映、蔬果飄香,多年不回村的我險些迷了路。問過老鄉,遠遠地看到熟悉的石橋泊在那裡,這應該是村裡唯一不變的建築,它默默注視着村莊,又似一位母親伫立村頭,靜靜等候遊子的歸來。
我輕輕踏上橋面,生怕驚擾了它。此時,橋上起了風,童年的記憶随着河中緩緩泛起的漣漪再次變得清晰,似乎有一個聲音在悄悄呼喊:遠方的遊子,請放慢你的腳步,讓你的腳實實在在地踏在這樸實的石橋上!我心裡一熱,所有關于石橋的記憶再次複蘇,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歸鄉的溫暖……
來源:《摯友》
作者:王阿麗 配音:崔曉紅
編輯:宣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