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朱元璋如何培養朱标和朱允炆?大臣問,若藩王叛亂怎麼辦?朱元璋太狠毒!
近年來,以明朝為背景曆史劇很多,《傳奇皇帝朱元璋》、《大明天子》、《大腳馬皇後》等等,這些影視劇都展現了朱元璋有情有義的一面,也展現了冷酷狠毒的一面,朱元璋之是以誅殺那麼多開國功臣,都是為太子繼位鋪路的;但朱元璋在太子朱标去世的情況下,立皇太孫朱允炆為儲君,很多人不能了解。朱元璋那麼多兒子呢,不可能不擇優呀,畢竟都是親手兒子,況且中國自古以來就皇位繼承大都按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制,朱元璋為何執意培養皇太孫朱玉文呢,那我們來看看,朱元璋是怎麼做的?
朱元璋對朱标的培養:早在元末亂世,朱元璋仍在和陳友諒、張士誠等軍團鏖戰時,朱元璋就給年僅五歲的朱标請儒家老師接受正統的儒家思想教育。
《明太祖實錄》記載“置儒學提舉司,以宋濂為提舉,遺世子受經學。”
儒學提舉司是元代專門掌管教育的行政機構,對這個制度,朱元璋采取承襲的态度,專門設定這個部門用來培養繼承人的朱标。

當朱元璋建立大明後,馬上就将十四歲的朱标立為太子,可見當時朱元璋并沒有考慮其他人為太子人選,這麼堅決地立為太子,在曆史上也不多見,秦始皇建立秦朝後,重點培養扶蘇,但是沒有放棄對胡亥的考察,劉邦建立大漢後,曾在劉盈和劉如意之間有過猶豫,李淵建立唐朝時立李建成為太子。
也可以這樣認為,朱元璋隻把馬皇後這個家庭當作自己真正的家,馬皇後生的兒子才能真正繼承自己的皇位,這與東漢劉秀與陰麗華的愛情如出一轍,劉秀最終廢了太子劉疆,立陰麗華兒子劉莊為太子。
為了将朱标培養一個合格的帝國君主,朱元璋将大明最優秀的文臣武将,功勳卓著道德高尚的老成之人來輔佐朱标,例如中書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中書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掌管軍國重事的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馮宗異兼詹事,此外廖永忠,李伯升,趙庸,楊憲,張興祖,耿炳文,鄧愈,湯和,劉基等等,都被叫來輔佐太子監國,當朱元璋外出時有太子監國。
《明太祖實錄》記載“軍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留太子建國,府僚,卿等在内,事當啟聞太子;朕特置賓客谕德等官,以輔太子德行,且選名儒為之賓友。”
朱元璋通過讓衆位大臣擔任軍國重任的同時,輔佐太子事宜收到父子一體,君臣一心之效。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的用心良苦。對于這些兼職官,尚書陶凱認為不妥,建議朱元璋專門選人任東宮官屬,但是朱元璋沒同意,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日後父子的誤會。
《明太祖實錄》記載,“古者不備其官,惟賢是用,嘗慮延臣與東宮官屬有不相能,遂成嫌隙,或生奸謀,離間骨肉,其禍非細,江充之事,可為明鑒。朕今令省台都督府兼東宮贊輔之職位,父子一體,君臣一心,無相構之患也。”
朱元璋鑒于漢武帝時期發生的巫蠱之亂導,在小人江充等人的挑撥下,導緻皇帝和太子劉據反目成仇,釀成慘劇的教訓,堅決不建立專職東宮官屬。
此外,朱元璋對太子朱标的輔導,更多的是言傳身教。當朱元璋還是吳王時,一有機會就将朱标帶在身邊,讓朱标通過“步歸”等活動親自體驗下作為臣子的辛苦,學會體恤大臣,不至于他日因富貴而生驕惰。
朱元璋領太子上禦文樓,教導太子愛護家族内部成員,共同維護朱家天下。當朱元璋建立明朝成為皇帝時,常常教導太子修身自重,以天下為己任;在太子監國過程中教導太子内修德行,以招攬賢者,還手把手教會朱标的賞罰之道,總之,如果朱标不早逝,朱元璋很有可能禅位給他。
朱元璋培養皇孫朱允炆:
天不遂人願,正當年華的朱标不幸病逝,朱元璋經曆喪子之痛後,對十五歲皇孫朱允炆的培養同樣不餘遺力。朱元璋依據當時情況對東宮官屬進行完善,将詹事院改為詹事府使之成為專門的太子輔導機構,并且為後世君主培養儲君建立了樣闆和祖制。
晚年的朱元璋年事已高,朝廷政要之事常常交給朱允炆裁決,朱允炆也和他父親朱标一樣“頗尚寬仁”深受大臣們尊重和愛戴。朱元璋看着朱允炆羸弱的性格,對于這些藩王叔叔擁兵坐大時已經深感憂心,就向輔佐太子的黃子澄發問,諸藩王擁兵自重,多不守法怎麼辦?黃子澄回答如下:
《明史》第4015頁記載“諸王護衛兵,才足自守,倘有變,臨以六師,其誰能支援?漢七國非不強,卒底亡滅,大小強勢不同,而順勢之理異也。”
黃子澄大意是,諸藩王的護衛兵僅僅能夠用來自衛的,如果要反叛,朝廷就派六師出擊,藩王反叛朝廷,誰能支援?漢代七國的實力強不強,最優不也滅亡了嗎?不在于實力的大小,而在于誰占據天理。黃子澄拿漢七國之亂事件來鼓勵朱元璋。
黃子澄是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托孤大臣,黃子澄敢這麼說,早已揣摩透了朱元璋的心思,朱元璋也借此機會暗示黃子澄,若有藩王王,必須出兵痛擊;藩王是朱元璋的親手兒子,有些話朱元璋不願意說出口,有些局面朱元璋不想預測,借黃子澄的嘴表達出自己的意願罷了。由此可見,朱元璋太狠毒了,虎毒不食子,在他這裡不好使了。
參考文獻:《明史》、《明太祖實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