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于謙力克瓦剌軍,迎回被俘的英宗,自己為何以謀反被殺?

于謙力克瓦剌軍,迎回被俘的英宗,自己卻以謀反被殺。他率部力克強敵,救得了大明朝江山,為何救不了自己的性命與家人?

于謙力克瓦剌軍,迎回被俘的英宗,自己為何以謀反被殺?

人們評價曆史人物,都喜歡用“忠”“奸”二字做标準,到底何為“忠”何為“奸”,由于所處的時代不同,其标準也迥然不同,這一切都是出于統治者的需要。

比如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謙,在土木堡之變後,力排衆議,堅守京師,擊退了瓦剌大軍,對大明有再造之功。在他力克強敵,擊碎瓦剌太師也先的逼和夢想後,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鎮得以還朝。但是,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重登帝位後,卻第一個拿于謙開刀,以謀反罪将其殺害。俗話常說,“伴君如伴虎”,這就是君心難測!于謙的經曆,就是最好的證明。

于謙力克瓦剌軍,迎回被俘的英宗,自己為何以謀反被殺?

于謙本為一介文人,是永樂十九年的進士,但是,他的出場,卻并不文弱。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起兵謀叛,于謙禦史身份随明宣宗朱瞻基出征。于謙的任務是打擊反王的氣焰,從精神擊敗朱高煦。史稱,朱高煦出降時,于謙奉旨斥責。結果,朱高煦被于謙罵得擡不起頭,趴在地上不停地發抖,自稱罪該萬死。于謙的表現,讓宣宗大悅,當即委派于謙巡按江西。

于謙力克瓦剌軍,迎回被俘的英宗,自己為何以謀反被殺?

深得宣宗信任的于謙,不久後又被越級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巡撫晉豫期間,境安民甯,政績斐然。但是,于謙為人耿直,不事權貴,明英宗時,因入京觐見時不向專權的太監王振送禮,遭到王振一夥的忌恨,以莫須有的罪名,将他關進獄中,積極羅織罪名,想置于謙于死地。聽說于謙被判處死刑,晉豫兩省百姓一時群情共憤,聯名上書為于謙申冤。為此,王振不得不釋放于謙,但是,将于謙降職為大理寺少卿,後囚山西。後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複任巡撫。

于謙力克瓦剌軍,迎回被俘的英宗,自己為何以謀反被殺?

于謙主政山西、河南達十九年之久,父母去世時,才讓他回去辦理喪事,不久便起用原職。正統十三年(1448年),于謙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于謙進京就任兵部左侍郎的次年七月,瓦剌太師率部進犯大明,大太監王振極力慫恿明英宗朱祁鎮禦駕親征,朱祁鎮欣然應允。皇帝禦駕親征,這可是冒險之舉,當時,兵部尚書邝埜及于謙都重臣都極力勸阻,就連孫太後也不同意皇帝出京冒險。

于謙力克瓦剌軍,迎回被俘的英宗,自己為何以謀反被殺?

但是,心高氣傲的朱皇帝卻不聽。朱祁鎮之是以要一意孤行,除了人王振等人的慫恿外了,他還有自己的理由,一來是效仿他的父親——明宣宗曾禦駕親征,打敗漢王;二來為了證明自己,何況大明朝國勢鼎盛,區區蠻夷,怕他不成?

當時,朝廷的軍隊主力都在外地,倉促之間難以集結。于是皇帝從京師附近,臨時拼湊二十萬人,号稱五十萬大軍,禦駕親征。兵部尚書邝埜跟随明英宗出征,留于謙主持兵部的工作。

于謙力克瓦剌軍,迎回被俘的英宗,自己為何以謀反被殺?

為了說服自己的母親孫太後,他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并讓異母弟郕王朱祁钰監國。

但是,朱祁鎮卻沒他老爸的運氣好,土木堡一戰讓明軍全軍覆沒。土木堡之戰,四朝老臣張輔、驸馬井源、兵部尚書邝埜、戶部尚書王佐、侍郎丁銘、王永和以及内閣成員曹鼎、張益等五十餘名随行出征的文官武将戰死,朱皇帝自己也成了也先的俘虜。

于謙力克瓦剌軍,迎回被俘的英宗,自己為何以謀反被殺?

噩耗傳來,京師大震,人心惶惶。眼看也先的大軍就兵臨城下了,有人提議南下遷都保命,作為兵部左侍郎的于謙,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京師。于謙力主抗戰,得到吏部尚書王直、内閣學士陳循等人的支援。最後,郕王朱祁钰采納了于謙等的固守之策。

于謙力克瓦剌軍,迎回被俘的英宗,自己為何以謀反被殺?

都說“國不可一日無君”,在英宗被俘、太子年幼、國事日艱的特殊時期,朝廷更少不了主心骨,是以,于謙等人建議孫太後,讓郕王朱祁钰即位為帝,是為明代宗,并遙尊被俘的朱祁鎮為太上皇。同時下令邊關将領,不得私自與瓦剌接觸,即便是瓦剌用上皇的名義,也不用搭理,這才粉碎了也先“挾英宗以令大明”的陰謀。

于謙力克瓦剌軍,迎回被俘的英宗,自己為何以謀反被殺?

随後,于謙升任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禦。當時京師最有戰鬥力的部隊都已在土木堡失陷,于謙手中隻剩下不足十萬的疲憊的士卒。但是,在于謙的調配指揮下,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急速馳援京師,這才穩定了局勢。

明代宗朱祁钰即位後,于謙開始整饬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明軍擊退瓦剌。瓦剌無奈之下,退走大漠。

于謙力克瓦剌軍,迎回被俘的英宗,自己為何以謀反被殺?

次年,新皇帝朱祁钰改元景泰。朱祁鎮被俘将近一年,也先無法再從他這個退位的皇帝身上撈到好處,加之一年來,瓦剌軍又多次被于謙所上司的明軍打敗,于是派人南下求和,說願意放還朱祁鎮。

雖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但“天亦不可有二日”,朱祁鎮被瓦剌人給釋放了,這對新皇帝朱祁钰來說,并不是啥好事,簡直就是難以擺弄的燙手山芋。

于謙力克瓦剌軍,迎回被俘的英宗,自己為何以謀反被殺?

朱祁鎮回朝後,被鎖在南宮,過上了整整七年的禁閉生活。七年裡,朱祁钰不但将南宮大門上鎖灌鉛,甚至加派錦衣衛嚴密看管,連食物都隻能通過小洞遞入。有時候,吃穿不足,導緻太上皇的原配錢皇後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紅,托人帶出去變賣,以補家用。但是,這樣的防犯,仍然讓别有用心的人給逮到了機會。

于謙力克瓦剌軍,迎回被俘的英宗,自己為何以謀反被殺?

原來,朱祁钰在位年間,在于謙等人的輔佐下,治理國政,頗為有序。然而,他為了讓自己一脈世代為君,他不但軟禁兄長,甚至于景泰三年執意廢掉皇太子朱見深,換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結果,朱見濟夭折,皇儲之位空置。到了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突然病重,卧床不起。一時之間,人心惶惶。

于謙力克瓦剌軍,迎回被俘的英宗,自己為何以謀反被殺?

其時,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辄,太常卿許彬、左副都禦史徐有貞以及原王振門下太監曹吉祥等人開始密謀擁立太上皇。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淩晨,石亨、徐有貞率兵千人,控制了長安門,東華門。一行人将南宮大門撞開,迎朱祁鎮複位,正月二十一日改元天順。史稱“奪門之變”,又叫“南宮複辟”。

于謙力克瓦剌軍,迎回被俘的英宗,自己為何以謀反被殺?

朱祁鎮複位當日,就傳旨逮捕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都禦史蕭惟祯建議以謀逆罪,處死二人。皇帝猶豫,說當年抵禦瓦剌,于謙是有功勞的。徐有貞說,不殺了于謙,您複位無名。皇帝最終同意,二十二日以謀逆罪處死于謙、王文,籍沒其家。一代衛國功臣,就這樣冤死刀下。

于謙力克瓦剌軍,迎回被俘的英宗,自己為何以謀反被殺?

于謙之死,其實是朱祁鎮為自己的複位正确而尋找的一條“血證”——你如果不死,我身何以“正人”?由此,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如果當年嶽飛能直搗黃龍,迎回欽徽二帝,他果真就能善終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