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5年授銜,除了十大大将,還有這12個人計劃授大将

關于1955年我軍第一次大授銜,大家都不陌生,曆史客棧也寫過不少文章了,今天再來回顧一下當年評選大将的一些細節。

今天的人都知道我軍有十大大将,都是我軍德高望重、戰功卓著的國之重器。不過,除了“十大大将”這種說法,其實當時還有兩個方案,分别為15位大将和22位大将。

1955年授銜,除了十大大将,還有這12個人計劃授大将

這次授銜是由總幹部部負責的,部長是羅帥,下設軍階獎勵處,專門研究這次授銜。

1955年1月16日,羅帥向主席上報了元帥、大将、上将的預授名單。其中,大将的人選有兩種方案,一種是15位,即包括“十大大将”: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赓、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還有另外5位:

蕭克、周純全、張宗遜、王震、宋任窮。

應該說,這5位無論是資曆還是功勳,都是無愧于大将的,甚至比大将中的幾位還更有資格。

比如大家最惋惜的蕭克,論資曆能跟元帥平起平坐,即使後來有一些問題,至少大将是跑不了的,但很遺憾,最後還是沒選上,隻當了個上将之首。

1955年授銜,除了十大大将,還有這12個人計劃授大将

還有周純全,在紅軍時期的職務比蕭克還要高,擔任過軍委總政治部副主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比同期的八位大将都高。

張宗遜,在解放戰争時期是西北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彭老總的最佳搭檔,建國後,也擔任副總參謀長,同期擔任副總參謀長的還有粟裕、黃克誠。

王震,則是被許光達認為最應該取代自己擔任大将的人選,早在紅軍時期就是軍團政委,解放戰争時期是兵團司令兼政委,比許光達級别高,而且功勳也是許光達比不了的。

至于宋任窮,雖然同樣位高權重,但相比其他幾人其實算不上有優勢,頂多跟許世友、陳再道這些人并列,可能是因為宋任窮當時擔任總幹部部第一副部長吧。

另外,還有第二種方案,即22位大将,除了上面這15位,還有

許世友、劉亞樓、鄧華、陳再道、彭紹輝、王宏坤、楊得志。

1955年授銜,除了十大大将,還有這12個人計劃授大将

那麼,這幾位有沒有資格當大将呢?如果拿許光達來比較,當然都有資格,但許光達是一個特例,這裡就不讨論了。其中,有兩個人确實争過大将,一個是許世友,另一個是劉亞樓。

許世友曾經拿這個事兒問過總理,但總理說了一句:“蕭克也是上将。”把許世友給頂回去了。為什麼呢?因為蕭克的地位太高了,許世友根本沒法比,連蕭克都是上将,你許世友怎麼能當大将?

還有劉亞樓,響當當的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建國後更是空軍司令,按他的級别基本是大将的标配,尤其是東北野戰軍政治部主任譚政、海軍司令蕭勁光、裝甲兵司令許光達都是大将,劉亞樓有什麼比他們低的?

劉亞樓還為這個事兒找過林總,但被林總壓下來了。

1955年授銜,除了十大大将,還有這12個人計劃授大将

至于剩下那幾位,其實也都有資格,但跟大将中後面那幾位相比,優勢也不是那麼明顯,評大将還是上将,都是可以接受的。

這就像你們公司提拔高管,可能同時有十幾個人競争一個職位,資曆、功勞都差不多,這個時候讓誰上呢?總得有一個幸運兒。說它不公平嗎?也算不上,畢竟你的實力還沒有達到完全壓倒别人的高度,不讓你上也能說得通。

這兩個方案報上去後,主席跟朱老總、總理等人商量後,還是決定用“十大大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