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書畫入門·先技後藝——讀盛欣夫《書畫釋疑》之四

習藝途徑

——讀盛欣夫《書畫釋疑》劄記之四

文/丁偉駒

中國書寫起源于“管城一條線”,“一條線”便是中國書畫之本,因而要打開“書畫之門”,無疑便得從“一條線”學起。

在數學家眼裡,“線”是由無數個點集合而成,它是由一個動點運動時産生的圖形。而在藝術家的眼裡,它是有生命的,是靈動的,有着品味的,寄托着藝術家的精神和情感的,因而盛先生以藝術家的眼光诠釋了“線”在中國書畫中給人生命感的本質屬性,他說:“線條並非獨立體,是與字型、物體共同擔當其文化使命。是以,在主體中注入相關的文化内涵,加之累積的筆墨精神,這線條才有生命感。”(筆墨手劄之四十八)給中國書畫中“一條線”給予定義式的歸納,或許在我國書畫史上還是第一次:有“生命感”的“線條”屬性有二:(1)線條融合在字型、物體之中,才能“擔當文化使命”;屬性(2)隻有“注入”了“文化内涵”和“加之”于“累積的筆墨精神”才有藝術的“生命感”。

書畫入門·先技後藝——讀盛欣夫《書畫釋疑》之四

▲《書畫釋疑》筆墨手劄之四十八

愚認為盛先生十分科學和精辟地差別了“文化”與“藝術”的不同層次,據屬性(1),“線條”與“字型”的融合即成了“文字”,為人之思想的載體;“線條”與“物體”的融合即成了“圖案”,可為世界萬物形态的載體,雖然它們“擔當文化的使命”,畢竟還不是藝術。

那麼,“線條”給人“生命感”的本質屬性是什麼呢?盛先生認為,“線條”要成為有“生命感”的藝術,還必須有兩個要素:(a)“注入”了“文化内涵”和(b)“加之”于“累積的筆墨精神”,隻有具備這兩個要素,“線條”才能把“擔當文化使命”的“字型”和“物體(圖案)”升華為藝術。然而這兩個屬性又是不能分割的,文化是藝術的基礎,藝術是文化的升華,如果藝術離開了文化,藝術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而隻有文化升華為藝術,“線”才獲得生命,“水”才有靈性,“木”才知冷暖。盛先生對書畫“線條”屬性的揭示,精到之處就在這裡,這可謂前無古人的了!

書畫第一要素,要“注入”藝術家的“文化内涵”,那麼藝術家的“文化内涵”來自何處呢?盛先生用“學養”兩字概括之。

書畫入門·先技後藝——讀盛欣夫《書畫釋疑》之四

▲《書畫釋疑》筆墨手劄之二

在《筆墨手劄之二》,盛先生引沈括《夢溪筆談》“書之神韻,雖得于心,然法度必講資學”之語後解釋說:“藝術”出于“心靈”,而“心靈的流淌,需要學養的滋潤”。

所謂“學養”的“滋潤”,盛先生在《筆墨手劄之五》分兩層了解(1)所謂“學”,首先學什麼,先生說:“古人千年之沉澱,已曆百年之淘汰,留下的是優秀文化,民族精華。學古人,實是集千百高人之智慧。古人給我們巨人般的肩膀。”還說“若舍此,并無它路可循”。那麼“學”,即學習古代千年文化之精髓,除了包含書畫專業之外,還得廣涉文學、哲學、實體、自然、史地、國術,“皆與藝術相關聯”,還說這“字外功的加深,必然會豐富到你的筆墨線條,直到字裡行間”(筆墨手劄之十八)。

書畫入門·先技後藝——讀盛欣夫《書畫釋疑》之四

▲《書畫釋疑》筆墨手劄之十八

(2)所謂“養”,是說如何“學”,也可謂是更高層次的“學”。先生說:“學古人并非目的。取古人精華,為我所用。故不照辦,不做奴隸,應為營養。通過消化,釀造自我。再出之心靈流露的,才是自己的藝術。”這裡,盛先生把“學古人”而需“消化”和“釀造”,“再出之心靈”而“流露”于“線條”的過程,用“滋潤”兩字來表述,可算是精準到位了,真如杜甫《春夜喜雨》詩曰:“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可見唯有“養”,才能把“學”得的千古的文化的精髓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般地浸潤到自己書畫藝術的境界中去。盛先生把這個境界又進一步用一“神”字來表達,他引清人丁臯“以己之神,取人之神也”之語而後說:“取人之神,滋我之心,還人以神。”若用白話表達,即是取他人藝術之精髓滋養自己的心靈,使自己的藝術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學養”是賦予線條“生命”要素之一,盛先生認為“學養”還不足,還必須“加之”于“累積的筆墨精神”的第二要素。何謂“累積”呢?盛先生概括為“功力”兩字。

學書畫與學工匠無異,首先是學“技藝”。盛先生指出:“技術是硬道理,藝術是軟道理”,並果斷地說:“書法之法,先技而後藝”,(筆墨手劄之十一)進而告誡學子們從“童子功”做起,說:“手工技藝,三年滿師。而書法三十年未必耳。若要趕超前人,必須重技,必須補課,必須補上‘童子功’,乃不二道也”(筆墨手劄之十三)。如同盛先生六歲學畫,而今已六十餘年,唯先生無一日學“技”之懈怠,方修得如許岩先生所言“個性書法”之功力,這就是一個有力的明證。

盛先生視當今書法界浮躁于名利,不無感歎地說:“古今之書相較,遜在技非在藝”(筆墨手劄之十三),一語道破當今書法界的弊端,因而先生強調“立品”。盛先生在“筆墨手劄之十一”引朱和羹先生之言後說:“故學書、學畫者,必先立品。品高之人,就會心平氣和,端正姿态,不急不躁,先技後藝,步步深入,方能達到理想彼岸。”愚以為盛先生之“立品”,即是在書畫“加之”的“累積的筆墨精神”!

有“學養”的“文化内涵”的“滋潤”,“加之”于“筆墨精神”的“累積”,即便大開了中國書畫之大門,用盛先生自己的話概括:“敬畏古人,博學約取。書畫之門,唯此捷徑”(筆墨手劄之五)。我想,凡學藝者,舍此當别無他路矣!

2021年12月4日淩晨初稿

(作者:丁偉駒,83歲,1963年杭大中文系畢業,中學國文進階教師)

書畫入門·先技後藝——讀盛欣夫《書畫釋疑》之四

紅壤山水 45x66cm

書畫入門·先技後藝——讀盛欣夫《書畫釋疑》之四

雙樂 66x45cm

書畫入門·先技後藝——讀盛欣夫《書畫釋疑》之四

沈鈞儒嘉興二首其一 隸書 77x47cm

釋文:

桐鄉李子滿籃兜,王店荷花帖水浮。

行過雙山一凝望,蔣侯第宅最宜秋。

書畫入門·先技後藝——讀盛欣夫《書畫釋疑》之四

竹裡聽雨·草書 20.5x60cm

書畫入門·先技後藝——讀盛欣夫《書畫釋疑》之四

書名:書畫釋疑

盛欣夫 著

西泠印社出版社

書畫入門·先技後藝——讀盛欣夫《書畫釋疑》之四

《書畫釋疑》是盛欣夫先生以傳統手劄形式,一題一解。集千年古賢之法,解今人學書之困。是一本學習書畫的釋疑百科。大凡難題,基本都有答案。從初涉書畫者到高層研究者,都會從中得益。

本書從傳承書畫的百多疑題着手,以時代為立足點,以古賢經典為基本理論,以作者60多年讀書讀史與書畫實踐為底子。客觀地分析、诠釋了當今書畫藝術中存在的病根與發展可能。引經據典、以理服人。梳理出一條切實可行的藝術傳承之路。

《書畫釋疑》一書為中日文雙語對照版本。日本書道與中國書法同源異流,頗有共通之處,雙語版本有利于共同商讨書法未來,互利互補,共同發展;有利中國書畫國際化,有利中華文化全球共享。

書畫入門·先技後藝——讀盛欣夫《書畫釋疑》之四
書畫入門·先技後藝——讀盛欣夫《書畫釋疑》之四

魚公書院·埭溪别院局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