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inx的log日志分為access log 和 error log
其中access log 記錄了哪些使用者,哪些頁面以及使用者浏覽器、ip和其他的通路資訊
error log 則是記錄伺服器錯誤日志
錯誤日志的形式如下:
10.1.1.1 - - [22/Aug/2014:16:48:14 +0800] "POST /ajax/MbpRequest.do HTTP/1.1" 200 367 "-" "Dalvik/1.6.0 (Linux; U; Android 4.1.1; ARMM7K Build/JRO03H)" "119.189.56.175" 127.0.0.1:8090 0.022 0.022
10.1.1.1 - - [22/Aug/2014:16:48:19 +0800] "POST /ajax/MbpRequest.do HTTP/1.1" 200 616 "-" "Dalvik/1.6.0 (Linux; U; Android 4.0.4; GT-I9103 Build/IMM76D)" "36.250.89.22" 127.0.0.1:8090 0.036 0.036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幾部分資訊:
1.用戶端(使用者)IP位址。如:上例中的 10.1.1.1 (内網負載均衡位址)
2.通路時間。如:上例中的 [22/Aug/2014:16:48:19 +0800]
3.通路端口。如:上例中的 127.0.0.1:8080
4.響應時間。如:上例中的 0.022
5.請求時間。如:上例中的 0.022
6.使用者地理位置代碼(國家代碼)。
7.請求的url位址(目标url位址)的host。如:上例中的 /....
8.請求方式(GET或者POST等)。如:上例中的 GET
9.請求url位址(去除host部分)。如:上例中的 /html/test.html
10.請求狀态(狀态碼,200表示成功,404表示頁面不存在,301表示永久重定向等,具體狀态碼可以在網上找相關文章,不再贅述)。如:上例中的 "200"
11.請求頁面大小,預設為B(byte)。如:上例中的 2426
12.來源頁面,即從哪個頁面轉到本頁,專業名稱叫做“referer”。如:上例中的 "http://a.com"
13.使用者浏覽器語言。如:上例中的 "es-ES,es;q=0.8"
14.
使用者浏覽器其他資訊,浏覽器版本、浏覽器類型等。如:上例中的 "Mozilla/5.0 (Windows NT 6.1)
AppleWebKit/537.11 (KHTML, like Gecko) Chrome/23.0.1271.97
Safari/537.11"
其實nginx access日志的格式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自定義的。
在nginx的nginx.conf配置檔案找到:log_format 這裡就是日志的格式
看一下和上述日志比對的log格式設定:
#access日志格式配置,具體參數不再細說,上面都已經說過了,自己對應一下即可
log_format main '$remote_addr - $remote_user [$time_local] "$request" '
'$status $body_bytes_sent "$http_referer" '
'"$http_user_agent" "$http_x_forwarded_for"'
'$upstream_addr $upstream_response_time $request_time ';
access_log logs/access.log main;
#配置access log日志的存儲位置及檔案,注意:access.log檔案是可以按日期進行分割的,友善檢視及處理
access_log /usr/local/nginx/log/access.log main;
相關說明解釋
1.$remote_addr 與$http_x_forwarded_for 用以記錄用戶端的ip位址;
2.$remote_user :用來記錄用戶端使用者名稱;
3.$time_local : 用來記錄通路時間與時區;
4.$request : 用來記錄請求的url與http協定;
5.$status : 用來記錄請求狀态;成功是200,
6.$body_bytes_s ent :記錄發送給用戶端檔案主體内容大小;
7.$http_referer :用來記錄從那個頁面連結通路過來的;
8.$http_user_agent :記錄用戶端浏覽器的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