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比鋼硬100億倍,宇宙“最硬”物質是什麼?此“硬菜”來自中子星

作者:答案在這兒

硬度是人類對材料的極緻追求,是以在人類曆史上,從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最後到鐵器時代,變化的是材料的硬度。而後,人類又陸續發現金剛石、魯珀特之淚等堅硬的物質。目前為止,人類發現的最硬的物質是碳炔。

比鋼硬100億倍,宇宙“最硬”物質是什麼?此“硬菜”來自中子星

碳炔結構

如果還不滿足這些物質的硬度,那就将目光放向宇宙,尋找比地球的碳炔還硬的物質。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地球這些物質的硬度全部都是弟弟。宇宙中的物質硬度都高得離譜,動辄得咎就是地球物質的上億倍。想象一下這些東西撞擊地球,地球能承受得起不?

這裡面最硬的存在,是中子星的核意面。

比鋼硬100億倍,宇宙“最硬”物質是什麼?此“硬菜”來自中子星

中子星

中子星是宇宙中的天體名稱,也是整個宇宙密度最大的星體,其平均密度為每立方厘米1億噸以上。想象一下如果要把地球壓縮到這個密度,那地球的直徑隻有可憐的22米。如此高密度的中子星,是怎麼來的?

中子星是大品質恒星死亡後的墓碑,介于白矮星和黑洞之間,在它和黑洞之間還有一個概念星體誇克星。宇宙中沒有什麼物質是永恒的,即使是發光發熱的恒星也有死亡的一天。以我們的太陽為例,它現在正值壯年時期,處在主序星時期,熱量最穩定地持續輸出,等再過約50億年,太陽上面的氫核聚變反應完後,我們的太陽就會進入中老年。這個時候它的内部因為變成了氦而坍塌,最後變成紅巨星,最後再變成一顆白矮星。

比鋼硬100億倍,宇宙“最硬”物質是什麼?此“硬菜”來自中子星

可是宇宙中還有品質遠超過太陽的恒星,它們在主序星完成後,會因為内部的坍塌力量更大而形成紅超巨星。因為坍塌實在太大,它會将自己外部的物質全部甩出來産生超新星爆炸。爆炸後,僅剩的大品質核心又會兩種結局,一是變為黑洞,二是變為中子星。

一般來說,品質在8個太陽以上的恒星,會進入紅超巨星到超新星爆炸形成中子星或者黑洞。因為核心還保留着原來的能量,它會以脈沖的方式發射出來,一些中子星就會成為脈沖星。中子星的密度大,主要原因是母恒星的品質很大,坍塌後的核心體積比起曾經來說非常小,是以造成了一塊方糖大小的中子星物質,品質達到一億噸。

比鋼硬100億倍,宇宙“最硬”物質是什麼?此“硬菜”來自中子星

如此高的密度,自然就會産生宇宙最硬的物質。

地球最硬的物質

在遠古時期,人類認為石頭是最硬的物質,是以我們的祖先撿起地上的石頭,砸向我們追逐的獵物。果然,被石頭砸中的動物輕則頭破血流,重則當場一命嗚呼。在用石頭砸獵物的時候,石頭碰撞到了石頭導緻裂開,裂口邊緣很鋒利。

比鋼硬100億倍,宇宙“最硬”物質是什麼?此“硬菜”來自中子星

人類的祖先在搬運石頭的時候不小心割傷了手,于是它們發現,石頭經過撞擊會出現斷口,斷口很鋒利可以割裂皮肉。但是在制作這個工具的時候,需要找一塊硬度更大的石頭作為敲擊體。這便是人類第一次在自然中比較硬度。

後來人類發展出了文明,學會了冶煉金屬,得到了人類曆史上的第一個金屬制品——青銅器。人們發現無論什麼東西,隻要被青銅做成的刀劍劈砍,都會粉身碎骨。我們認為青銅是比岩石還硬的物質,因為可以用青銅做的鑿子鑿開山石修路。

比鋼硬100億倍,宇宙“最硬”物質是什麼?此“硬菜”來自中子星

而後,人們發現比青銅還要硬的物質——鋼鐵。戰場上,鋼鐵的刀劍劈斷了青銅劍,宣告新一任王者的到來。自此,人們認為,鋼鐵幾乎是人類為自己尋找的最硬的材料。但很快人們才發現,非金屬材料的潛力超乎想象。

目前地球上已知的最硬的物質是碳炔,這是一種碳原子以三價鍵的形式組成的碳鍊,其本質上是碳,但是因為内部的結構,造就了其超高的硬度。碳炔的硬度大約是鋼鐵的上百倍。碳給人的印象并不是堅硬的物質,相反它很柔軟,還能燃燒取暖。但是不論是金剛石,還是後來的碳炔,都成為了地球上硬度數一數二的物質。

比鋼硬100億倍,宇宙“最硬”物質是什麼?此“硬菜”來自中子星

這是因為碳的“可塑性”非常高,能夠形成各種化學鍵,這也是它能夠成為我們生命的基礎。我們自稱碳基生命,就是我們的有機物是以碳原子為主鍊條,氫氧氮為添加物進行的組合。

也就是說,地球上最硬的物質,是碳原子組成的。那麼中子星上面的物質,主要成分是什麼呢?

比鋼硬100億倍,宇宙“最硬”物質是什麼?此“硬菜”來自中子星

中子

中子星顧名思義,主要由中子組成的星球。我們都知道原子由原子核與外圍電子組成,而原子核又是質子和中子組成。中子是不帶電且品質比起質子小很多的粒子,它第一次被發現是在著名的盧瑟福用原子轟擊金箔的實驗。

原本在一個原子裡,質子、電子還有中子互相不會幹涉,它們維持着這個原子的一切運動。但是,在中子星形成過程中,發生超新星爆炸,導緻原子的質子和電子通通被甩出來。因為質子帶正電而電子帶負電,它們在宇宙中互相結合,這個結合的産物便是中子。再加上之前母恒星破裂的原子核裡殘留的中子,它們一起組成了中子星。

比鋼硬100億倍,宇宙“最硬”物質是什麼?此“硬菜”來自中子星

中子是組成原子的三大粒子之一,它不帶電,但是特别容易進入原子核。如果用它轟擊原子核,會引出核子反應,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便是人類研發的中子彈。四個中子會組成一個粒子,被稱為“四中子”,又稱“零号元素”。這種粒子不帶電,與其他中子互為同位素。但是,目前這個“四中子”沒有明确的理論證明,它的出現很像是一種偶然。

因為中子不帶電,要它們結合起來,簡直是天方夜譚,它們不會互相吸引,也不會互相排斥,就這樣保持獨立互不幹涉。是以,四個中子組合成粒子,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科學家們卻認為,也許當年出現“四中子”是巧合,可如果是在情況非常複雜的太空,比如中子星上面,是有可能存在的。因為超新星大爆炸之後,原子的結構已經徹底被改變,我們不能用平常的原子理論去看待中子星上的情況。

比鋼硬100億倍,宇宙“最硬”物質是什麼?此“硬菜”來自中子星

中子星的内部有什麼?

那麼在中子星上,會以怎樣的形式構成密度極大的中子星呢?

核意面

核意面聽起來很好吃,然而實際上它是一道“硬菜”,其硬度是鋼鐵的100億倍,這世上沒有誰能咬得動這道意面。

中子星是宇宙中引力僅次于黑洞的存在,是以光可以從中子星四周逃逸,但是逃逸路線會發生彎曲。是以,我們是不可能登陸中子星的,巨大的引力會引發上面的一切有品質的物質發生坍塌。是以科學家們隻能通過電腦模拟,得出一個模拟的中子星内部結構。計算機将模拟的中子星組成呈現在大家面前,大家都驚呆了!

比鋼硬100億倍,宇宙“最硬”物質是什麼?此“硬菜”來自中子星

由于中子星的引力巨大,是以越往中子星的内部走,它的結構就越像一個意大利面團。超新星爆炸的巨大壓力,讓中子和質子們聚集在一起,形成了類似球形的核,中子和質子是原子核的組成部分,是以又稱核意面。

球形面團并非核意面的唯一結構,越靠内部壓縮越強,質子沒有足夠的電斥力來維持球形,類球形核結構又被壓成長長的條狀的意大利面。壓縮繼續更新,原子核會變成薄片狀的意大利面。
比鋼硬100億倍,宇宙“最硬”物質是什麼?此“硬菜”來自中子星

這些“意大利面”們組成了密度極大的中子星,也自然而然成為了全宇宙硬度最高的物質。這便是中子星呈現給全宇宙的一道極緻硬核的菜肴!可這份“硬菜”有什麼作用呢?僅僅用來“填飽”中子星的肚子嗎?當然不是,有一部分中子星會發出脈沖波,被稱為脈沖星。并不是每一顆中子星都是脈沖星,隻有旋轉周期很短的中子星才能産生脈沖。而決定這個周期的,就是這些“意大利面”。

天文學家們發現,脈沖星是因為中子星釋放能量導緻的,本質上脈沖星的旋轉速度會比一般的中子星慢很多。然而經過研究發現,目前已知的脈沖星中,旋轉周期就沒有超過12秒的。這是因為,脈沖星的分布都不會很均勻,導緻殘留的電子和質子們在旋轉過程中産生磁場。

比鋼硬100億倍,宇宙“最硬”物質是什麼?此“硬菜”來自中子星

如果任由這個磁場加強的話,脈沖星兩極地區會産生電磁波,釋放能量,減慢脈沖星的旋轉速度。然而,核意面将質子和中子結合起來,使磁場減弱,這個時候雖然依舊發射電磁波,但是它保住了脈沖星大量的能量,繼續維持高速旋轉。

此外我們都知道,中子星的引力僅次于黑洞,如果不考慮概念星體誇克星,它是宇宙中的第二大引力。光可以從中子星周圍逃逸,但是逃逸的路線會出現彎曲,這是因為中子星附近的空間是扭曲的。扭曲的原因除了引力過大,還有就是,核意面會讓中子星的表面并不平整,出現高度僅幾厘米的山峰。正是這僅僅一點點山峰,就足以讓旋轉的中子星周圍的空間出現彎曲。而彎曲的空間裡,中子星在不斷地向外釋放能量,這就形成了引力波。

比鋼硬100億倍,宇宙“最硬”物質是什麼?此“硬菜”來自中子星

雙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模型

也就是說,核意面很有可能是引力波發生的條件之一。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預言的一種物質,現在已經被人類證明存在,它來自于高速旋轉的雙脈沖星。

研究“意面”的意義

那麼這些“意大利面”對我們有什麼意義呢?當然不是為了吃它,而是能夠幫助我們實作星際穿越。

比鋼硬100億倍,宇宙“最硬”物質是什麼?此“硬菜”來自中子星

宇宙中有很多能量,但這其中有很多人類無法利用。核意面是人類通過電腦模拟出來的結構,而人類的實驗中曾經偶然存在過“四中子”結構,這就意味着未來人類可以模拟中子星的環境,創造出核意面。中子星能量巨大,且沒有黑洞危險,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為宇宙飛船實作能量供應。

此外,中子星周圍扭曲的空間,是曲率加速器和蟲洞科技的基礎,未來能否接近光速,可以在這個方向上努力。

比鋼硬100億倍,宇宙“最硬”物質是什麼?此“硬菜”來自中子星

蟲洞(想象圖)

未來的探索

誰能想到宇宙中居然存在着“意大利面”結構的物質,而且這種物質還是全宇宙硬度最大的存在。宇宙擁有140億年的曆史,960億光年的直徑,人類探索的範圍隻是非常微小的一部分。當然,人類在宇宙中的前進範圍不會僅限于如此。

比鋼硬100億倍,宇宙“最硬”物質是什麼?此“硬菜”來自中子星

如今人類的腳步還沒有擴充到太陽系以外,甚至連我們自己的太陽系邊界在哪裡都還沒有搞清,更不要說前往中子星,核意面似乎對我們還很遙遠。可是我們不能因為現在還沒有到達中子星就放棄研究,或許有一天核意面會和當年“四中子”結構一樣偶然出現在人類的研究中。即便是驚鴻一瞥,也足以說明人類科技的偉大進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