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古代君王的谥号和廟号,很多人都搞不清楚。比如說隋炀帝,很多人就以為這是他的廟号,但其實不是的。
楊廣的廟号,是“世祖”,而谥号才是“炀皇帝”。很多人認為谥号都是很長的一串,比如乾隆皇帝的谥号,就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相比之下,隋炀帝隻有一個字,實在是有點慘。

谥号是後人根據死者的生平事迹而給予的一種價值評定,“谥者行之迹也,累積平生所行事善惡而定其名也”。谥法是其評定谥号包括谥和号,谥即是用含有特定含義的字,表示對死者一生的總結性評價。
谥号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周穆王時期。根據對西周青銅銘文的研究,約周穆王時期,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谥的做法已比較普遍。谥号長短字數不定,有的就像隋炀帝一樣,隻有一個字,有的則像乾隆一樣,多達二十餘字的也很常見。
按照我們古人的思想,向來是“天地君親師”的排序,如果地位低的人評價地位高的人,是不合規矩的。那麼,為什麼會形成這樣一個由臣子來評價皇帝的機制呢?
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廣泛實施谥法制度,直到秦朝,秦始皇認為谥号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是以把它廢除了。但到了西漢,劉邦又再次恢複了這一制度。
對于古人來說,當他們已經走到一個很高的位置,這時候普遍追求的都并非眼前利益,而是身後名。“流芳百世”這個目的,放在現代人眼裡可能沒什麼吸引力,但對于古代人,尤其是古代的士大夫而言,吸引力是非常大的。
縱觀曆朝曆代帝王谥号,自唐代之後谥号便流于形式了,往往起到的是補充說明的作用。不過,漢朝雖然恢複了谥法制度,但帝王的至尊形象不可損害,嗣位皇帝對于祖先極為推崇,谥成了“尊名”的工具。臣子也懾于皇權的威力,同時本着君臣榮辱共體的觀念,“人臣之義,莫不欲褒稱其君、掩惡揚善者也”。
唐朝皇帝的谥号普遍是五字或七字,宋代延伸到十六字,明朝十七字,清代加到二十四字。唐朝以後,谥号由“春秋大義”變為吹捧工具。負責為大行皇帝拟谥的官員大部分是科舉進士科出身,他們又多以文辭能力見長,是以皇帝的谥議文中便會盛贊君王功德,充滿溢美之詞,由一個評價是非功過的論斷,變成了一個吹“彩虹屁”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