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來到黃石陽新竹林塘湖畔的伏虎山上,瞻仰湘鄂贛邊區鄂東南革命烈士陵園,這裡風景秀麗,林木參天,濃蔭蔽日,鳥語花香,四季常青。陳列着1260名知名烈士生平事迹,展示有湘鄂贛邊區鄂東南21個縣市革命史略,介紹鄂東南息息相關的220名團長以上知名烈士生平事迹。

在氣勢雄偉,聳立雲霄紀念碑上,镌刻着“湘鄂贛邊區鄂東南革命烈士紀念碑”碑名,在正南面為漢白玉刻“先烈之血澆成了革命之花”的題詞,掩映在四季常青的蒼松翠柏,象征革命先烈千秋永生。當看到一位蘇區時期紅三軍團一師師長侯中英的烈士靈位上,記載着這位烈士的英雄事迹,看完之後使我們非常震撼淚流滿面。
為此,懷着無比崇敬的心情,來到這位紅軍紅軍的老家,黃石大冶大箕鋪後畈村侯良才灣,探尋烈士革命事迹的點點滴滴。
大箕鋪後畈村侯良才灣地處大冶東南部,原來是屬于陽新縣管轄地,三面環山,一面臨湖,呈北低南平、東西高的地勢,高峰為龍角山巅,鹿耳山延脈簇擁。今日站在村子放眼望去,群峰疊翠、古木參天、鳥唱蟲鳴、澈泉潺潺。
烈士的故裡這個村子傍山臨溪而建,錯落有緻,村子山溪蜿蜒,灰牆矗矗,黛瓦鱗鱗,村西北一條長港潺潺之水長流不息,與村子裡的景色交相輝映,環境優雅,可謂物寶天華,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這裡的村民們生活恬靜,一片祥和。
來到村子裡一處上了年紀老人們聚集的地方,打聽侯中英烈士的英雄事迹,村裡上了年紀的人都滔滔不絕地争相介紹起來。
侯中英原名侯國棟,1900年9月16日出生于這個村子一個十分貧困的農民家庭,他很小的時候父母雙亡,伯父念及血脈親情,曆盡艱辛将其撫養成人,就在他11歲時,同村塾師侯俊成見他聰明穎悟,是個可造之材,破例收其為學生,侯中英這才有了幾年寶貴的學習生涯,也為其以後接受新思想,投身革命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讀了幾年書的侯中英後來到煤礦做了礦工,随後投身北伐軍,加入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學習,并随教育團參加了震驚中外的南昌起義。
随後,侯中英回到老家發展革命力量,取得了一系列的戰果,受到上級上司的一緻好評,當紅軍隊伍來到他的老家時,他組織地方隊伍積極配合正規紅軍作戰,由于他上司的隊伍戰鬥力非常強,加上他自己作戰勇取,智勇雙全,他的隊伍正式編入紅三軍團,侯中英被任命為第三師第八團團長。
1930年7月,侯中英率部攻打長沙,四戰四勝,攻克湖南省城,中外震驚。爾後,率部轉移到江西省臨江一帶,配合紅一軍團攻打吉安,東渡贛江,參加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在富田、中村、廣昌和建甯戰鬥中,第一師都打得非常英勇,連戰連勝。
特别是在央蘇區紅軍的第三次反圍剿中,侯中英部從福建的建甯,冒着酷暑,指揮全師繞道千裡回師江西的興國。接着,在興國的蓮塘地區與敵激戰,取得了蓮塘戰鬥的勝利。由于侯中英有出色的指揮才能,又熟悉部隊,紅三軍團任命他為第一師師長。
接着,他指揮全師參加高興杅激戰,重創敵軍,并率部追殲殘敵,與兄弟部隊一起取得了方石嶺大捷,為第三次反圍剿的勝利立下赫赫戰功,成為紅軍著名的猛将。
随着紅軍取得的一系列勝利,當時的臨時蘇維埃中央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過高估計紅軍的力量,指令紅軍攻打贛南的中心城市贛州。為此,紅軍盡起精銳、傾巢出動,大軍浩浩蕩蕩向南開拔,全軍上下志在必得:區區一座贛州城,豈能擋住我數萬雄師的雷霆一擊,必定是指日可破。
貢水、章水兩條大河分從東面、西南奔流而來,在此彙合形成贛江、滔滔北去。贛州正座落于三江交彙點上,除了南面是陸地,其餘三面均被江水圍繞,成為天然屏障。贛州有城牆高達2丈、堅固難催。那種在這邊挖出一坑來,那邊房子、牆壁什麼的自動嘩啦啦垮塌的奇事是絕對不會出現的,是以又有鐵贛州之稱。
贛州城内的守軍以國民黨軍第三軍的一個旅為主,全旅加上贛南各縣逃亡贛州的地主武裝、警察隊、商民自衛團等武裝,共有兵力1萬多人,槍近萬支。
紅三軍團奉命擔任攻城的主作戰部隊,于1932年年2月6日到達贛州城郊,侯中英率領的紅一師奉命攻擊贛州西門,攻城紅軍無重炮,靠挖坑道放土炸藥包爆破城牆,侯中英指揮紅一師同兄弟部隊一起猛攻,敵靠堅城和強大的火力阻擊紅軍。雙方激戰終日,紅軍付出了很大傷亡,仍未能攻入城内,且遭受較大傷亡。
多次攻城失敗後,仍然錯誤地屯兵于堅城之下,此時敵人利用紅軍沒有防禦設施、攻城部隊沒有換防、部隊傷亡較大、久戰過度疲勞的弱點,在東、南門之間和西、南門之間各挖一條坑道,派部隊從坑道出城,伯夜色作掩護襲擊紅軍,加上城外敵援軍同時從攻城紅軍背後發起攻擊,使攻城紅軍腹背受敵。
由于城内敵軍的道地正好挖到紅一師師部附近,當敵人從道地出擊時,紅一師師部官兵在黑夜裡撤離,指揮一時間陷入混亂。侯中英帶領部分師部官兵邊打邊撤,終于比較安全地撤到了城南關外。這時,侯中英因自己在黑夜裡指揮部隊撤離,看不清全貌,擔心還有部隊尚未撤出。于是,他又傳回去檢視是否還有未撤出的部隊。
不幸的是,在途中,他被敵人包圍,終因寡不敵衆,在最後化裝突圍的時候,侯中英被叛徒出賣被捕,敵人用刺刀逼着他向紅一師官兵喊話,妄圖使他勸說其部隊放下武器投降,他堅貞不屈,拒絕敵人的威逼利誘。被捕後的侯中英意志堅定,始終不降,絕不向敵人透露半點革命資訊,最後被押至南京監獄,因他在獄中發動牢友們搞暴動奪武器,敵人惱羞成怒,殘忍地将他殺害,時年32歲。
村裡人無比痛心地說,這位叱咤風雲的紅軍師長,就這樣慘死在敵人不斷切割的屠刀下,為中國革命事業流盡了最後一滴血,雖然遺體被國民黨反動派毀滅了,沒有留下屍骨,但他為人民解放事業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譜寫永遠的豐碑,将永不泯滅,長駐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