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次數最多,時間最長就是對韓院長的訪談。記得最後一次訪談時,夕陽西下,韓院長逆光而坐,我幾乎看不清他的臉。采訪每一個資料院從業人員的時候,我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那麼韓院長也不例外:“聽您講了這麼多甜酸苦辣,如果四年前,您就知道會經曆這些,您還會選擇加入資料院來做這份工作嗎?”他沉思了,我猜可能由于情緒太複雜他不知道如何表述,但實際并不是,“我想我還會,因為我想參與其中,為變革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他說道,随後話鋒一轉。“你愛過嗎?”他突然問。
我一時語塞,不知該如何作答。
“你剛才說到甜酸苦辣,愛一個人,愛一件物,愛一番事業,哪有一帆風順的?一定伴随着甜酸苦辣。這就是愛與喜歡的差別,如果是真愛,當你回首往事,留下的就都是甜美的回憶。”我在他眼中看到了一束光,這束光的來源是熱愛。
資料院有正式的辦公地點是從2015年1月1日開始的,偉清樓二層一間28平米的房間。2017年7月,資料院搬入了雙清大廈,兩層樓,時至如今已經又快坐不下了。資料院的迅猛發展,當然是仰賴國家對大資料的重視,大資料成為了熱門話題,但也和學校上司在資料院建院之初的設計有很大關系。我想,資料院的故事就從這裡講起吧。
2014年4月26日,主樓接待廳,清華-青島資料科學研究院正式成立。并向社會宣布,培養大資料高層次應用型的人才。采訪中我得知了資料院的“前傳”。

青島-清華資料科學研究院成立儀式現場
2013年底,清華上司敏銳地認識到大資料時代,清華不應該缺位,應該打造一個平台,把散落在各院系的大資料教學與科研的力量彙聚起來。是以,研究所學生院承擔了前期校内外的調研工作,向校上司提出了建設大資料科研和教學機構的建議。很快,這個建議得到校上司的認可,也得到了青島市委市政府的支援。
資料院和學校裡多數的研究機構很不一樣。工作節奏快,決策鍊短,效率高,執行力強。風格上更像公司的運作,頗有種雷厲風行的範兒。而且韓院長還要求資料院所有的人,都能夠潇灑自如地對外做資料院的介紹,每個人都能夠講出資料院的四個特點,三大任務。
四個特點是:24字工作方針、不挂靠具體院系、請來國際知名的學者做院長、請了職業經理人負責營運,這四個特點大概構成了資料院與全國其它開展大資料工作的高校不一樣的地方。說到這,切實體會到了學校當時的用心良苦。
24字工作方針,即“學校統籌、問題引導、社科突破、商科優勢、工科整合、業界聯盟”。
據知情人士透露,在資料科學研究院籌備組向校上司上報的時候,原本的指導方針隻有16個字,時任校長陳吉甯字斟句酌,最終才有了現在的這24字方針。而在學校成立的非實體研究機構中,由學校上司親自提出工作方針的并不多見。
“先社科後商科最後才提工科,24字方針中,這種排列順序在工科見長的清華大學,很多人不了解。但其實很契合大資料應用的邏輯。對于工科,采集資料,存儲、加工資料,挖掘資料是一直在做的事情,但對于社科商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突出社科商科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韓亦舜說。
學校一直提倡跨學科交叉融合。但由于體制機制等原因,幾經嘗試,都不大理想。原因當然很多:建實體機構,等于是對存量資源(編制,辦公室等等)進行一個重新配置設定,會引起很多沖突。擷取增量資源,推動這件事情的可行性會大一些。一旦建了校級實體,它和其他實體就是平行關系,就會回到“不相交”的狀況,失去了交叉的可能性,也失去跨學科的機會。
學校曾成立過不少非實體機構,每個機構也都設立的管委會。但由于挂靠了具體院系,管委會和挂靠院系上司班子的角色難以劃分。而不一樣的是,資料院沒有挂靠實體院系,由關心資料院發展建設工作的有關院系上司組成“管委會”。“這很像公司裡的董事會,既可以為資料院的發展把握大方向,又不會很大程度上幹預資料院的具體運作。”韓亦舜這樣解釋道。
而請來德高望重、著作等身的國際資料管理領域頂尖學者、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特聘主任教授俞士綸(Philip S. Yu)教授擔任兼職的院長,則可以擺脫技術門派的分歧,把重點放在資料應用上。
國際資料管理領域頂尖學者、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特聘主任教授俞士綸(Philip S. Yu)教授受聘清華大學資料科學研究院院長
鑒于教授學者管理研究機構的興趣與特點,校上司想嘗試請一位管過企業的人來參與這個研究院的管理營運工作。因為在國外,很多研究機構,醫院等不是‘學而優則仕’,而是由專業管理人員在管理在營運。這就有了韓亦舜執行副院長的加入。
因為這與衆不同的四大特點,使得資料院真的“與衆不同”。特别是強烈的求生存感和使命感,我想這和有企業背景的韓院長有很大關系。
“我常常被學校有關部門批評。我們沖勁大,有時會跑偏,有時會和學校現有的規章制度有沖突。大資料對誰都是個新鮮事物,帶來新思維,面臨新挑戰。有沖突這也正常,互相了解吧。另外,我世界觀是在改革開放大浪潮裡形成的,改革、創新就是與現有規章有沖突。最後讓曆史、讓實踐來檢驗吧。”韓亦舜院長如是說。
資料院的創新與變革遠不止這四點,它展現在資料院發展的方方面面,也顯示了資料院奠基者們在最初設計時的缜密思考。
資料院的三大任務是:人才培養,科學平台和品牌傳播。
新時代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這是資料院人時時在思考的問題。校上司決定清華大資料人才培養,不采用直接面向社會招生的模式,也就決定了必須創新。
為了實作跨學科跨領域“π”型人才培養,資料院跳出現有學科建設的思維模式,用“能力提升”這樣一個證書項目,面向全校招收在校研究所學生學生。并在教學環節進行了很多新的嘗試。這給授課老師帶來了新的挑戰,資料院更是一個非教學實體的身份幾乎承擔了全部的教學管理和經費支援的任務。這在校内外都絕無僅有。資料院聘請了國際知名企業的高管和校内教師一起,組成了大資料教育指導委員會,清華大資料教育也得到了他們的悉心指導。
清華大學大資料碩士項目教育指導委員會成立暨第一次全體會議
資料院在科研方面的探索展現在沒有以技術路線為導向,而是以應用場景為導向,組織校内相關領域的老師合作。為此先後成立了“工業大資料”、“醫療大資料”、“交通大資料”等科研平台。這些産業應用場景都足夠大,甚至可以包容全校的科研力量徜徉其中
在資料驅動的科研平台建設方面,以“清華醫學研究資料平台”搭建工作為例,很難有哪個單一院系願意做,肩負建設跨學科跨領域交叉融合平台使命的資料院當仁不讓地站了出來。資料院還在推動校内老師和長庚醫院的醫生們結對子,搞科研。有這樣一個資料平台就可以真正實作“醫工結合”。像資料院推動的司法大資料、輿情大資料向全校的老師和學生開放,也将改變資料驅動的科研生态。
2017年度資料院各研究中心工作交流會
品牌傳播這個詞在校内很少使用。有“清華大學”這個品牌不就行了嗎?是以資料院的有些做法也讓很多人不了解。其實,真正的品牌傳播應該有深層的内涵,傳播品牌實際上傳播的是品牌所包含的理念。透過微信公衆号“資料派”,公開系列講座,論壇,思享會持續在業界發出聲音,發出清華人特有的理性聲音。希望為當下燥熱的大資料帶來一股理性的“清流”。
自2014年12月始,資料科學研究院“應用•創新”及“技術·前沿”公開系列講座開始舉辦,首場演講者分别為SAS中國區總經理劉政以及時任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吳甘沙。
面對大資料時代所需要的新思維,資料院推出了“RONG”的理念,并在2014年的年底,舉辦了第一場“RONG”論壇。為此,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老師對“RONG”進行了诠釋:RONG,取其與“融”“溶”“榮”“容”之諧音,意指“融合”“融洽”“包容”“寬容”“繁榮”“榮光”等,代表了資料研究院成立的某種初衷和理念,故以RONG 之音一言以蔽之。
基于RONG理念建立的RONG基金,不拘一格聘請RONG教授、RONG研究員,發放RONG獎學金;用RONG冠名的大型論壇、峰會又進一步傳播了RONG理念。
2016年的統計數字顯示,一年間,全校有來自四十餘個不同院系的百餘位教授學者參加了資料院的活動,這在學校的曆史上不多見。這就是RONG。截止到2017年底,三十幾個院系的逾千名學生報名參加了“大資料能力提升項目”,數百名學生拿到了“大資料能力提升證書”,這在學校的“能力提升項目”族中,也不多見。這就是RONG。
資料院對社會資源的聚攏能力,也是讓其它高校羨慕不已的特色之一。從新春人才交流會到大資料日,從課堂作業到暑期實習,大資料企業與資料院越走越近。由于堅持不懈地走産學研融合的道路,各方都從中嘗到了甜頭。從當初“請求企業來”到現在“企業請求來”,背後當然是資料院的教師和教學管理者們的辛苦付出。
24字方針中的“問題引導”、“業界聯盟”,在資料院得到了具體的實踐。2014年11月,資料院聯合多家校友大資料企業和社會大資料企業,成立了“清華大資料産業聯合會”,後更名為:“清數大資料産業聯盟”。資料院的理念與實踐得到了企業的認可,大量的實際需求來自企業,讓老師及學生得以“根植真環境,直面真問題,挖掘真資料,鍛煉真技能。”,也湧現出一批企業導師,産學研真的RONG在了一起。
如此,說回到開篇的“甜”。我在采訪中發現,每當講到苦,大家總是寥寥幾句,或者是“嗨這沒什麼。”而說到“甜”,大家都是滔滔不絕,因為這和他們的事業心、成就感緊密相連。每一次的創新被學校和社會認可,他們甜;每一次的克服困難達成使命,他們甜;每一次的思想碰撞發出耀眼的火花,他們甜;說到苦,他們閃爍淚花,說到甜,他們更是淚花閃爍。難怪韓院長這樣說道:“可能所有人最後留下的都是甜美的記憶。”
資料院的四年,勾勒出一條清晰的軌迹。第一步,抓好品牌建設,傳播理念,産生社會影響力;第二步,鞏固教學管理工作,以适應社會對大資料人才的需求;第三步,着力資料科研平台的建設,推動以科研為目的的資料開放,助力學校大資料科研工作。
面對未來,資料院将不忘初心,繼續推動大資料教學和科研在清華的發展。為創新而生的資料院将繼續砥砺前行……思維模式的碰撞還會繼續,行事風格的差異還會繼續。困難一定有,障礙一定有,方法也一定有。
資料院RONG理念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8-04-18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
資料派THU”,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