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短暫,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很有意義。”龔治偉一邊保養着自己心愛的古董自行車,一邊說道。

年近70的龔師傅收藏老自行車已經有31年了。出于熱愛,他自學鑽研自行車的維修、保養技術,還在小區地下室裡,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目前龔師傅已經藏有近70輛老自行車,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自行車玩家”。
“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孤”是龔師傅收藏的原則。現藏有的古董自行車一共分為三類:西洋車(英國荷蘭等品牌為主,主要為50年代之前生産)、日本老車(80年代之前生産)以及國産老車(永久、鳳凰、飛鴿等品牌,主要為60年代之前生産)。其中的“鎮館之寶”是一輛三十年代的英國車,堪稱英國自行車中的勞斯萊斯,在整個上海絕無僅有。
在一次騎行中,有一位開哈雷機車的朋友曾想以自己的機車與龔師傅的自行車進行置換,被他一口回絕了。“每一輛車都是我的心血,有錢也買不到,我花了多少年才積累起來這些。”每一輛車拿來龔師傅都會細緻入微地将其分解、清洗、檢查;全網求購高品質的稀缺零部件,甚至自制一些保養工具。他與每一輛車都有自己的故事,直歎時間如白駒過隙,不夠他将這故事書寫得更長。
當龔師傅和車友們再度騎上古董自行車,市民們紛紛拿起手機記錄下這一群老克勒的風采。自行車,作為海派文化的一部分,在這幾十年的時光中深入人心。作為一個收藏者,看到這一幕,龔師傅激動又興奮:“我的心願是上海能有一個自行車博物館,讓這些沉睡在地下室的古董藏品和大家一起分享。”
關鍵幀:
時光輪轉三十載,
七十藏品述海派。
文字:李蔚欣
關注攝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