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于《圖解國富論》若幹問題的思考《三》

關于《圖解國富論》若幹問題的思考《三》

1、紙币的面額 -- “保守”表象下的缜密邏輯

一國貨币的流通可以分為兩類:

  • 一是商人之間的流通;
  • 二是商人與消費者之間的流通

在流通過程中,紙币可以被應用于以上任意一種情況。在對紙币進行管理時,可以通過某種政策手段使貨币的流通僅僅限制在商人之間,或者使商人和消費者之間的大部分交易也能夠使用紙币。這種調節紙币流通範圍的政策手段就是限制紙币的面額,而強行禁止銀行發行小面額紙币政策的依據是這樣的:

  • 第一,如果發行小面額的紙币得到允許而且普遍實施,就無異于鼓勵許多普通人去開銀行。大家可能會拒絕使用普通人所開銀行發行的5鎊期票,但卻很少會拒絕它發出的6便士期票。這些“乞丐般”的銀行家當然很容易破産,結果可能使接收他們鈔票的窮人面臨很大的困難,甚至是極大的災難。
  • 第二,因為消費者很少會用大面額紙币進行購物,是以強行禁止銀行發行小面額的紙币可以把紙币的流通範圍限制在商人之間。如果紙币的流通被推廣到商人與消費者之間的大部分交易,國内貿易就會用紙币進行,市面上的金銀币就會被驅逐,紙币主要在商人之間流通則可以防止市場上出現金銀币的匮乏。
  • 第三,即便是把紙币的流通主要限制在商人之間,銀行仍然可以幫助國内工商業。或者說,限制小面額紙币發行的政策不會影響銀行對商人的服務功能。這是因為,雖然銀行發行的鈔票隻限于較大面額,并隻限于在商人之間流通,但銀行通過現金賬戶以及貼現真實彙票,仍然能夠使大部分商人無需存儲那麼多的現金。

在今天看來,斯密把銀行券業務盡量限制在商業範圍内,防止其在居民之間的廣泛使用的主張無疑限制了金融力量的充分發揮,然而這一政策的提出卻是基于斯密對當時經濟運作情況的準确把握和深刻認識, 看似“保守”,實則隐含着缜密的邏輯。

0x1:紙币面額的大小對貨币市場的影響

在金屬貨币還占主要地位的時代,斯密提出國家應該提高紙币的發行面額,并對發行紙币的銀行進行資格稽核,這種觀點在當時無疑是具有遠見卓識的。

1、紙币的面額與發行的關系

關于《圖解國富論》若幹問題的思考《三》

2、允許發行小額紙币的後果

關于《圖解國富論》若幹問題的思考《三》

3、斯密對不同面額紙币的推理

關于《圖解國富論》若幹問題的思考《三》

2、通向繁榮之門 -- 金融風險控制

1772年6月,當斯密正在埋頭寫作《國富論》時,倫敦一家銀行破産所産生的惡劣影響使愛丁堡陷入了一場金融大恐慌之中,這造成愛丁堡有約1/3的銀行破産歇業。該事件使斯密直接認識到控制金融風險的必要性,為此他特别強調了這樣兩條準則:

  • 第一條準則,是辦理票據貼現時,隻宜貼現真實票據,而不可貼現循環票據。假設銀行給商人貼現的是由真實債權人向真實債務人開出的彙票,到期後債務人會立即兌付,這樣一來銀行墊付的隻是商人必須以現錢形式保留以備不時之需的那部分價值,由于這種彙票到期就會兌付,銀行墊付出的價值和利息也一定可以得到補償。銀行如果對此類票 據進行貼現,銀行的金櫃就會像一個水池,雖然水不斷流出,但也有水不斷流入。出入數量相等,池子裡的水就常常會保持很滿。反之,如果銀行為循環彙票提供貼現,為貼現第一張彙票而實際支付出去的價值會永遠無法實際歸還貼現它的銀行,因為第一張彙票到期時,第二張面額更大的彙票就又開出了。這樣,銀行金櫃這個“水池”裡的水就會越來越少。
  • 第二條準則,鼓勵銀行業的自由發展,促進銀行競争。斯密是這樣分析的:銀行數量越多,那麼競争者也就更多,為了提防同業進行惡意擠兌,各家銀行的營業就必須格外慎重,所發行紙币的數額也必須與金銀币數額保持适當的比例。這種競争可以把紙币的流通範圍限制在較窄的範圍内,這樣一來一個銀行的失敗(這是必有的事)對公衆的影響就必定會變得比較小,同時,這種自由競争又使銀行對顧客的條件更為寬大。

斯密說:“慎重的銀行活動用紙币替代金銀,誇張一點的話,簡直就像在空中淩空架軌,使昔日大多數的通衢大道變成良好的牧場和稻田,并大大增加土地和勞動的年産品。”也就是說,在有效的金融風險控制之下,慎重的銀行活動可以帶來極大的繁榮。從這種意義上說,金融風險控制可以稱得上是一道通向繁榮之門。

0x1:控制金融風險的兩項準則

1、準則1:不可貼現循環票據

隻宜貼現真實票據,而不可貼現循環票據。如果貼現循環票據,銀行裡的現金就會像水池中的水由于進入量小于流出量而趨于幹涸。

關于《圖解國富論》若幹問題的思考《三》

2、準則2:促進銀行競争

關于《圖解國富論》若幹問題的思考《三》

3、生産性勞動和非生産性勞動 -- 資本積累的起點

究竟是音樂家的動情歌唱更有價值,還是鐵匠的揮汗如雨更具意義?

要搞清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辨析兩個概念開始。有一種勞動投入在勞動對象上能夠增加它的價值,另一種勞動卻不能。前者因為可以生産價值,是以稱為生産性勞動,後者稱為非生産性勞動。

對這兩種不同屬性的勞動的認識實際上是斯密研究資本積累問題的起點。

  • 首先,對生産性勞動和非生産性勞動的劃分是研究國民财富增加問題不可或缺的。在一個國家中,制造業勞工的生産性勞動一般會把維持自身生活所需的價值與産生雇主利潤的價值,加入到所加工的原材料的價值上;相反,家仆的非生産性勞動卻不能增加什麼價值。制造業勞工把勞動投入到勞動對象上,勞動對象的價值就會增加。這樣的價值增加不僅可以補償工資的價值,而且能夠産生利潤,家仆的維持費卻是不能收回的。雇傭許多勞工是緻富的方法,維持許多家仆卻是緻貧的途徑。
  • 第二,非生産性勞動因其随生随滅的特點,其發揮的效用很難被儲存起來形成資産的積累。君主、官吏、軍隊所從事的都是非生産性勞動,無論他們的勞動怎樣高貴、有用和必要,但終究是随生随滅,不能保留起來供日後取得同等功用。他們治理國事和捍衛國家,功勞當然不小,但今年的政績買不到明年的政績,今年的安全買不到明年的安全。 在這類勞動中,就連最尊貴的也不能生産什麼東西供日後購買等量勞動之用。
  • 第三,年産品中維持生産性勞動和非生産性勞動所需的部分是此消彼長的,需要進行合理配置設定。無論年産品的數量如何大,它都不可能是無窮的,是以,用于維持非生産性勞動的部分越大,用以維持生産性勞動的部分必然越小。相反,用于維持非生産性勞動的部分越小,用以維持生産性勞動的部分必然越大,而次年的年産品也必定越多。因為除了土地上天然出産的物品,一切年産品都是生産性勞動的結果。

0x1:哪一種勞動更重要

斯密認為世界上存在兩種勞動,一種是生産性勞動,這種勞動能使勞動對象增值;另一種是非生産性勞動,它不能使勞動對象增值。前者如由制造業的勞工付出的勞動,後者包括君王和官吏、律師、歌唱家等付出的勞動。

關于《圖解國富論》若幹問題的思考《三》

4、國富、國窮之謎 -- 年産品配置設定

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歐洲,以英國為代表的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展現出一幅勤勞富足、欣欣向榮的景象,而同時期另外一些國家和城邦則在封建領主經濟占主導的經濟格局下日益腐化沒落。導緻富足與貧困的界限究竟在哪兒?這要從年産品的配置設定講起。

由土地和生産性勞動者生産出來的年産品一旦生産出來,就有一部分被指定作為補償資本的基金,還有一部分作為地租或利潤的收入。

先來看用于補償資本的那部分年産品(可被稱作“資本”)。這部分年産品不會立即被用來維持非生産性勞動,而是首先用來維持生産性勞動。因為把一部分資産作為資本而投入的人,無不希望收回資本并取得利潤的,是以,他隻會雇傭生産性勞動者。這項資産首先發揮資本的作用,然後轉化成了生産性勞動者的收入。再者,生産性勞動者在獲得這部分工資收入之後,也不可能在維持生活所需之外留有太多節餘。

再來看作為地租或利潤的收入(可被稱作“收入”)。這部分年産品既可能被用來維持生産性勞動,也可能被用來維持非生産性勞動。這部分年産品多為大領主和富商獲得,大體上,他們更傾向于雇傭非生産性勞動者為自己的享受提供服務。尤其是大領主,其支出中的大部分會被用來供養遊手好閑的人(例如食客和歌伎),而不是勤勞、能創造價值的生産性勞動者。這也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封建領主代表的生産力較新興的資本主義而言是腐朽的。

随便在哪一個國家裡,生産者對非生産者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年産品配置設定為資本和收入的比例,而且這一比例在富國和窮國又極不相同。在斯密那個年代,歐洲富國基本上都選擇把大規模的資本投入到商業和制造業上,與窮國相比,富國用來補償資本的那部分土地和勞動的年産品也大得多,同時,與直接歸屬于地租和利潤的部分比較,它在年産品中所占的比例也大得多。至此,國富、國窮之謎從年産品的配置設定比例中也找到了答案。

0x1:年産品分為資本和收入的比例

斯密認為,無論是以歐洲的富國和窮國相比,還是以封建領主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相比,它們在年産品如何劃分為資本和收入的比例方面都有很大差別。

關于《圖解國富論》若幹問題的思考《三》

0x2:非生産性勞動對經濟的貢獻

筆者認為,非生産性勞動還可以繼續分成2類,

  • 生産性非生産性勞動(生産性服務業):這種勞動本質上是一種增值性活動,增加個體和社會總體财富。例如天氣預報服務,提供預報的機構本身不進行生産,但是通過氣象預報,具體從事農業生産的人得以更好的調整自己的生産計劃,進而創造了額外的社會财富。
  • 非生産性非生産性勞動(非生産性服務業):這種勞動中進行了貨币轉移行為,并沒有增加個體和社會總體财富,隻是完成了一種轉移功能,将财富從一部分手中轉移到了另一個部分人手中。例如演唱會,歌星獲得了收入,聽衆為門票付出了貨币,但是聽音樂會這件事本身沒有産生實際的生産性價值,它隻是愉悅了人們的心情。

5、節儉 -- 資本積累之道

關于資本積累,斯密談到了以下幾點:

  • 第一需要明确的是,資本的增減自然會導緻真實勞動量的增減和生産性勞動者人數的增減,因而也會促使一國土地和勞動年産品的交換價值的增減,以及一國人民的真實财富與收入的增減。
  • 第二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是,資本增加的原因是節儉,而資本減少的原因是奢侈與妄為。一個人從收入中儲蓄了多少,就增加了多少資本。 增加的資本可以用來雇更多的生産性勞動者,也可以借給别人以獲得利息,使借款方有能力雇傭更多的生産性勞動者。既然個人的資本隻能由儲蓄每年的收入或每年收取的利息而增加,由個人組成的社會資本也隻能利用這個方法增加。
  • 第三需要做出說明的是,資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節儉而不是勤勞。 誠然,必須先有勤勞,才可能創造出用于積累的資本,節儉所積蓄起的東西都是由勤勞得來的,但如果隻有勤勞而沒有節儉,有所得而無所留,資本是無法增加的,是以說,節儉才是資本增加的直接原因。
  • 第四是關于每年儲蓄起來的資本流向。儲蓄起來的資本最終還是會被消費掉,但因為消費的人和最終流向不同,就産生了不同的結果。富人每年所花費的收入大都被客人和家仆消費掉了,這種消費不會帶來任何報酬。資本的消費則不然,它被支付給了勞動者、制造者和技工,他們會利用消費掉的價值進行再生産并創造利潤,社會财富也會是以而增加。

盡管亞當·斯密把資本積累的原因歸結為資本家的“節儉”的觀點值得商榷,但不可否認,在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對“節儉”的推崇是十分必要的。同時,資本家的節儉相對于封建大領主的驕奢淫逸,也更具進步意義。

0x1:節儉對于增加資本積累的作用

關于《圖解國富論》若幹問題的思考《三》
關于《圖解國富論》若幹問題的思考《三》

筆者思考:

筆者認為,斯密的這種思考有其特定的曆史背景,這是一種供給思維。我們做一個簡單的思想實驗,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把年盈餘用作投資再生産、購買更多的機器裝置、雇傭更多勞工,那麼可以想見,社會的總産出會不斷增加,但是因為短期内消費的人變少了,大量生産出來的商品和服務無人消費,這反過來又會導緻供給過剩,進而抑制生産,最終導緻投資再生産的效率降低,社會總财富減少。

是以,對于一個宏觀經濟體來說,供給和消費兩端都是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一個社會過分強調節儉,可能也并不是一件好事。 

0x2:奢侈和妄為 -- 亵渎神靈的行為 

在亞當·斯密看來,濫用資本就如同把敬神之用的基金收入轉移給渎神之用的人一樣,是把父兄節省下來打算幹點兒事業的錢,拿來維持許多遊手好閑的人。換句話說,奢侈和妄為都被斯密看成是“亵渎神靈”的行為。

奢侈的罪過在于蠶食了資本,它對一國經濟造成的惡劣影響卻遠不止于此:

  • 第一,奢侈者把用以雇傭生産性勞動者的基金挪去供養非生産性勞動者,所雇傭的能增加物品價值的勞動量就會減少,一國土地和勞動的年産品價值也随之減少,全國居民的真實财富和收入也相應減少。
  • 第二,即使奢侈者消耗的都是國内産品,看似資本沒有外流,但其結果也将同樣影響社會的生産基金。每年總有一定量的食物和衣服,本來應該用來維持生産性勞動者,卻被用來維持非生産性勞動者。是以,一國生産品的價值,總不免低于應有的價值。
  • 第三,即便不購買外國産品,奢侈行為還是會造成金銀外流。奢侈行為會使一國的年産品日趨減少,一部分貨币也會因年産品的逐年減少而被逐出流通領域。貨币持有者不會令手中的金銀閑置,會從國外購入國内生産不足的各種産品,金銀的流出就在所難免了。在這種情形下, 金銀的輸出不是民生衰落的原因,而是民生衰落的結果。
  • 第四,斯密還談到了國家的奢侈行為。他說:“地大物博的國家固然不會因為私人奢侈行為而貧窮,但政府的奢侈妄為卻可能使國家貧窮。”無論是朝廷中的王公大臣還是教會中的神父牧師,都要依賴别人的勞動産品才能過活,如果這部分人的人數所占比例過高,勢必會侵蝕一國的資本。

妄為的結果和奢侈相同,農業、礦業、漁業、商業和工業上一切不謹慎和沒有成功希望的計劃,都會使雇傭生産性勞動的資金呈現出減少 趨勢。固然,投入到這種計劃上的資本也隻由生産性勞動者消費,但由于使用不當,他們消費的價值無法被充分地再生産出來,與使用恰當的計劃相比,總不免要減少社會上的生産資金。

關于斯密的這個觀點,我們可以做一個思想實驗,假設一國中隻有1/10的人在從事農業和工業制成品的生産,他們生産出來的商品供全國人民共同使用,當然,這是通過貨币交易的方式完成的。現在這另外9/10的人在吃穿用度的時候不進行任何實際生産性活動,而是為彼此提供非生産性服務,例如剪頭發、按摩、唱歌等服務。誠然,這另外9/10的人會過的很快樂,但是從整體看上,國家的整體财富是在逐年減少的,因為很簡單,社會總産出<社會總消耗。

0x3:浪費資本帶來的危害

1、奢侈的4條“罪狀”

關于《圖解國富論》若幹問題的思考《三》

6、消費 -- 個人選擇與财富積累

  • 第一,個人的消費支出可以被分為兩類,一類被用來購買立即就可以享用的物品,對未來沒有好處;另一類被用來購買比較耐久且可以蓄積起來的物品。把金錢用于聲色犬馬、錦衣玉食屬于前一類,若幹年後,這些開支不會留下任何痕迹,隻會使享受浮華生活的人兩手空空。 修建别墅、莊園,購買珠寶、書籍等則屬于後一類,這些開支可以達到改善未來生活水準的效果,其所有者的狀況也會好于前者。
  • 第二,對個人财富有益的消費方法也對國民财富比較有益。西穆爾的豪華宅邸在今天成為可供普通群眾下榻的旅館,而詹姆士一世的婚床在今天也仍然可供人休憩。王宮别墅、書籍畫作、精美家具等流傳後世的耐用消費品對其所屬國而言都是一筆珍貴的财富。
  • 第三,把收入花費在耐用物品上不僅比較有利于積累,而且容易形成儉樸的風尚。同時,将資産用于耐用消費品上,能夠提供更多的維持費,而将收入用于款待賓客,所提供的維持費則比較少。宴客的資财會白白消費掉而不留下任何痕迹,但如果把這部分錢用來雇傭工匠從事修築房屋、園林等生産性活動,則有利于國家的财富增長。

當然,抛開個人消費對國家财富增長的影響不談,将開支用于款待賓客并不一定比一味購置耐用消費品更加惡劣。如果一個人總是喜歡把大多數支出都用于購買珠寶、衣服等瑣碎物件,那麼此人的性格可能不僅是輕浮的,而且是卑鄙和自私的。

0x1:即時消費還是長遠消費

斯密贊賞節儉,贊成購買耐用的消費品,反對把資産用于奢侈品,他分析出個人的消費行為對财富積累造成的影響有以下幾點:

關于《圖解國富論》若幹問題的思考《三》

7、借貸資本 -- 貸出取息的資産

亞當·斯密對借貸行為有深刻認識,他為我們分析了借貸雙方的動機,指出借貸行為的本質是對社會年産品支配權的轉讓。

在信用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借貸行為已經成為個人、企業,甚至國家(通過發行國債)擷取資金的重要手段。

0x1:兩類不同的借貸行為及其結果

斯密首先分析了借貸雙方各自從事這一活動的目的。

  • 對貸款方而言,他是把貸出取息的資産看成了一種資本,希望能夠按時收回本金,并從借款人那裡收取一定的年租作為使用代價。
  • 對借款方而言,其借款目的可分為兩種:
    • 第一,把借來的錢作為資本,用來雇傭能夠創造利潤的生産性勞動者;
    • 第二,将借來的錢直接用于消費。

由于用途的不同,貸出取息的資産也發揮了不同的作用。如果把借款用于維持生産性勞動,便可以産生利潤。這樣,借款方就可以既返還資本、支付了利息,又不會侵占其他的收入來源。把借款用于消費則不然,這意味着借款者起到一位浪費者的作用,把預定用來雇傭勞動者的錢拿去供養了懶惰者,而且這将使得借款者必須通過侵占其他收入來源才有能力歸還本金和利息。

再來看誰會成為潛在的借款者。借錢消費的人不久就會破産,而借錢給他的人也會為自己的不謹慎感到後悔。是以,相對而言,更多的借貸資本會被出借給謹慎而勤勞的資本家,用在有用之途上。借錢進行消費而不創造利潤的通常隻有以不動産作抵押的鄉紳,為了滿足其奢華的生活,在無法繼續賒欠商人貨款的情況下,他們會選擇借貸。需要說明的是,借來的錢不是用于日常花銷,而是為了補償以前花掉的資本。

斯密還為我們分析了借貸行為的本質。無論是借貸本金還是償付利息都是通過貨币進行的,然而,借款人和貸款人實際想要的都不是貨币,而是貨币的價值。以滿足消費為目的的借款人借入的實際上是消費品,而借款雇傭勞動者的人,他所借入的事實上也是包括工具、食物、原料等在内的商品。是以,貸出貨币這種行為的實質就是貸款人把自己對社會年産品的一部分支配權轉讓給了借款人。

關于《圖解國富論》若幹問題的思考《三》

0x2:來源及決定性因素 -- 利息 

利息是資本使用者對資本所有者的一種回報,事實上它就是資本的“價格”。影響利息高低的因素是社會上用于貸出取息的資本數量。

我們常說“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要想獲得利益,必先付出一定的代價。在借貸行為中也存在這樣一種邏輯,即借入他人貸出取息的資産,無論是用于個人消費,還是用于雇傭生産性勞動者創造利潤,都需要給資産的所有者,或者說貸款人相應的報酬,這種報酬就是“利息”。

1、利息的來源

用于貸出取息的資産屬于勞動和土地所創造的年産品的一部分,它在被創造之初就已經被事先預定為用于貸出取息,并且它的所有人不願勞神費力地親自運用此類資産。由于這種資本都是通過貨币來貸出和償還的,是以它構成了所謂的貨币的權益。

在貨币權益中,貨币更像是一 種權利證書,将所有者不願意親自運用的資本從一個人手中轉移至另一人手中。這樣說來,貸出取息的資本可以被看做是一種轉讓,由貸款人向借款人轉讓的一大部分的年産品,其條件是借款人在借款期内每年要轉讓給貸款人一小部分年産品作為回報,這就稱為利息。雖然貨币在這中間起到了轉讓證書的作用,但它本身卻和它所轉讓的東西不同,實際轉讓的是年産品而非貨币。

2、決定利息高低的因素

利息的高低實際上是由一種傳導機制所決定的。

  • 第一,所謂的貨币權益會随着由土地和勞動創造的年産品中被預訂作為貸出取息的資産的那一部分的增長而增長,換句話說,用于貸出取息的資本會随着一般資本的增長而增長。
  • 第二,當人們更願意把資本拿來貸出取息而非親自使用時,說明使用資本所能獲得的利潤一定是下降的。由于資本在這時很難找到其他的可用于牟利的用途,社會上來源不同的資本之間就會産生激烈競争,要想在競争中擊敗對手,就必須開出更優惠的條件。
  • 第三, 就像商人低價促銷的戰略一樣,資本持有者隻有降低手中資本的“價格”,也就是“利息”,才能把其他具有同樣用途的資本擠出市場。可見,決定利息的因素實際上是整個社會貸出取息的資本數量。
關于《圖解國富論》若幹問題的思考《三》

0x3:利息的本質是年産品轉讓時的一種回報

斯密認為,貸出取息的資本實質是貸款人轉讓的年産品使用權,而利息的實質就是借款人在借款期内回報給貸款人的一小部分産品。

關于《圖解國富論》若幹問題的思考《三》

0x4:資本利潤與利率

與同時期的其他偉大學者相比,亞當·斯密的高明之處在于他認識到了導緻利率變化的主因是資本利潤,而非金銀數量。

  • 第一,斯密認為金銀供給數量的增加隻會使等量金銀所能購買的商品減少,但金銀價值的降低卻完全不可能有促進利率下降的作用。凡是使資本價值下降的原因,也必然是使利息價值下降的原因。如果100磅的價值減少到隻相當于原來的50鎊,那麼相應的10鎊的價值也隻有過去的5鎊。利率不變,資本價值與利率價值的比率必然不變,而隻有當利率改變後,二者價值的比率才會有相應改變。
  • 第二,白銀數量增加而流通的商品數量不變隻會使商品的名義價值降低,其實際價值是不變的。這是因為,貨币在流通中所起的是一種轉讓證書的作用。銀币增加隻會使機關數量的商品所交換到的白銀更多,但實際上所有銀币所能支配的勞動數量、維持和雇傭的勞動人數也和原來一樣多,這樣雖然轉讓等量資本所需的銀币更多,但一國的資本總量是不變的。是以,銀币的增多就相當于轉讓證書變得更加冗長,其實質内容并未有絲毫改變。
  • 第三,為進一步說明貨币數量增加不是利率下降的因素,斯密還研究了相反的情況。假使一國的金銀數量不變,而流通中的商品數量是增加的,此時貨币的價值就會得到提升,即同等數量的貨币可以支配更多的資本。這樣,一國的資本雖然名義上保持不變,實際上卻增加了。此時,名義上的勞動工資是不變的,而實際工資卻可能會比原來高得多, 這造成資本利潤在實際上和名義上都下降,利率也就随之下降。可見,無論金銀增加與否,決定利率高低的都隻是資本利潤,而非金銀數量。
關于《圖解國富論》若幹問題的思考《三》

貨币的本質是一種商品交換權利,它與商品價值是等比例放大的。不管一國的貨币增加多少,如果同樣一筆貸出投資所獲得的收益也能等比例放大,那麼用于貸出的貨币的價值就是不變的,利率也即不變。但是,如果貸出的貨币不能得到等比例的商品收益,那麼即貸出貨币的收益率下降了,利率自然也會下降了,因為貸出貨币不值錢了。 

8、經濟調節器 -- 利率政策

斯密首先探讨了國家禁止收取貨币利息的情況。一國采取這一政策的初衷常常是防止資本所有者“不勞而獲”,或是禁絕高利貸行為,但實際上這種政策很難達到政府預想的效果。利用貨币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獲得一些東西,是以,為了使用貨币就必須付出一些相應的東西。在禁止收取貨币利息的政策之下,由于政府會對收取利息的行為進行嚴厲處罰,債務人不僅要為使用貨币支付代價,還要為債權人的潛在風險提供補償,這樣反而增加了高利貸的罪惡。這就類似于國家規定了最低工資,本意是為了提高勞工的生活待遇,結果卻導緻了更多低水準勞工的失業,工廠因為最低工資的緣故,不得不減少招聘,并提高招工的技術标準。

在設定法定利率的情況下,又分兩種情況:

  • 第一,法定利率被固定在市場最低利率以下。這時就會出現與禁止收取利息相同的結果,債權人在利息低于貨币價值時不會貸出,而債務人必須為債權人所承擔的處罰風險支付補償費。
  • 第二,法定利率與市場最低利率相等。此時不能提供可靠擔保的人便會因無法從遵紀守法的借款人那裡獲得貸款,而轉向高利貸者求助。是以,法定利率水準應當略高于貨币的最低市場價格,或者說略高于具有最可靠擔保條件的借款人所收取的貨币使用補償費。

一般市場利率還會影響土地的一般市場價格。資本所有者會計算是把資本用于購置土地還是貸出取息才能帶給自己更多的好處。相對于高風險的借貸行為,購置土地的安全性更高,這使得資本所有者甯願從土地中取得較小收益,也不願将資本貸出取息獲得更大收入。這時隻有利息可以補償兩種收入之間的差額,利息越高,更多的資本就會用來貸出取息,土地的價格就會下降;反之,利率越低,土地的價格就會越高。 

0x1:政府幹預利率的結果

1、沒有國家幹預時的利率狀況

關于《圖解國富論》若幹問題的思考《三》

2、國家幹預利率時的狀況

關于《圖解國富論》若幹問題的思考《三》

9、資本的綜述性說明 -- 資本的運用

手握資本,意味着你掌握着部分年産品的完全支配權,然而怎樣才能用這部分年産品維持盡可能多的生産性勞動,進而創造更多的利潤,就要看資本是如何運用的了。

關于資本的使用方法,亞當·斯密将其歸為4類:

  • 第一,将資本用來購買每年使用和消費的天然産物。這種方法使用的是所有從事土地、礦藏及漁業改良和開發的人的資本。
  • 第二,将資本用于制造和準備這些天然産物,以供直接使用和消費。此種方法使用的是所有制造商的資本。
  • 第三,将天然産物和制成品從豐富的地區運至貧乏的地區,這使用的是所有批發商的資本。
  • 第四,将天然産物和制成品分成小部分,便于滿足想要得到的人的随時需求。這使用的是所有零售商的資本。

這4種資本使用方法中的任何一種,對整個社會的一般福利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4種使用方法之間還存在内在的互相依存關系。

  • 第一,除非資本的投入使天然産物達到一定的豐富程度,否則任何制造業和商業都不能存在;
  • 第二,除非有資本被用以制造和加工天然産物,并将制成品直接用以使用和消費,否則會因為不存在對天然産物的需求,而使其不可能被開采和生産出來;
  • 第三,除非使用資本将天然産物或制成品從豐富的地區運至貧乏的地區,否則不可能在滿足當地需求之外生産更多的産品,不同地區的福利也無從增加;
  • 第四,試想如果不存在屠夫,想吃肉時,你就不得不買入整隻羊,同樣的,除非将一部分的天然産物或制成品分成很多小部分,以适應想要得到它們的人的随時需求,否則每個人便不得不大批購進所需物品。
關于《圖解國富論》若幹問題的思考《三》

斯密對零售業的論述格外詳細,其中還首次談到了競争之利和壟斷之弊。他認為數量衆多的零售商會産生激烈的競争,雖然有時這種競争會造成部分商人破産,但卻會使消費者從競争中“漁翁得利”,進而提高公衆福利。但假如全部商業掌握在一兩個人手中,就會出現賤買貴賣,進而損害生産者和消費者雙方的利益。

10、資本運用與财富增進

初始資本數量相同的幾個人,在經過若幹年的經營之後,有些可能已是家财萬貫,而有的則或許會變得身無分文甚至負債累累。雖然所有資本都隻是用來維持生産性勞動的,然而等量資本所能維持和推動的生産性勞動數量卻随資本用途的差異而大有不同,等量資本對所屬社會的土地和勞動年産值的增加比例也完全不同。

  • 首先來看零售商的資本。這部分資本補償了他的上級批發商的資本及利潤,使批發商得以繼續營業。同時,零售商的利潤則包含了零售資本給社會土地和勞動年産品帶來的全部增加值。
  • 批發商的資本補償了向其提供天然産物和制成品的農民及制造商的資本,使他們得以繼續經營各自的産業。這部分資本所帶來的價值增量除包含了批發商的利潤外,還有維持運輸業者生産性勞動的工資,因而較之于零售商資本,所起的作用要大些。
  • 制造商的資本一部分被用作固定資本,用以補償工匠的資本及利潤。一部分流動資本被用來購買原料,補償農民和采礦人的資本及利潤,但大部分流動資本總是會被配置設定給雇傭勞工。是以與批發商的等量資本相比,制造商的資本直接推動的生産性勞動數量要大得多,在社會土地和勞動年産品上所增加的價值也大得多。 
  • 農民的等量資本所能推動的生産性勞動數量是最大的。在農業中,大自然和人類一起參與勞動,然而它卻不收取報酬,但生産出的産品卻和勞工所制造的任何産品一樣有價值。農業資本帶來的價值增加不僅包含農業勞工的工資、農民的利潤,還經常包含了地主的地租這樣一筆非常可觀的價值。在農業中使用的資本不僅比在制造業中使用等量資本能推動更大數量的生産性勞動,而且能在居民的真實财富和收入上增加更大的價值。

綜上所述,就資本運用途徑對生産性勞動的推動,進而促進國民财富的增加而言,農業優于制造業,制造業優于批發業,批發業又優于零售業。

關于《圖解國富論》若幹問題的思考《三》

11、國家層面的資本運用

當今世界幾乎所有的政策制定者都明白一個道理,即一國的富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與其産業結構緊密相關,而産業結構的形成又取決于要素的流向,尤其是資本的流向。在被譽為“經濟學聖經”的《國富論》 中,亞當·斯密是借助于對國家層面的資本運用分析,來探尋一國的富 強之路的。

  • 第一,農業和零售業中使用的資本幾乎都會局限于某一固定地點,進而總是留在本國之内;制造商的資本會留在工廠所在地,但這可能會是在本國,也可能是在國外,當然如果留在國内,它推動的生産性勞動數量會比較大;批發商的資本稍微複雜些,批發商可能是本國人,也可能是外國人,其雇傭的運輸業者也是如此,然而不論怎樣,它都可以起到支援本國生産性勞動、增加本國土地和勞動年産值的作用。
  • 第二,國家可能會像個人一樣,存在資本不足的情況。一個國家可能常常沒有足夠的資本去同時改良和耕種它所有的土地,制造和準備它所有的天然産物以供直接使用和消費,或是把天然産物或制造品的剩餘部分運往遙遠的市場。此時,該國就不得不面對怎樣排程有限的資本才能産生最大收益的問題。在斯密看來,将資本中的大部分投入農業,所推動的生産性勞動的量将會是比較大的,其增加的土地和勞動的年産品也最大。将資本投入制造業也會有很高的收益,而投入出口商業的資本是三者中效果最小的。
  • 第三,沒有足夠的資本投入到3種用途之上,說明該國的富裕程度尚未達到一定的水準。在資本不足的情況下過早地涉足所有領域是不明智的,這也将不利于一國的資本積累,反之,假如能夠優先将資本投入收益最高的産業,便産生最大的節餘并漸漸積累起充足的資本。美洲殖民地的迅速發展可以作為最好的例證:在那裡,幾乎所有的資本都被用來從事農業生産,隻在家庭内部保留着分散的、粗糙的家庭制造業,其大部分出口貿易和沿海貿易都是由宗主國的商人把持。
關于《圖解國富論》若幹問題的思考《三》

12、商品流轉的原動力 -- 貿易中的資本運作

在繁複多變的貿易行為背後是資本的往來流轉,由于存在資本回收速度的差異,不同貿易方式對一國生産性勞動的推動作用大不相同。

西西裡的時髦人物穿着其他國家制造的絲綢,其原料卻是自己國家生産的;西班牙的羊毛有一部分在英國加工,随後又有一部分呢絨送回了西班牙;裡昂制成品的原料産地與這些産品的消費地也可能相隔萬裡……造就這種奇妙景象的原動力,正是貿易及其背後的資本運作。

  • 第一,需要說明的是,這裡所說的貿易就是批發業,專指大批購入以供再大批售出的商業,它可以被分為3種:
    • 一是國内貿易,指的是在一國某一地區購入貨物并在該國另一地區售出;
    • 二是對外消費貿易,指購買外國消費品供本國消費;
    • 三是運輸貿易,就是把一國的剩餘産品運往他國。
    • 關于《圖解國富論》若幹問題的思考《三》
  • 第二,不同種類的貿易對一國生産性勞動的推動作用不盡相同。國内貿易的每次運作都可以補償本國在農業和制造業中運用的兩個資本;對外消費貿易的運作也補償了兩個資本,即将貨物運至消費國所耗費的資本,以及從消費國運送貨物至本國的資本。這其中,隻有一半補償了本國資本。
  • 第三,不同貿易方式的資本回收速度也有很大差異。國内貿易的資本回收周期一般隻有一年,有些情況下國内貿易的資本回收甚至能夠達到一年3~4次,而對外消費貿易的資本回收周期則要長達2~3年。這樣一來,國内貿易中使用的資本已經運作了12次,而對外消費貿易中的資本隻能運作1次,這意味着國内貿易對生産性勞動的推動作用可能是對外消費貿易的24倍(考慮到了來回的運輸)。
    • 關于《圖解國富論》若幹問題的思考《三》
  • 第四,作為一個思維缜密的學者,斯密注意到了一個特例,即供本國消費的外國貨物,有時不是用本國産品而是用第三國商品去購買的。 例如,弗吉尼亞的煙草不是用英國的煙草購得的,而是由英國制造品購入的牙買加食糖和甜酒購買的。在這種迂回的對外貿易中,商人不得不等待3次外貿資本的回收,商人也需要用三四倍的資本來維持這種貿易,與用于同一種直接貿易的等量資本相比,對國家生産性勞動給予的鼓勵和支援也要小得多。

13、貿易政策 -- 經濟自由主義的真谛

對外貿易和運輸貿易的發展是一國生産力發展的自然結果,而不是由違反經濟自由主義原則的貿易政策促成的。

任何國家在制定政策時,都可能會由于過分強調此種政策所帶來的某一方面的好處,而人為阻礙了資本和勞動力的自然流動。事實上,放任資源自然地自行流動往往能夠起到更好的效果,一國在貿易中的資本配置便是如此。

  • 第一,海上運輸業的發展水準在斯密著述《國富論》的那個年代被認為是國家實力的重要象征,一國的國防和安全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海員和船隻的數量,是以很多國家都會不約而同地表現出對運輸貿易和對外消費品貿易的偏愛。在斯密看來這種偏愛是毫無道理的。這是因為,發展對外貿易和運輸貿易并不是增加海員數及船隻數的唯一途徑, 一國海上力量的發展水準歸根到底還是要依賴于該國所維持的生産性勞動數量以及生産的年産品的多寡。
  • 第二,把寶貴的資本用來維持國内貿易可能會比從事對外消費品貿易或是運輸貿易對一國的生産性勞動的鼓勵和支援作用大得多,所增加的該國年産值也更多,而每一個國家的财富和實力必定總是和它的年産值以及包含支付全部稅收的基金成比例的。是以,國家不應過分偏愛或特别鼓勵對外貿易和運輸貿易,也不應強迫或利誘資本的較大份額進入這兩種貿易管道,而應當任其自然地自行流入。
  • 第三,如果這3種貿易中的任何一種都沒有受到限制和強制,是順應趨勢自然發展起來的,那麼它們不僅是有利的,而且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當一個國家任何一個産業部門的生産超過本國的需求時,就會産生剩餘部分,生産者為補償其資本,必然會将這部分剩餘送往國外,而一國的剩餘産品多了,自然就會促進該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另外,用本國剩餘産品交換得來的外國産品也超過了國内需求時,就會催生轉口貿易。這讓我們清晰地認識到,發達的運輸貿易是一國巨大國民财富的自然結果和象征,而非國民财富增長的原因,更不是人為的、刻意的、違反經濟自由主義原則的貿易政策的産物。
關于《圖解國富論》若幹問題的思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