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7年底開始,區塊鍊熱潮在币圈和鍊圈領域萌發更新。币圈裡的人密切關注數字貨币,私募、代投、炒币,忙得“熱火朝天”,鍊圈則推出一個又一個項目,追求區塊鍊的應用落地,也包裝出不少區塊鍊概念股,但是項目良莠不齊,真真假假混雜一起。
《IT時報》記者調查發現,在區塊鍊所有參與環節,從項目釋出、代币發行、私募、營運、代投等均有迷惑與陷阱:私募階段存在白皮書資訊造假、團隊股權架構不清的亂象;在代投方面,代投方私吞利潤、新币上線便破發;對于分叉币,由于其流通性不強,往往容易被莊家操控,惡意拉升币價對“韭菜”集體收割。
項目團隊不靠譜:股權不清發生“内讧”
陳華(化名)混迹币圈已有大半年的時間,投資了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貨币以及衆多其他币種,由于潛入較深,現在他俨然算是該領域的老司機了。
然而,“老司機”也有失誤的時候。2017年12月8日,以德交易所推出代币EDT,陳華在其上線之前以單枚0.5元的價格購買了75000份的額度,總計3.75萬元。2018年1月16日,項目在交易所上線,發行價為0.6元,此時對陳華來說,單枚增值0.1元,算是不錯的開局。不過形勢很快發生反轉,由于團隊對市場預估不足,15億枚發行量遠遠超出實際需求,最終還剩下6億枚代币無法賣出。在處理這6億枚代币的問題上,項目團隊出現了分歧甚至發生内讧,代币立即下跌至0.4元,後來又傳出團隊跑路,2月中旬以德交易所一度關閉,造成市場恐慌,于是産生大量抛售行為,代币價格暴跌至0.08元,此時陳華的3.75萬縮水至6000元,被完全套牢。一直到今年3月初,局面才有所好轉,交易所重新開放,價格回升至0.15元,始終在此上下略微浮動,陳華預計很難再漲,因為團隊已經讓人失去信心,不被人們看好。
- 消費提醒:謹防那些為圈錢而來的“項目團隊”
區塊鍊行業投資人王青雲認為,投項目首先看團隊,如果團隊股權架構不清晰、主體責任人不明朗,那團隊肯定不靠譜;另一方面,還可以看團隊從組建到立項發币的時間,如果時間非常短暫,比如幾個月,基本可以認定這樣的團隊是專門為了圈錢而成立的。
業内資深玩家趙影也對《IT時報》記者表示:“年前在二級市場投了70萬元,最近縮水相當嚴重,隻有17萬多元了。”她總結經驗說,長期投資還是要看價值投資,首先要看項目團隊,其次還有應用場景,“類似以傳銷的模式來進行線上線下推廣的币不能投。”
白皮書資訊造假:允諾的事情不能兌現
2018年1月,李青(化名)投資了一個新上線的代币項目,當時該項目在微信群裡大量推廣。項目白皮書中聲稱,項目和高棉官方政府有合作,并獲得了當地賭場牌照,其代币發行也和賭場息息相關。項目方允諾投資者,賭場盈利後會以一部分利潤高價回購投資者持有的代币。在李青看來,這件事新穎、刺激,而且項目方說得有闆有眼,是以以單價0.4元投資了十幾萬元。但代币上線之後,始終不見賭場開張,原先承諾的賭場返利則更加遙不可及,代币價格也大幅下跌,目前隻有0.11元,縮水幅度接近300%,李青這些投資者都被套牢。
去年9月份,《IT時報》記者在調查報道《解剖一隻ICO“麻雀”:漏洞百出的米特币白皮書》中也曾提到項目白皮書造假,甚至創始團隊學曆都涉嫌造假。盡管ICO在國内已被禁止,但私募同樣存在大量類似問題。
- 消費提醒:對“高大上”項目也要保持警惕
國家資料中心節能委員會秘書長呂天文認為,數字貨币投資一定要謹慎,對投資者來說,不懂的東西最好不要碰,投資某個項目一定要去看白皮書。他表示,專業投資人在投項目之前往往會做盡職調查,白皮書裡哪怕出現了一個錯别字,也會被否掉,對于項目方在宣傳時,如果特别突出名人背書或鼓吹某些高大上的名目則也要保持警惕,項目的核心主要看是否擁有落地的應用,而不是靠吸引眼球的“噱頭”。
項目升值5倍多:千萬利潤被代投拐跑了
沈勇(化名)在币圈也算是一個“老韭菜”,但這次也被“割”了,而且“割得”啞口無言,隻能自認倒黴。
沈勇向《IT時報》記者表示,去年12月,在一個币圈微信群裡,大夥對一個來自哈佛大學的項目很感興趣,該項目關乎物聯網、區塊鍊和人工智能,硬體已經成熟,團隊也很厲害,早期的投資機構也不錯。沈勇和其他朋友都看中了該項目,但是沒有拿到投資額度。這時,一名在群裡深潛已久,自稱是北京大學金融學碩士的王某對他們表示,自己擁有額度,但沒有資金投。在核實了王某人的資訊之後,沈勇等人籌集了500個ETH價值約280萬元人民币交給王某代投,“我們是2017年12月24日買入,成本為0.008美元,約合人民币0.05元,2018年2月26日,項目開盤價格為0.28元人民币,上漲了5倍多”,沈勇表示:“這意味着280萬漲到了1500萬左右,我個人也投了幾十萬元。”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自從開盤之後,王某便形迹可疑,最初謊稱沒有發币,後來又僞造官方郵件,最後向沈勇等人退還本金之後就失聯了。記者緻電沈勇提供的王某人電話,但始終未能打通,又緻電王某的姐姐王玲,對方表示:“沒有的事,我在開會。”随後挂斷了電話。
- 消費提醒:代投不要輕易去碰
代投詐騙在行業并不鮮見,但大家也心知肚明,該領域目前處于法律灰色地帶。
王青雲表示,代投無法獲得國家法律保護,更多是看雙方的契約精神和道德自律,但他認為,利益面前人性的貪念往往容易被激發,僅靠道德維系,防線太過脆弱。他表示,目前整個币圈行情都不好,90%的新項目都破發,代投則更是“千裡送人頭”的事情,不要輕易去碰。
分叉币存在風險:莊家輕易收割“韭菜”
央行行長周小川日前談及ICO、比特币等熱點話題時表示:“比特币和其他一些分叉産品的東西出台太快,不夠慎重。如果迅速地擴大或蔓延的話,有可能給消費者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一名業内人士告訴《IT時報》記者,目前比特币和以太坊的分叉品類很多,如比特币黃金、比特币鑽石、以太霧等。他特别說明,以太霧由于流通性不強,在一個交易所的價格可能很高,在另一個交易所價格則偏低,二者之間無法通過任何錢包進行交易,是以對于初級投資者非常不利;另一方面,如果莊家在某交易所大量持有以太坊便可分叉生成以太霧,借助交易平台能擡升以太霧價格,而對莊家自身而言,成本十分低廉,一旦高價有所回落,投資者趁勢進入,對莊家而言就是收割的最佳時機。
他表示:“莊家割韭菜,不是漲到十倍八倍時去收割,而是先從一塊漲到十塊,再等價格回落到四五塊時采取瘋狂攬收。”
- 消費提醒:切勿盲目沖動進入市場
網貸之家CEO石鵬峰分析,這波區塊鍊熱潮伴随着大量的泡沫和非理性,如果盲目沖動地進入這個市場,往往會變成被收割的韭菜。他預判,不論是類ICO項目還是炒币抑或是目前大舉進軍區塊鍊自媒體行業的創業者,在一年之後都會是一地雞毛,能活下來的寥寥無幾。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8-03-20
本文作者:IT時報
本文來源:
钛媒體,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