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國産古裝劇都中了什麼毒?
不要說劇情爛。
光是造型Sir就一眼都看不下去。
《鳳囚凰》關曉彤的這個挑戰結構力學的發型,要說沒有李甯的廣告植入我是不相信的。

《朝歌》放出定妝海報,粉絲直接兩眼一黑,好好的陳數為什麼要頭上頂顆搖錢樹啊?
就連張叔平擔任造型師的《烈火如歌》,也看得人一陣頭皮發麻……
還能正經打扮嗎?
其實我們真的可以。
不過Sir發現,認認真真真拍的,好像反而沒什麼人看——
《土司遺城海龍屯》
一個大牌也沒有。
但它就是好看。
是時候讓被帶跑偏的古裝劇,見識點真東西了。
央視出品的考古發現類紀錄片,分上下兩集。
紀錄片的主角,是坐落貴州省遵義市的龍岩山巅,一座遺落的城堡——
海龍屯。
201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它可不是你老家在的那個“屯”。
片名中的土司,是中國邊疆的官職,而海龍屯,即古代邊疆抵禦外敵的戰略工事。
瞧瞧這懸崖峭壁上的關隘。
不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天梯。
長達六公裡的城牆。
斷壁殘垣,也不難看出它曾經的雄偉。
是誰,創造了它?
又是誰,毀滅了它?
兩個問題,牽引Sir看完了全片,訂的外賣都涼了……
是的,相比于印象中考古紀錄片平鋪直叙的枯燥,這部《土司遺城海龍屯》特别會:
玩懸念。
不注水,不跳躍,邏輯清晰,層層遞進。
第一層,識骨尋蹤。
紀錄片中的海龍屯與其說是一遺城,更像是一具“曆史屍體”。
在時間的風化中,隻剩下破敗的“骨骼”。
但,屍體也是會說話的。
片中的考古學家,就是破解這些密碼的“法醫”。
他們在海龍囤僅存的殘骸中,發現了疑點
為什麼,城牆上出現兩種不同時期的建築工藝?
順藤摸瓜,考古學家在海龍屯的幾十公裡之外,發現了同樣工藝的城牆。
而城牆下面,竟是墓葬。
這些墓葬和海龍屯之間,想必存在着某種血緣關系。
第二層,盜墓筆記。
海龍屯,四周半徑30公裡以内,有三個成規模的高規格墓葬群存在,其中兩個已慘遭毒手。
這個地方發生着真實的盜墓,真實的死亡。
看完《海龍屯》,感覺之前的盜墓劇,都是在過家家。
片中的貴州省考古研究所的進階技工賀軍虎,跟洛陽鏟打了38年的交道。
看看人家是怎麼用這個盜墓神器的。
插,鑽,搗。
拔出來一看:
呀,五花土
我當時就認定是墓葬
一開口就知道是老江湖。
啥是五花土?
紀錄片裡進一步解釋:
洛陽鏟将地下土層結構原封不動地帶上地面,人為擾動過的土壤往往經曆了開挖和回填,打亂原有顔色界限,變成揉合多種土層的花土。
漲姿勢。
但确定了墓穴位置就能開棺材動土了?
沒那麼簡單。
1956年北京定陵考古就是教訓。
當時由于沒有保護措施,墓葬開啟後,大量墳墓迅速腐敗,一些絲織物接觸氧氣之後,瞬間化為灰燼。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考古隊将古墓套箱,空運北京,室内考古。
大寫的服氣,這才是古墓的正确打開方式。
第三層,順藤摸瓜。
一座古墓,我們最關心的當然是,這裡埋葬的是誰?
還是要從“遺物”入手。
傳說海龍囤周圍埋葬着無盡的寶藏,這話一點不虛。
曆經幾百年依然剔透的器皿。
布滿雲雷紋飾的金杯。
還有夢幻華麗的鳳冠。
經過紮實的懸念鋪陳,挖出來的文物,才有種如獲至寶的感覺。
但,這些文物雖美,但都法證明墓主人的身份。
貴州酸土,導緻兩個棺椁中,都沒發現遺骸。
考古人員在封閉的實驗室中挖掘了整整兩年,才找到關鍵性的線索。
在銀燭台的碎片上,刻着五個字:
雄威郎制使。
《宋史》中記載,被賜以“雄威軍都統制”封号的,是在宋代抗蒙青野原戰役中,一戰成名的:
楊價。
至此,墓穴主人之謎真相大白。
而海龍屯的主人,正是楊價背後的楊氏家族。
據史料記載,公元876年晚唐時期,成為播州首領,楊氏家族自此世守其土,經曆唐、宋、元、明四個朝代更疊七百餘年從未失勢。
堪稱——
流水的帝王,不變的播州。
一部考古紀錄片,竟看出了懸疑大片的酸爽感。
有理有據,抽絲剝繭,恍然大悟。
還記得Sir上學的時候,最不愛上曆史課,太無聊,一拿起曆史書就想睡覺。
當時怎麼就沒有這些優秀的紀錄片?
Sir算是明白了:
曆史從來都不無聊,無聊的是那些刻闆的講述方式。
知道了海龍屯的主人,那它又是葬送在誰的手裡?
Sir不劇透——是的,紀錄片也有被劇透的風險——希望你們自己去看。
《海龍屯》的好看,當然是因為海龍屯本身就埋藏着很多幹貨。
但Sir更想@那些大熱的古裝劇們——
能不能學學,什麼叫做古樸美?
表現墓室空間,充滿電影感的進階光影。
表現戰争激烈,幹淨利落的動作剪接。
其中最出彩的地方,要屬服道化的高度還原。
不少網友評價:
這是目前為主服裝還原度最高的國産片。
這片光看服裝,就能讓你看出cosplay的沖動。
士兵貼身的鎖子甲。
夫妻結婚時色彩豔麗的明代衣冠。
還有官服身上細緻的龍鳳圖案。
除了高還原度,《海龍屯》還力圖重制明代服飾的多樣性。
短短幾秒的鏡頭,就出現了十餘種形态不同的服飾。
上到達官的飛魚服,下至平民的六合一統帽,足見其細緻程度。
所有這些服飾,都是通過第一手考古資料還原。
很多人會說,現在很多國産古裝劇,是架空曆史,不必事事考究。
Sir贊同。
但,最基本的審美還是要有的吧。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古裝片看不到古,隻看得到濃濃的網紅風。
從上到下,《雲中歌》《宮鎖珠簾》……
更不要提那些五毛道具了。
從上到下,《芈月傳》《新尋秦記》《極品新娘》
在這方面,《海龍屯》參考的是明代的名畫。
《平番得勝圖》。
各色的軍旗,武器,在劇組的精心制作下,從2D變為3D。
最後成型的服飾、兵器因還原度極高,被當地館藏。
甚至片中隊列、陣法、軍帳、傳令方式、點兵發兵儀式,都有《平番得勝圖》的影子。
别看《海龍屯》這麼大的手筆,這個劇組其實也沒錢。
許多團隊成員自願降低薪水,自願跑龍套,為的是将經費花在還原曆史的刀刃上。
于是在片場的照片中,經常能看到,片中的士兵乙,片外的攝影師。
這年頭,誰走心誰不走心,觀衆都看在眼裡。
B站上,紀錄片結尾,彈幕都是感謝的聲音。
這樣的曆史還原值得被拍出來,這樣用心的拍攝值得被更多人看見。
對了!國産古裝爛劇,你們不害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