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碼在三段回憶面前,身經百戰的工廠老闆娘耿亞貞還是會落淚。
2006年夏天。26歲的耿亞貞與丈夫兩人,帶着10萬元全部家當從廣州來到浙江桐鄉創業。連續幾天的烈日下,她看到騎着三輪車送貨的丈夫滿臉汗水,肩背上被曬出了紅印。
2015年初。外貿形勢急轉直下,沒單可接的耿亞貞想到給零散的檔口供貨。結果那位檔口老闆跑路,直接虧損了14萬元。
2016年5月。一位通過淘工廠平台聯系到的設計師,大老遠從北京趕過來,之後他們一起合作完成的服裝登上了米蘭時裝周。
十多年來的創業畫面一幀幀倒回去,構成了一家夫妻檔小廠的逆襲故事。

病急投錯醫
服裝圈内的人都知道,桐鄉是全國知名的針織産業帶,這也同樣吸引了遠在廣州打工的耿亞貞夫婦。依托原先在一家大型服裝公司多年的設計、管理經驗,兩人決定自己開一家工廠。
他們租用了一個小區的3間房作為辦公場所,事實上周圍的民房中,也幾乎都是同樣的小作坊。2014年之前,耿亞貞大都依賴外貿訂單存活,她的訂單主要來自當地一家大型外貿企業,每年靠着老訂單維持基本營運。但到了這年年底,她察覺到了明顯的變化。
有一天,這家外貿企業的老闆當面約見了耿亞貞。這是個不尋常的信号,因為此前從來都是電話溝通,沒有重要的事一般不會選擇見面。果然,這個老闆說:“2015年會比較困難,預計訂單量會大幅度減少,産能下降三分之一。”
眼看着小作坊存活的支柱要倒了,耿亞貞一宿沒睡。
夫妻倆于是嘗試着轉型,不接大的外貿訂單,或許可以轉向國内為檔口供貨,這也是一塊相當大的市場。
難點在于,每個檔口對于産品品質、數量、價格的要求不盡相同,耿亞貞需要跟不同的檔口老闆打交道。而在生産端,小作坊也要從原先做外貿訂單的模式中走出來,以适應更快速的生産節奏。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沒想到結果還是當頭一棒。2015年年初,在工廠決定轉型沒多久,一個檔口老闆因經營不善跑路了,還帶走了此前代工的欠款14萬元。對于當時的耿亞貞來說,這可不是個小數目。
“當時急着尋求轉型,但病急亂投醫。”耿亞貞再次失眠。一夜回到創業最初時候的境況,接下去該如何面對生存的困境。
轉折
事實上,她也曾動過做電商的念頭,工廠有将近100人規模,紗線等物料都準備充足,但苦于沒有門路,也不知道如何讓工廠适應電商模式。
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2015年5月,經一個朋友介紹,耿亞貞了解到了淘工廠。很快,她帶着自家的小廠開始了一路狂奔。
僅在這年的7月至12月,耿亞貞便從淘工廠上接了3萬件服裝訂單,當年産能就突破500萬元。雖然量小,但是單件利潤是之前外貿訂單的兩倍,占了全年20萬件服裝利潤總額的三分之一。
這讓耿亞貞重燃希望。她也清晰地了解自身的長短闆,對工廠的生産能力很有信心,但缺乏電商營運基因。于是2016年,她組建起電商營運團隊,之後又經過淘工廠小二上門輔導,營運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最讓她欣慰的是,與以往對方先賒賬拿貨,等貨賣掉再拿回貨款的傳統模式不同,通過淘工廠平台,耿亞貞在收到訂單的同時就會收到30%的定金,出貨15天内就能收回尾款。
“我覺得淘工廠真正是适合我們這些微型工廠的。我們30件、50件都能做,而且一個禮拜保證出貨,讓客戶沒有庫存壓力。”耿亞貞說。與此同時,消費市場對于服裝的需求已經從大衆化,轉向現在更追求個性化、小衆化,這也使得供應鍊相應作出調整,需要更加柔性。
而這一柔性生産的實作,還利用了阿裡巴巴的大資料,根據店鋪閱聽人群體特色和身份,之後圈出相應等級的工廠做供應鍊對接和托管。
2017年,耿亞貞的小廠年産能達到了3000萬元,每年實作翻倍增長,今年預估将突破5000萬元。與此同時,工廠也精簡到40多人,極大降低了人工成本,保證健康營運。
目前,像耿亞貞這樣的淘工廠已經有将近2.7萬家,并且每月新增1000-2000家。一條柔性的供應鍊,連接配接起了原本割裂的設計、生産和銷售等環節,也帶給了些小而美的企業更多的可能性。
遇見時裝周
因為做歐美中高端外貿訂單起家,耿亞貞在淘工廠上對接客戶時,也有自己的标準。她的客戶現在大都是淘寶上對品質有追求的賣家,其中不乏粉絲超過400萬、擁有三金冠店鋪的大網紅,和堅持原創設計的新銳設計師。
3月底的上海時裝周如火如荼,耿亞貞也來到現場。這當然不是她第一次來到時裝周,甚至也不僅僅是個走馬觀花的看客——她的工廠生産的衣服在去年登上了米蘭時裝周,之後成為各大時裝周的常客。
耿亞貞夫婦
2016年5月初,耿亞貞半夜接到一通來自北京的電話。對方自稱是個服裝設計師,通過淘工廠找到的聯系方式,來詢問能否加工合作。還在半信半疑中,結果隔離了一天,對方就拖了一個箱子從北京趕來了。
這個名叫崔曉晶的設計師之前在新加坡當老師,這會才創業做品牌不久,正愁着找不到願意合作的工廠。在大多數上了規模的工廠眼裡,設計師服裝不僅對品質、設計、面料要求很高,每次下單隻有數十件,根本沒有利潤可言。而很多更小的工廠,則可能沒有相應的生産加工能力。是以,供應鍊始終很多設計師的心中大石頭。
耿亞貞感于她隻身創業的勇氣,仿佛看到曾經的自己,當下就決定下來。“在我的作坊很小的時候,别人也是這樣幫着我。是以不管你現在有多小,我都願意陪你一起走過去,我是你永遠的大後方。”她對崔曉晶說。
但真正磨合起來并不容易。最初,耿亞貞根本看不懂設計師手稿,工廠裡的工藝師也覺得難度太大,但既然答應下來,隻能一點點探讨、反複打版、出樣衣。直到看到崔曉晶的品牌Lanneret一次次登上米蘭時裝周、上海時裝周,耿亞貞才意識到,這比單純代工的意義大太多了。
設計師崔曉晶
崔曉晶之後帶來了一波設計師,耿亞貞幾乎來者不拒,現在合作的已有10多個。“沒有想着要做到多大,但是要做強,攻克技術上的難關,也希望借助他們的品牌力量來完善自己。”
耿亞貞沒有做好轉型做品牌的準備,但今年,她想要嘗試自己設計一些款式,為品牌提供樣衣,而不僅僅隻是代工廠。現在林志玲、馬伊琍等一些明星也穿上了她們工廠生産的衣服。
明星張予曦,此前因王思聰前女友為人熟知
這與淘工廠平台的更新不謀而合。今年,淘工廠吸引了很多設計師出身的ODM公司,通過淘工廠可以和線上需要設計選款的電商賣家做對接,完善整個服裝鍊路。而像耿亞貞這樣想要轉型的工廠,也有了更多生存與合作的機會。
“我們今年要做兩個鼓勵,第一個是鼓勵更多有設計能力的ODM工廠上線;第二個是鼓勵工廠抱團上線,即鼓勵工廠把他的上下遊都放到線上來。”淘工廠負責人袁炜說。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8-04-12
本文作者:孫姗姗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
天下網商”,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