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因為推崇唐詩的端莊雄渾而對宋詞的婉約秀麗不屑一顧嗎?
你會因為喜愛白話文的通俗易懂而對文言文的簡潔凝練不贊一詞嗎?
你會因為沉迷旗袍的典雅高貴而對運動休閑服飾大加批判嗎?
樹有樹的挺拔,草有草的柔韌,花有花的芬芳,每個人的經曆不甚相同,所接受的教育和社會氛圍大相徑庭,生存的方式和思想方式自然不同,對于“代溝”、“差距”、“落伍”,也就無可厚非了。
正如父母看不慣我們的中性發型,我們難以接受他們的死闆頭發,父母痛恨我們穿的乞丐服,我們讨厭他們“粽子”般俗的衣裳一樣,這些鴻溝往往難以被了解和體諒填平。我們要做的,就是相容并蓄,是融合兩輩人多代人的思想精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創造和樂祥美的生活。
父母們半生浮沉,經曆的事可真的快比我們吃的鹽多了。他們的寶貴經驗,處事态度,待人方式,無不值得我們推敲吸納。父母往往比我們更明白事情的本源,通曉本質。你不能否認孔子說“巧言令色鮮夷仁”是對的,也不能妄想将漢賦唐詩宋詞的輝煌視為無物;你不能否認父母說:“身正不怕影子斜”适用于多數情況,也不能将父母積累的耕作良方一錘子砸爛。他們像一枝蒼老的樹,雖然有枯枝老杈要修剪,總體還是挺拔昂揚的。
新時代的我們往往有無盡的想象和創意,有無數的樂觀和豁達,我們的每一次靈光閃現都可能成為創意。飽滿的激情和昂揚的鬥志,不屈的毅力和橫溢的才華,都是我們的力量。我們是初生的嫩芽,雖然會脆弱,但我們終将成為茁壯的樹。
不要否認父親帶給我們的财富,那是生活的精粹;
不要抱怨父親不了解我們,他們的生活經曆早已塑造了他們的性格。
父與子,不應該充斥思想碰撞後的不愉快,而應該攜起手來,交流思想,共同進步。這樣,兩棵樹根筋骨相連,風雨侵蝕不了,暴日灼燒不了,寒冷摧殘不了。
用了解作語言,用寬容作筆毫,用努力作手臂,父與子,共同書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