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扶持藤蔓,雨露潤澤萬物,太陽溫暖寰球,造就生機勃勃的世界;關懷溫暖人心,同情滋潤心靈,慈善造福人類,建構和諧美好的社會。
然而說起慈善這個詞,人們總是會和财物聯系起來,那麼說,你捐的錢越多,你的慈善心就越大麼?不然,我聽過這樣一個故事,說在一個慈善宴會上,一些富商大款在一起誇誇其談自己的慈善心,隻有一位名不見經傳的作家默默坐在一旁,獨自喝着紅酒。這時,一位滿腦肥腸的大款走到他面前,帶着一絲戲谑和鄙夷對作家說:“你捐了多少錢啊?”作家平靜地回答說:“十萬。”大款更加自得,嘲弄地笑笑,說:“難道你不知道,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捐了一百萬!”作家仍然是面不改色:“這十萬元是我全部資産的一半,那麼,您口中的一百萬,是您資産的百分之幾呢?”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就能看到,慈善不是炫耀的砝碼,而且慈善心的大小也不在于錢的多少。汶川地震中,我們也都獻出了自己的慈善之心,我的儲蓄也全部捐給了災區,雖然錢不多,但我并不認為我的慈善心就比那些捐出幾百上千萬的明星富豪要小,相反,這一點資産是我的全部儲蓄,而那幾百上千萬,不過是那些名人資産的九牛一毛。
慈善心并不止于個人,它是具有感染力的,是可以像火炬一樣傳遞下去的。偶然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來印證慈善的傳遞就再好不過了。一個窮小子“辛苦遭逢起一經”,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學,家裡卻無力供他上大學,一位好心人知道了這個消息後,便本着慈善之心,資助這個年輕人念完了大學,年輕人事業有成,想要報答好心人商,卻無論如何也找不到他,于是,他便學着好心人,資助了千千萬萬因為貧困而上不起學的孩子。慈善的傳遞,由此可見一般。
慈善之心是一種人文情懷,并非隻是富人、名人的專利,隻要懷着一顆愛心,懷着一顆對生活感恩的心,對人充滿關懷之情,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慈善家。洪戰輝從11歲起就照料身患精神疾病的父親,撫養撿來的“妹妹”,12年含辛茹苦,慈善之舉感動中國。
參與慈善活動是精神追求和道德完善的過程。國際知名電視制片人靳羽西把“擁有一顆願意關懷别人的慈善之心并付諸實踐”當作自己的人生信條。她說:“慈善的形式在我看來完全是多種多樣的。”
讓我們懷着一顆慈善之心,面對生活,面對陽光,将慈善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