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周皇後:因丈夫不聽其勸告,落得亡國的下場,夫妻倆自缢殉國

明朝周皇後:因丈夫不聽其勸告,落得亡國的下場,夫妻倆自缢殉國

在中國5000多年的曆史長河之中,曆代亡國皇後的下場往往都不好,但這并不等同于所有的末代皇後都不值得尊崇稱頌,她們中有很多人也是賢良淑德、母儀天下的好典範,隻不過人們往往提及更多的是那些興盛朝代的皇後,習慣性地忽視了曆史上那些悲情的亡國皇後。

晚明時期,末帝明思宗朱由檢(崇祯皇帝)的皇後周玉鳳可以稱作是一代賢後,若不是大明王朝時運不濟、崇祯帝又頗有些剛愎自用,那麼周玉鳳和崇祯帝也就不會在倉惶之間選擇了自缢殉國,以周皇後的躬親節儉、賢良懿德,一定會在青史上留下賢後的盛名。

蕙質蘭心、高潔端麗的寒門貴女終入皇家之門

公元1611年仲春,蘇州平民周奎的家裡迎來了一個女嬰的降生,望着粉雕玉琢的嬰孩,略同周易的父親為其取名為周玉鳳。

因為家境寒微,是以小玉鳳自幼便學會了操持家務,雖然她膚色白皙如玉,且又漸漸出落得端莊清麗,但她從不自嬌自貴,總是盡自己的所能替父母分憂。

明朝周皇後:因丈夫不聽其勸告,落得亡國的下場,夫妻倆自缢殉國

周玉鳳十歲那年随着父母遷居到京城,周奎在鬧市中以擺攤算卦為生,日子過得清貧簡素。一日,陪同父親一同出攤的周玉鳳偶然間被京中大儒陳文錫看到了。

陳文錫認為這個女孩的長相中透出一股貴氣,日後必會富貴無邊,于是,陳文錫主動要求成為周玉鳳的授課老師,不僅教她史經子集、還教她書畫和禮儀。

周玉鳳非常感念陳文錫不吝教誨,她學習非常認真,很快就成了一位儀态出衆、通曉書畫的端麗女子,而好運也在慢慢地向她走來。

天啟六年,明熹宗朱由校打算為自己的皇弟信王朱由檢在民間選妃成婚,因為選妃這事需要宮中較進階别的女眷來主持把關,是以熹宗便命自己的皇後張嫣統管從民間選妃之事。

皇榜張貼出來之後,一時間京城裡的有适齡女子的人家都競相報名參選,周玉鳳也在父母的支援下加入了選妃大軍。

明朝周皇後:因丈夫不聽其勸告,落得亡國的下場,夫妻倆自缢殉國

周玉鳳順利通過了層層篩選,最終與另外2名女子站到了最後一關,等待着皇後張嫣和太妃們的擇選。最後,周玉鳳因為品儀、才貌皆佳而成為了最終的赢家——十個月後,周玉鳳和信王朱由檢大婚,成了朱由檢的發妻、大明的信王妃。

新婚之夜,端莊清麗的信王妃剛剛揭下蓋頭,嬌美的容顔就令信王朱由檢一見傾心。彼時,小夫妻二人沒有外事煩擾,隻需朝夕相對,情濃之時真可比得上是蜜裡調油、恩愛萬分。

而天啟七年,明熹宗因一次不慎落水而一病不起,不久便駕崩于病榻之上。因為熹宗與皇後張嫣始終沒有子嗣,故由熹宗的弟弟、信王朱由檢繼承了皇位,是為曆史上的崇祯皇帝。

于此,周玉鳳還真就好運登頭,先是進了皇家的大門成了王妃,後又成了大明崇祯帝的皇後。

明朝周皇後:因丈夫不聽其勸告,落得亡國的下場,夫妻倆自缢殉國

勤政的崇祯與聰慧賢德的周皇後甘苦與共

崇祯皇帝從夭亡的哥哥手中接下了大明江山後,基本上沒有過上幾天舒心的日子: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與文臣所構成的東林黨人多年的争鬥,已經造成了朝中極大的“内耗”;邊陲有女真部落對大明虎視眈眈;

自崇祯六年起往後的11年之中,鼠疫大規模席卷了山西、河北、北京等大部分地區,疫病的流行讓許多家庭人丁盡戶絕、十室九空,并引發了各地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

面對嚴峻的内憂外患,崇祯皇帝下定決心要重整朝綱、勵精圖治,他繼位之初先是除掉了魏忠賢這個最大的奸黨,然後日以繼夜、通宵達旦地批閱奏折、察辦民情國事。崇祯皇帝親政時才17歲。

可他卻一直在美色面前極為克制收斂,與皇後琴瑟和鳴,一個在朝堂上揮斥方遒、問政問績,一個在後宮中主持節儉、事必躬親,帝後二人同心齊力,成了一對生活作風極其簡樸勤勉的模範夫妻。

因為民間農田收成銳減,周皇後在後宮中下令要求事事務求素簡樸實,并率先垂範。皇帝的龍袍有了破損,周皇後就命人縫合,極少給皇帝添置新龍袍。

明朝周皇後:因丈夫不聽其勸告,落得亡國的下場,夫妻倆自缢殉國

周皇後本人甚少塗脂抹粉,夏天在亵衣外隻罩上一層白紗為常服,冬天就用自己和衆宮女一起用紡車和織機織就而成的素色布帛來縫制冬衣。在周皇後的一力帶領下,後宮中的開支驟減,而且人人以簡素為美、以勞動為樂。

周皇後自從登臨後位起,就沒有半分驕矜之意,她給崇祯皇帝誕育了3子1女,并且細心照管着崇祯皇帝的一切飲食起居,從無半分輕慢懈怠。

周皇後就像一位當家主母一樣,在後宮中一邊操心着大小内事、一邊操心着民間的農桑之事,厲行節儉的她為大明節約了很多開支,在崇祯帝當政的17年裡,宮内除了請戲班子唱了2次戲,再無其他宴樂之事。

由此可見,周皇後青春少艾便能擔負起皇後的重任,與皇帝同甘共苦地緻力于大明王朝的安治和振興,實乃大明一位不可多得的賢明皇後。

明朝周皇後:因丈夫不聽其勸告,落得亡國的下場,夫妻倆自缢殉國

内憂外患并襲,周皇後苦勸遷都南京,固執的崇祯帝卻執意殉國

崇祯十四年的時候,鼠疫侵襲泛濫,并傳播到了北京城内,據史料記載,20餘萬京城百姓感染了疫病而死亡,連明朝的軍隊也深受瘟疫所擾。崇祯十六年,闖王李自成帶兵攻陷了北京,大明王朝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在局勢驟然加緊的那幾日,崇祯皇帝焦頭爛額、夜不能寐,一向不問朝政的周皇後小心翼翼地勸皇帝說:看如今的光景,不如到南京的住所中去暫避一下。

而剛愎自用的崇祯皇帝卻沒有弄清楚皇後言下的深意,他抱着“君王守社稷”的決心,硬是要堅守到最後一刻。

崇祯十七年3月,闖王率領大軍攻破了北京城的大門,臣子和宮女們四散而逃,崇祯皇帝知道最後的時刻已經到了,便拉着周皇後的手,一齊将3個皇子悄悄送出了城,然後帶着親信太監和周皇後走到了景山的一棵大樹下,悲情的帝後雙雙自缢殉國。

明朝周皇後:因丈夫不聽其勸告,落得亡國的下場,夫妻倆自缢殉國

自缢前,周皇後流着淚悲戚地說道:臣妾侍奉陛下十八年有餘,可陛下卻從未聽我的一句好言相勸,是以才會有今日這般結局!

回溯大明王朝276年的曆史,始于明太祖朱元璋,亡于崇祯帝朱由檢。雖說第一任皇後馬皇後是一代賢後,可末代亡國皇後周皇後也是同樣是愛國恤民的好皇後,隻不過,在崇祯皇帝接手大明政權時,這個王朝已經貧弱已久、病入膏肓,無論勤政思變的崇祯帝和周皇後再怎樣努力也隻是徒勞。

氣節不失的崇祯帝和周皇後最終選擇在景山上自缢殉國,既慷慨又悲壯,讓後世之人倍感無限惋惜。但如果當初崇祯帝不那麼固執己見,聽從周皇後的勸說暫且退到南京并守住江淮,相信崇祯帝一定還會有翻身重來、

明朝周皇後:因丈夫不聽其勸告,落得亡國的下場,夫妻倆自缢殉國

東山再起的時刻,大明王朝也不會那麼早就敗亡!崇祯帝的周皇後雖為亡國皇後,但她清雅的淑儀和氣度、高貴的涵養和垂範,依然堪稱是曆史上帝王女眷之典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