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建制伊始,武将人才輩出,李靖、薛仁貴、蘇定芳等人代表了那一時期唐朝武将的巅峰,這三位在曆史上是出了名的“唐初戰神”。
貞觀初年,馬踏黃河兩岸的猛将秦瓊病逝,朝中便再無武力值爆表的悍将,而這種情勢,一直到布衣白袍小将薛仁貴的出現才有了新突破。
薛仁貴将軍一生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軍功,他既是唐太宗的心腹幹将,又對唐高宗有救駕之恩,《舊唐書》曾如是評價:仁貴骁悍壯勇,為一時之傑,至忠大略,勃然有立。薛仁貴作為唐朝初年最負盛名的一員大将,他的本領究竟有多厲害呢?
出身貧寒卻練就了一身異常出衆的好武藝
薛仁貴出生在隋末之時,祖上乃是河東薛氏名門,可惜,薛家這一脈到薛仁貴這一代已然衰敗中落。薛家家風尚學,是以即便家徒四壁,卻不忘記告誡子孫時時向學,薛仁貴自小也從未間斷過學武習文,他文韬武略,無所不通,騎射膂力,十分了得。
快到30歲的時候,薛仁貴才娶了同鄉的柳氏女子為妻,兵荒馬亂的年代,薛仁貴和妻子柳氏隻能靠着種田為生。
妻子柳氏見丈夫身藏奇才卻無處施展,便鼓勵他投軍從戎,建功立業。薛仁貴見到當時國家正舉兵征讨遼東,便告别了家中老小,前往軍營應征入伍,起初是投靠在張士貴将軍麾下,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卒,其後便開啟了他長達40年征戰沙場的傳奇人生。
孤軍突圍,憑借“單騎斬将”一役成名
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親自率領六軍自洛陽出發,北上征讨高麗。由于遼東氣候寒冷,加上高麗舉國軍民一緻對外,使得那場征戰僵持了數月有餘卻幾乎毫無進展。
在安地戰場上,武将劉君邛披挂上陣,不久便陷入了高麗軍的包圍之下,難以脫身。
正當唐王及衆将士緊張萬分的時刻,突然有一白袍士兵從唐軍陣營中沖出,大呼一聲沖入高麗軍的陣中,揮舞着手中的方天畫戟三下兩下便除掉了幾名高麗将領。唐軍将領看準機會立刻指揮兵馬沖入敵陣,使得高麗軍心大亂,四散奔逃,潰不成軍。
經此一役,唐軍共擊殺并俘虜了近2萬名高麗士兵,令東征的局勢立刻出現了轉機。那位孤身殺入敵陣的白袍士兵給唐太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太宗向左右問及了他的姓名并暗自記在心中。
此後的3個月裡,高麗軍節節退敗,很多城池的軍民紛紛棄城而逃,白袍士兵薛仁貴以“孤軍單騎”屢建奇功,唐軍乘勝追繳,戰績斐然。班師回朝後,太宗李世民論功行賞,敕封薛仁貴為“兩遼王”。
李世民在喜悅之餘,又當着滿朝文武的面說到:朕能得薛愛卿,比平定遼渤還要幸甚!可見,唐太宗對薛仁貴有多麼地欣賞與信服,足見薛仁貴彼時地位之榮顯光耀。
忠心救主,勇冠三軍,名可震敵,曾三箭定天山
東征戰事暫時告一段落,薛仁貴深受唐太宗賞識,太宗命其帶領禁軍駐守于玄武門,司掌護衛之職。禁軍首領雖說不是什麼顯赫的要職,但因為需要日夜保衛皇城宮禁的安全,故此也需要時時小心謹慎。
薛仁貴認真履職,盡到了十二分的警惕與小心。太宗去世後,唐高宗李治即位為帝,永徽5年夏,連綿不斷的暴雨引發了山洪。
高宗李治在行宮中已經睡熟,薛仁貴身為禁軍守衛不能立即跑到寝殿旁預警,情急之下,他使勁力氣爬上玄武門橫梁,用最大的聲量呼喊:陛下,山洪來了,速逃勿遲!
彼時,宮人們已經亂作一團,争相逃命,但薛仁貴卻沉着冷靜,于危難之際第一時間救駕成功。事後,仁勇無畏的薛仁貴便成了唐高宗的心腹重臣,薛仁貴的人生自此便又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公元662年,主帥薛仁貴率領武将鄭仁泰共同出戰,在天山附近大破鐵勒九姓大軍。薛仁貴立馬橫戟,位列陣前,然後搭弓射箭,連發三矢,瞬間就射殺了敵方3員精銳悍将,其餘鐵勒将領吓得面如土色,當即下馬請降。
但這些骁騎之師皆是突厥的精兵悍将,薛仁貴害怕遺留禍患,便下令将這些骁騎全部坑殺殆盡,以絕後患。
此戰結束後,唐軍陣營中有歌唱到:将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這就是薛仁貴将軍“三箭定天山”典故的由來。
公元682年,薛仁貴已是69歲高齡的老人了,因東突厥不時地犯我邊境,高宗遂命薛仁貴挂帥前去征伐。
北地苦寒,薛仁貴奉旨帶病出征,來到兩軍陣前,突厥大将喝問:唐朝主将是誰?唐軍将士回答道:乃薛仁貴也!
勇毅的薛仁貴将軍登時策馬前驅,于兩軍陣前摘下了自己的頭盔,突厥将士望見薛仁貴親臨陣前,頓時慌亂不已,一些突厥士兵甚至下馬叩拜薛仁貴老将軍,然後四散逃竄、不欲迎戰。
趁此機會,薛老将軍指揮着衆将士們緊追其後,大敗突厥,剿俘了許多敵軍和辎重,取得了此戰的全勝大捷。
薛仁貴在邊境大敗突厥後,因車馬勞頓和抱病出征,竟緻使身體健康每況愈下,公元683年春,薛仁貴病重離世,終年70歲。
唐高宗甚為哀痛,追封其為左骁衛大将軍、幽州都督,并派專人車馬,将薛老将軍的靈柩護送回了故鄉。
薛仁貴将軍一生戎馬,骁勇強悍,締造了大唐武将的一代傳奇。薛仁貴的存在,不僅是功在當代,更是利在千秋——他的子孫後代多數都在朝廷為官,相繼輔佐了20多位唐朝皇帝。
可以說,薛仁貴家族以忠義仁勇之力,威名橫貫了整個大唐那漫長悠遠的曆史歲月,成就并維護了李氏江山的盛名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