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個人,既随和又自尊。——餘秋雨
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執政不到三年的唐玄宗面對一系列兵變導緻的國家元氣大任傷、吏治的混亂等政治局面,正全力整治之時,山東河南一帶爆發了特大蝗災。蝗群鋪天蓋地,連太陽都被遮蔽,所過之處寸草不留。
當時人們都比較迷信,認為蝗災是上天對下界的懲罰,蝗蟲是上天降下的神蟲,眼睜睜看着蝗蟲嚼食禾苗卻不敢驅逐,更不敢捕殺。隻是設祭燒香膜拜,請求神蟲口下留情,讓災情愈發嚴重,并任由其向周邊地區蔓延,地方政府不得不向朝廷告急。

宰相姚崇接到奏報,馬上向唐玄宗上了一道奏折,針對前人的愚昧,主張要破除迷信,開展滅蝗。指出蝗蟲不過是一種害蟲,沒有不能滅的道理,而對付這些害蟲,隻要把它們投到火堆裡燒死就行了。同時指出,蝗蟲既然怕人,那麼驅逐它們就不是難事,而莊稼都是有主人的,隻有朝廷号召起來,莊稼人肯定不辭辛苦地除蟲。而且會飛的昆蟲都有趨光性,隻須在晚上點起火堆,在火堆旁邊挖個坑,一邊燒一邊埋,蝗蟲一定可以除盡。現在災區的百姓除了燒香拜神,卻不敢殺滅吃了他們莊稼的蝗蟲,是受古人陋習的影響,這也是自古以來蝗蟲一直沒有被消滅的原因,如今隻要破除迷信,動員起來,一定能取得滅蝗的勝利!
唐玄宗接受姚崇的意見,派工作組奔赴各地督促滅蝗。可當時由于人們的思想禁锢太深,朝廷議論紛紛,大多數人認為蝗蟲不能捕殺,汴州刺史倪若水更是上書提出反對:“蝗蟲是上天降下來的,是天災,要消除天災,隻有提高德行操守來讓它們自行消失。劉聰在位時曾經捕殺過蝗蟲,結果不但沒能消滅蝗蟲,卻招來更多的災害,這是前車之鑒。”表示不能從命,并阻撓工作組開展工作。
唐玄宗也拿不定主意了,問姚崇該怎麼辦,姚崇進言說:“那些儒生隻知死讀書,拘泥不化,不知道變通。事物的發展有違反經典而切合潮流的,也有違反潮流而合乎變通之道的。北魏時山東也遭受了蝗災,結果因為不敢組織百姓進行捕殺,緻使莊稼被吃得精光,百姓饑餓難奈,發生了人吃人的慘景。後秦鬧蝗災時,寸草不留,不但人相食,連牲畜都互相啃咬對方的毛來充饑。眼下如果我們不盡快抑制住災情的話,一定會發生饑荒,後果不堪設想。在事關百姓生死、國家安危的問題上,不能墨守成規。即便不能将蝗蟲徹底除滅,總比束手待斃、事後再手忙腳亂補救要強。這事陛下不必出面,上天要懲罰就懲罰我一個人,讓我發公文讓下面去執行。滅蝗工作如果不能取得成效,或者出現什麼亂子,我願承擔一切責任。”終于堅定了唐玄宗的決心。
姚崇先給倪若水下文,說:“劉聰一個蠻夷、僞皇帝,怎麼能與正統聖君相提并論呢?我朝乃上天所授,皇上聖明,德行遠超曆朝曆代,豈有邪惡不能鎮壓之理?你現在要做的就是趕緊執行滅蝗的指令,不要再遲疑了,如果你放任蝗蟲吞食禾田而不采取行動,一旦造成饑荒,必将嚴懲不貸!”話說得如此嚴厲,倪若水知道姚崇得到了皇帝的撐腰,隻好老老實實地執行滅蝗救災的指令。據說光汴州一州就捕獲蝗蟲十四萬石,自投到溝渠裡被流水沖走的更是無法估算,災情得到了緩解。
雖然唐玄宗雖被說服,但百官仍然疑懼不安。黃門監盧懷慎就當着衆人對姚崇說:“蝗災是天災,不是人力所能制止的,而且殺蟲太多,有傷天人之間的和氣。懸崖勒馬還來得及,否則再激怒上天可不是鬧着玩的。”
劇照
姚崇說:“我隻知道對百姓有好處的事就要全力去做,眼下蝗災雖然嚴重,但并非不可扼制。如果說撲殺蝗蟲有傷和氣的話,那任其泛濫成災,把莊稼吃光,讓老百姓挨餓死就不傷和氣了嗎? 滅蝗救人這事我做定了,如果是以招來災殃的話,就讓我姚崇一個人來承擔,絕不會推诿任何人。”一席讓大家無話可說。果然,在姚崇的堅定上司下,滅蝗救災工作取得很大成效,災害被減小到最低限度,當時沒有造成大面積的饑荒,更沒有出現動蕩。更主要的是姚崇敢為天下先,打破蝗蟲不可的舊法,為後人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實屬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