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應該重視什麼樣的員工?優秀人才有沒有什麼共同的特質可供識别?
我過去10年面試過小2000個年輕人。10年過去,有的人依然保持很好的特質,就是“Stay young”,這種人基本沒有到天花闆。
如果要總結他們相同的特質,我認為有五個特質:
能夠主動學習新事物、新知識和新技能。說一個負例,我有個前同僚,理論基礎挺好,但每次都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就下班了。他在這家公司呆了一年多,但對網上的新技術、新工具都不去了解。
是以他非常依賴别人。當他想要實作一個功能,他就需要有人幫他做後半部分,因為他自己隻能做前半部分——如果是有好奇心的人,前端、後端、算法都去掌握、至少有所了解的話,那麼很多調試分析,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做。
比方說頭條最開始時,我跟大家講:我們要做1億的日啟動次數。很多人覺得,你這家小公司怎麼可能做得到呢?大公司才能做得好。是以他就不敢努力去嘗試。隻有樂觀的人會相信,會願意去嘗試。
其實我加入酷訊時也是這樣,那家公司當時想做下一代搜尋引擎(最後也沒有做成,隻做了旅遊的垂直搜尋)。
我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想的,我自己覺得很興奮。我确實沒有把握,也不知道怎麼做,但當時就去學,就去看所有這些相關東西。我覺得最後也許不一定做成,或者沒有完全做到,但這個過程也會很有幫助——隻要你對事情的不确定性保持樂觀,你會更願意去嘗試。
我見到很多大學期間的同學、一起共事的同僚中,有很多非常不錯的人才,技術、成績都比我好。但10年過去,很多人沒有達到我的預期:我覺得他應該能做得很好,但他卻沒有做到。
很多人畢業後,目标設定就不高了。我回顧了一下,發現有同僚加入銀行IT部門:有的是畢業後就加入,有的是工作一段時間後加入。為什麼我把這個跟“不甘于平庸”挂在一起呢?因為他們很多人加入,是為了快點解決北京戶口,或者當時有些機構有分房補助,可以購買經濟适用房。
後來我就在想一個問題,如果自己不甘于平庸,希望做得非常好的話,其實不會為這些東西擔心。如果一個人一畢業,就把目标定在這些事。他的行為會發生變化,不願意冒風險。
不甘于平庸很重要。
我說不平庸,并不是專門指薪酬要很高或者技術很好,而是你對自己的标準一定要高。也許你前兩年變化得慢,但10年後再看,肯定會非常不一樣。
我在這裡舉個反例:兩個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年輕人,素質、技術都蠻不錯,也都挺有特點。我當時是他們的主管,發現他們在工作中deliver的情況始終不好。
他們覺得其他同僚比他們做得差,其實不是:他們确實可以算作在當時招的同僚裡面TOP 20%,但誤以為自己是TOP 1%。是以很多基礎一點的工作,比如要做一個調試工具,他就不願意做,或者需要跟同僚配合的工作,他就配合得不好。
本來都是資質非常好的人才,人非常聰明、動手能力也強,但沒有控制好自己的傲嬌情緒。我覺得這和“不甘于平庸”不沖突。“不甘于平庸”是你目标要設得很高,“不傲嬌”是你對現狀要踏實。
但也有我原來覺得不好的,卻超出我的預期。這裡我也舉個例子:當時我們有個做産品的同僚,也是應屆生招進來,當時大家都覺得他不算特别聰明,就讓他做一些比較輔助的工作,統計一下資料啊做一下使用者反彈啊之類。但現在,他已經是一個十億美金公司的副總裁。
後來我想想,他的特點就是肯去做,負責任,從來不推诿,隻要他有機會承擔的事情,他總盡可能地做好。每次也不算做得特别好,但我們總是給他回報。他去了那家公司後,從一個使用者量不到10萬的邊緣頻道負責起來,把這個頻道越做越好。由于這是一個邊緣頻道,沒有配備完整的團隊,是以他一個人承擔了很多職責,也得到了很多鍛煉。
選什麼專業、選什麼公司、選什麼職業、選什麼發展路徑,自己要有判斷力,不要被短期選擇而左右。上面一些例子,也都涵蓋了這一點。
比如當時很多人願意去外企,不願意去新興的公司。06、07年,很多師弟、師妹問我職業選擇,我都建議他們去百度,不要去IBM、微軟。但實際上,很多人都是出于短期考慮:外企可能名氣大、薪酬高一點。
雖然這個道理,大家都聽過很多遍。剛畢業時薪酬差三五千塊,真的可以忽略不計。短期薪酬差别并不重要。 但實際上,能擺脫這個、能有判斷力的人,也不是特别多。
(注:本文根據張一鳴演講整理而成)
♥ 作者:明志健緻遠
♠ 出處:http://www.cnblogs.com/study-everyday/
♦ 本文版權歸作者和部落格園共有,歡迎轉載,但未經作者同意必須保留此段聲明,且在文章頁面明顯位置給出原文連接配接,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 本部落格大多為學習筆記或讀書筆記,本文如對您有幫助,還請多推薦下此文,如有錯誤歡迎指正,互相學習,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