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名詞解釋CPC、CPM、CPA.......[來源于網絡]

  以每點選一次計費。這樣的方法加上點選率限制可以加強作弊的難度,而且是宣傳網站站點的最優方式。但是,此類方法就有不少經營廣告的網站覺得不公平,比如,雖然浏覽者沒有點選,但是他已經看到了廣告,對于這些看到廣告卻沒有點選的流量來說,網站成了白忙活。

  網上廣告收費最科學的辦法是按照有多少人看到你的廣告來收費。按通路人次收費已經成為網絡廣告的慣例。CPM(千人成本)指的是廣告投放過程中,聽到或者看到某廣告的每一人平均分擔到多少廣告成本。傳統媒介多采用這種計價方式。在網上廣告,CPM取決于“印象”尺度,通常了解為一個人的眼睛在一段固定的時間内注視一個廣告的次數。比如說一個廣告橫幅的單價是1元/CPM的話,意味着每一千個人次看到這個Ban-ner的話就收1元,如此類推,10,000人次通路的首頁就是10元。

  至于每CPM的收費究竟是多少,要根據以首頁的熱門程度(即浏覽人數)劃分價格等級,采取固定費率。國際慣例是每CPM收費從5美元至200美元不等。

  CPA計價方式是指按廣告投放實際效果,即按回應的有效問卷或定單來計費,而不限廣告投放量。CPA的計價方式對于網站而言有一定的風險,但若廣告投放成功,其收益也比CPM的計價方式要大得多。廣告主為規避廣告費用風險,隻有當網絡使用者點選旗幟廣告,連結廣告主網頁後,才按點選次數付給廣告站點費用。

  以浏覽者的每一個回應計費。這種廣告計費充分展現了網絡廣告“及時反應、直接互動、準确記錄”的特點,但是,這個顯然是屬于輔助銷售的廣告模式,對于那些實際隻要亮出名字就已經有一半滿足的品牌廣告要求,大概所有的網站都會給予拒絕,因為得到廣告費的機會比CPC還要渺茫。

  廣告主為規避廣告費用風險,隻有在網絡使用者點選旗幟廣告并進行線上交易後,才按銷售筆數付給廣告站點費用。

  無論是CPA還是CPP,廣告主都要求發生目标消費者的“點選”,甚至進一步形成購買,才予付費:CPM則隻要求發生“目擊”(或稱“展露”、“印象”),就産生廣告付費。

  很多國内的網站是按照“一個月多少錢”這種固定收費模式來收費的,這對客戶和網站都不公平,無法保障廣告客戶的利益。雖然國際上一般通用的網絡廣告收費模式是CPM(千人印象成本)和CPC(千人點選成本),但在我國,一個時期以來的網絡廣告收費模式始終含糊不清,網絡廣告商們各自為政,有的使用CPM和CPC計費,有的幹脆采用包月的形式,不管效果好壞,不管通路量有多少,一律一個價。盡管現在很多大的站點多已采用CPM和CPC計費,但很多中小站點依然使用包月制。

網際網路廣告的一大特點是,它是以業績為基礎的。對釋出商來說,如果浏覽者不采取任何實質性的購買行動,就不可能獲利。基于業績的定價計費基準有點選次數、銷售業績、導航情況等等,不管是哪種,可以肯定的是這種計價模式将得到廣泛的采用。

  某些廣告主在進行特殊營銷專案時,會提出以下方法個别議價:

  (1)CPL(CostPerLeads):以搜集潛在客戶名單多少來收費;

  (2)CPS(CostPerSales):以實際銷售産品數量來換算廣告刊登金額。

  相比而言,CPM和包月方式對網站有利,而CPC、CPA、CPR、CPP或PFP則對廣告主有利。目前比較流行的計價方式是CPM和CPC,最為流行的則為CPM。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