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夕,人氣作家辛夷塢最新長篇小說《針尖蜜》登入QQ閱讀平台首發連載,截止目前微網誌超話閱讀讨論量達2550萬,讨論文章接近2700個,引發了讀者的熱議。曆經5年打磨,辛夷塢在新作中塑造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奇葩男女”角色,颠覆了以往重點關注都市普通人的寫作模式,讓熟悉她的讀者直呼驚喜。
近日,這部講述當紅明星與昔日戀人之間曲折愛戀的小說《針尖蜜》紙質書,也正式上市與讀者見面。

自從2006年辛夷塢開始涉足網文創作以來,15年筆耕不辍,用12部作品成就了自己“言情天後”的聲名。“第一部小說《原來你還在這裡》是青澀懵懂的,在《緻我們終将逝去的青春》裡有蛻變感,《山月不知心底事》這一時期的作品會更注重故事性,《浮世浮城》《應許之日》之後的作品,無論是從人物還是故事都變得更日常、更圓融,《撫生》是我自己想要圓神話奇幻題材的夢對自己的一次挑戰,而《針尖蜜》回歸現代都市題材,是我更擅長的領域,但我這次想寫的是成年人的感情世界。”辛夷塢如是說。
作為當下最受歡迎的80後作家之一,辛夷塢獨創的“暖傷青春”系列女性情感小說已經赢得了千萬讀者的青睐。而對于“暖傷”,她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簡而言之就是在感傷之餘仍讓人看到類似于希望的東西存在。悲傷可以使一個故事更婉轉悠長、更令人記憶深刻,但是我始終認為好的情感類作品不應該是徹底令人感到冰冷絕望的,而是在觸動人心的同時給心靈以撫慰。”
闊别五年之後,辛夷塢新作《針尖蜜》裡的女主角陳樨母親是著名演員,父親是大學教授,自幼錦衣玉食的她兼顧了母親的不谙世事、公主心性,又繼承了父親的聰慧與正直,長成了一個既有顔值又有學識的美麗少女。男主角衛嘉則父親為人跳脫不靠譜,母親病重耗盡積蓄最終離世,家中還有一個後天生病導緻的低智的妹妹。他生性隐忍堅毅,極有責任感,本是灼灼少年,卻為了扛起這一切,選擇退學,以一己之力苦苦支撐全家。兩個生活軌迹完全沒有交集的人,卻在命運的安排下相遇、相識、相愛,也有了這一生的愛恨糾葛……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卻是不一樣的全新閱讀感受。《針尖蜜》的故事中有帶點兒人間清醒的黑色幽默;雨後的青草香,少年邂逅,青春暧昧如草原如洗的天空;卻也有蟄伏在每個青春期裡那些關于秘密、關于成長的忽然沖鼻的對抗。
正如辛夷塢所說,“這次就想寫一個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在不斷選擇中逐漸回歸的故事。欲望有的時候就是一個心魔,它會捆住一個正常人的思想和手腳,變得越來越不像自己,但在人生的某些時候,可能一個人的時候、無欲無念的時候會讓你活得更清醒一些。”
五問辛夷塢
Q:這本書中男女主人公都很有趣:明豔千金小作精女明星陳樨和美強慘小白楊獸醫衛嘉,兩人背景及人設相差很大。請問在創作之前,你最先構思的是女主人設還是男主人設呢?
A:構思這本書時,最先出現在我腦子裡的是男主角衛嘉。起因是我偶然接觸到的一款香水,它的前調清苦中帶涼意,中調馥郁醇厚,有煙火氣,尾調溫暖綿長。我覺得香水的三調很像人的一生,前調、中調和尾調分别對應着少年、成年和餘生。
如果把這款香水拟人化,它應該是一個好男人的味道,一個經曆坎坷但内心依然溫柔的人——這是衛嘉一開始浮現在我心裡最模糊的輪廓。
Q:書中經常會有關于氣味的描寫,例如衛嘉對于月亮的描述,再比如陳樨總是通過衛嘉身上的味道去分辨他去過哪裡。為什麼會想到這樣的描述形式呢?
A:人們對于氣味的偏好和擇偶的傾向一樣,都是存在于基因裡的東西,而嗅覺更是五感裡的先行者——我們對一個人若有好感,很少會讨厭對方身上的味道,反之亦然。現實生活中有一部分人對氣味更為敏感。
情感和人的感官密不可分,我覺得描寫這樣一個嗅覺靈敏的人的氣味記憶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Q:小說在網絡連載追更期間,讀者對于衛嘉的評價褒貶不一,甚至可以說是讨論激烈。有的人說嘉嘉渣,但也有人說嘉嘉的身世經曆,使得他很多時候不敢主動伸手去索取。從“親媽”(作者)的角度,你怎麼看?
A:我不太會用“渣不渣”來判斷一個人。人性裡有很多幽暗細微、不為未知的角落,它并非一個簡單的平面,而是許許多多的“線”在互相拉扯,即使一個廣泛意義上的好人内心深處也會存在這樣的拉扯。
衛嘉大概是心理學上講的回避型依戀人格,他在原生家庭中是不被愛的,這份愛的缺失使得他打心眼裡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愛,外化出來的表現則是“我根本不需要愛”。正因為如此,他在感情裡沒有安全感,面對選擇時會顯得過于謹慎——怕辜負别人,更怕自己被辜負。
但衛嘉最讓人心疼之處在于:哪怕有過灰暗的經曆和内心的缺失,他仍然長成了一個很好的人,善良聰慧,溫暖而有擔當。他給自己的心砌上了堅實壁壘,卻也從未傷害過任何人,一直努力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盡己所能地照顧自己身邊的人。他眼冷心熱,不輕易索取和允諾,但一旦拾起感情就很難放下,會全身心地為對方付出。是以書中的女主角陳樨會說,被這樣的人愛着是很幸運的事。
我覺得衛嘉是迄今為止我筆下的男性角色中最讓人的心疼的一個。
Q:衛嘉從小到大一直在吃苦,遇到陳樨才覺得生命中有了甜,兩個人算是互相吸引互相救贖,讓我們看到這樣一個又波折又甜蜜的故事。你為這本書取名“針尖蜜”,是特意計劃過“紮針”和“給糖”的内容比例嗎?
A:一半一半吧。陳樨和衛嘉是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人之間雙向奔赴的愛,他們的感情裡有搖擺,有低谷,但是每當一方試圖抽離時,另一方會本能地牢牢抓住。是以這本書的故事走向一直是苦甜交織,就像針尖取蜜。有時候,苦痛和甜蜜是相伴而生的。
Q:你在創作這篇文以及連載期間,有沒有經曆什麼印象深刻的事情?
A:最有趣的是,我創作這篇小說的時候思緒和行文是連貫的,但是在網上連載是日更,讀者在追更時會面臨情節忽然中斷在某一處的問題,是以他們的閱讀體驗是相對“割裂”的。比如連載停頓在男女主角互相感情試探的微妙關口有讀者會為他們着急,比如有些小夥伴正看到情節傷感的章節忽然沒了下文會覺得被虐了……
或許是因為這本書裡并沒有人格完美的角色,每個人物都在各自的立場做着自己當時認為正确的事,當沖突沖突産生時,讀者也因為不同的角度而代入了不同的情感,随着情節的推進,在連載的讀者評論區和我的微網誌裡會有很多關于人物的争論,大家一時都覺得“嘉嘉太渣了”,一時一邊倒地罵“陳桂花不是東西”,幾乎每個角色都遭遇過被批判和被心疼,我也一時是書中人的“親媽”,一時被批“後媽”……
其實這都是讀者真情實感追文的展現,他們都很可愛,我很感激與他們一起走完了這個故事。這也讓我想起了那句話——“一個人永遠是講故事者,他生活在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中,它通過故事來看他所遭遇的一切,而且他努力像他将的那樣去生活。”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喬穎
編輯/喬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