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愛國主義”,顧名思義“極端”。在極端愛國主義者眼裡“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古訓純屬無稽之談,否定文化多樣性,否定文化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鼓吹“大中國”。按照極端愛國主義的邏輯,那些敢于獨立思考、敢于倡導“中立”的人士不是嚴重右傾,就是被敵人利用,甚至是罪不可赦的叛國通敵。
不得否認當今社會社會存在着不少極端主義愛國者,他們否定一切國外的物品商品,否定國外的傳媒機構,甚至否定國外的文明文化。他們想用這一切來證明自己是愛國的,證明自己可以為國家奉獻一切。于是,他們用自己過激的行為去阻止國與國之間的正常往來交流。于是,愛國便變成了一種阻礙。我認為抵制日貨就是一種極端主義愛國的行為,他們隻記得曾經的仇恨和日本給我們帶來的痛苦,卻未曾想過,在今天這樣的條件下中日貿易往來是全球化發展的趨勢,中日互相交流的出發點是利益所在。也未曾預料當武斷的切斷中日貿易往來與國際交流後給中國帶來的會是怎樣的後果。當看到他們集結起來對各大城市的與日本有關的店鋪、公司以及産品進行打砸搶,弄得這些公司店鋪都不敢正常的開門營業時,我的心中更是有種說不出來的氣憤。我氣憤他們的武斷,他們的不計後果,氣憤他們對那些店鋪、公司的傷害。但同時又為他們的行為感到傷心,明明是深愛着自己的國家,明明甘願為自己的奉獻力量,卻因為自己認識上的錯誤,傷害到了深愛着國家,給國家帶去了損失,這又何嘗不能稱其為悲劇呢?當“悲劇”真正的發生在你面前的時候,又怎能輕松的起來呢?
他們哪兒知道愛國不僅需要熱情,還需要理智。
當今的中國,某些媒體對一些事情報道并不能夠做到實事求是,而是帶着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市場的盲目性和商業性導緻一些商家為了追求一些所謂的眼球、銷量、排行榜,不惜報道一些與事實内容相悖的東西。而且言辭十分的犀利,甚至于是強烈的指責,因為批評總能讓人叢他們的言語中感受到一種鬥志。而這樣的鬥志是很容易感染人的,是很容易引起共鳴的,于是一群人在這樣詞語的誘惑下也走上了指責。他們指責國外曾給我們帶來的傷害,指責他們如今的恃強淩弱,指責他們嚣張與跋扈,甚至于指責他們對我們國家的操控,好像隻有斷絕一切與國外的聯系中國才能真正的發展壯大。言辭也與媒體一樣果敢而犀利,聽起來也同樣讓人熱血沸騰。就如同中日釣魚島沖突,持續的炒作和大肆宣傳,導緻一些莫須有的東西傳入老百姓的耳中,這些東西在一傳十,十傳百之後,原來的東西還剩下多少呢?于是老百姓就義憤填膺了,一些“打死小日本!”的呼聲就出現了,因為當今社會有些人不能正确的認識問題,他們行動的前提不是三思而後行,而是出于一種從衆的心理。當看到網絡上别人的措辭是那麼振奮人心,那麼的令人熱血沸騰,又有那麼多人給予回應,而且打的是伸張正義的旗号。他們便把應和當成一種應該,他們并沒過多的考慮行為的對錯,而是認為那麼多人的聚集又都是為了國家怎麼會有錯呢。他們覺得前提是愛國什麼行為就都有了理由,于是不再在乎利害,不再在乎結果,于是就有了在華日本産業被中國人破壞的新聞。這群人是可悲的,因為他們出于好心卻辦了壞事。
是以,每當我們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首先應該考慮的不是參與的人數而是真正的思考這件事的意義與後果。學會判斷它是否有價值,我想隻有這樣,我們才可以把自己對的熱情與對國家的愛最好的結合起來,做到真正的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