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檔案系統概念:檔案系統是對檔案存儲器空間進行組織和配置設定,負責檔案的存儲并對存入的檔案進行保護和檢索的系統。具體地說,它負責為使用者建立檔案,存入、讀出、修改、轉儲檔案,控制檔案的存取,當使用者不再使用時撤銷檔案等。
Windows下支援的檔案系統: FAT,FAT32,ntfs
linux下支援的檔案系統:VFS(虛拟檔案系統), ext2,ext3,ext4,reiserfs
2.Boot Block 引導塊
super Block 超級塊:存放整個檔案系統資訊,包括inode/block的總量,使用量,剩餘量,以及檔案系統的格式等資訊;
inodetable(inode表格):記錄的檔案資料包括該檔案的通路模式,檔案的所有者與組,檔案的大小,該檔案建立或狀态改變的時間,最近一次的讀取和修改時間 等資訊
GDT 塊組描述符
Block Bitmap塊對照表
inode 索引節點 :記錄檔案屬性,一個檔案占用一個inode,同時記錄此檔案的資料所在的block号碼;
3.連結:通過多條路徑找到同一個檔案 删除檔案删除的是inode号
硬連結(Hard link) :不可以跨分區
軟連結:另外一個路徑,可以跨分區
ln 的使用:ln 參數 源檔案 目标檔案
常用參數:-s 不加任何參數就進行連接配接,為硬連接配接
-f 如果檔案目錄存在時,就主動将目标檔案删除後再建立
軟連接配接檔案類型為l 删除一個檔案,連着檔案内容一起删除
ln -s /root/w1 /root/w2 建立連接配接
ln /root/w1 /root/w2 修改連接配接次數
ls -l
數字代表硬連接配接次數
4.du:檢視磁盤空間利用情況
-u 總括磁盤空間利用
-a列出所有的檔案與目錄容量
-s列出總量而已,而不列出每個個别的目錄占用容量
df:檢視磁盤空間使用情況,列出檔案系統的 整體磁盤使用量
-h以GB,MB,KB等格式自行顯示
-T顯示磁盤空間檔案系統類型
-i 顯示inode号
-a列出所有的檔案系統,包括系統特有的/proc等檔案系統
5.temp 建立臨時檔案 mktemp a.xx 随機
建立臨時目錄 mktemp -d DIR.XX
6.硬碟組成與分區:主分區與擴充分區最多可以有四個;擴充分區最多隻能有一個;邏輯分區是有擴充分區持續分出來的分區;
磁盤格式:IDE SCSI SATA
fdisk -l 顯示系統目前所有分區
mkfs 磁盤格式化
mount挂載
umount解除安裝
7.檔案的壓縮和解壓縮
1)ompress/uncompress .Z
2)bzip/gunzip 壓縮之後,檔案字尾為.gz 1-9 隻能壓縮檔案,不能壓縮目錄 ,壓縮後不保留原檔案
bzip2壓縮常用參數:-k 保留原檔案,不會删除原始檔案
3)gzip2/bunzip2 壓縮之後檔案愛你字尾w為.bz2 隻能壓縮檔案,不能壓縮目錄
gzip壓縮格式:gzip 參數 檔案名
常用參數;-c 将壓縮的資料輸出到螢幕,
-v 可以顯示出原檔案/壓縮檔案的壓縮比等資訊
4)zip/unzip 壓縮之後檔案字尾為 .zip 可以壓縮檔案目錄 需要命名 ,保留原檔案
檔案的歸檔
tar
tar -cf myfile.tar file1 file2 隻歸檔不壓縮 将file1,file2檔案歸檔為myfile.ar
tar -xf myfile.tar 展開歸檔檔案
tar -tf myfile.tar 不展開檔案進行檢視
tar -zcf /tmp/myfile.tar.gz *.sh gzip
既歸檔又壓縮
tar -jcf /tmp/myfile.tar.bz2 *.sh bzip2
tar -zxf /tmp/myfile.tar.gz
tar -jcvf /tmp/myfile.tar.bz2 *.sh
tar -jcvf /tmp/myfile.tar.bz2 *.sh -C /tmp/my 指定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