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一戰,中國從一開始就敗了,值得深思

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争,清政府敗得徹徹底底,簽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使中華民族陷入更深的災難之中。大清朝泱泱大國,何以恥辱地敗給了蕞爾小邦日本?值得中華兒女永遠深思。從作戰的角度審視甲午戰争,中日雙方從戰争一開始到結束,對作戰重心的判斷和把握有着天壤之别,一定程度上說,清朝從一開始就輸了。

這一戰,中國從一開始就敗了,值得深思

一、制定戰略方針,日軍蓄謀已久精準明确,清軍臨渴掘井脫離實際

甲午戰争爆發前,日本戰時大學營就已經制定了侵華的“作戰大方針”:以主力在山海關附近登陸,于直隸平原同清軍主力決戰,奪取北京。并依此方針制定作戰計劃:首先派陸軍第五師團進占北韓,鉗制和擊敗在朝清軍;海軍以聯合艦隊擊破中國北洋艦隊,迅速奪取黃海和渤海制海權,然後視海軍戰況制定了下一步的上中下三策,其上策就是落實大方針。可以看到日軍的大方針和作戰計劃的核心就是消滅北洋艦隊,奪取制海權,控制海上運輸線,與清軍進行決戰。日軍侵華的方針和計劃清晰反映了其對自身和清軍戰略戰役重心的準确把握。

(一)北洋艦隊——洋務運動成果和清政府意志的象征

北洋艦隊是清政府實施洋務運動的标志性成果,寄托了清政府和當時國民很多的期望。建立之初,北洋艦隊曾為中國赢得巨大榮譽,擁有兩艘亞洲第一巨艦“定遠号”和“鎮遠号”,艦隊主力于1886年和1891年兩度訪日,曾一度令鄰邦寝食難安,以至于日本民間流行“打定遠”的遊戲。北洋艦隊的兩度訪日也是清政府為了借機向日本展現海軍實力進行“威吓”的行動,不過清政府的舉動并沒有達到目的,反而使日本了解到了北洋艦隊的實力,更加堅定了其快速發展海軍決心。北洋艦隊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不僅是其參戰的戰役重心,也是清軍的戰略重心,而且作為清政府物化了的精神力量符号已然上升為清政府國家戰略意志的重心。如此高價值的重心目标,日軍必然要除之而後快,将其列為作戰計劃的核心目标也就理所當然了。

這一戰,中國從一開始就敗了,值得深思

(二)黃渤海制海權——清政府京畿防衛和日本觊觎大陸的重中之重

黃海渤海的制海權是清政府京畿防衛的戰略戰役重心。渤海是京畿地區的門戶,自第一次鴉片戰争以來,國門從海上被打開,清政府權力核心的威脅主要來自海上。有海無防、有海無權的局面使清政府的安全陷入危機,第二次鴉片戰争中更是被英法聯軍從渤海灣登陸直接威脅北京。水體的連通和位置的遞進使黃渤海成為一體,互相依托,黃渤海的制權成為在這一海域和周邊陸地作戰的戰役重心。

黃海渤海的制海權是日本觊觎大陸實施侵略的戰略重心。自十六世紀以來,日本就妄圖征服北韓,占領中國,此後的日本曆次侵略戰争始終沿着這一軍事戰略。實施這個擴張戰略的第一步是征服北韓,顯然無海上制權就無北韓,其首要目标和關鍵節點就是奪取黃海制海權。

黃渤海的制海權成為中日雙方共同的戰略戰役重心,日本正是準确判斷和把握了這一重心,緊緊圍繞制海權制定作戰計劃,奠定取勝的基石。

(三)海上交通線——島國日本的命門

海上交通線是島國日本發展的戰略重心。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性,島國圖謀發展隻能依靠海洋,自明治維新後,日本打開了國門,并迅速完成工業化實作近代化,其發展的動力和資源來自海上,日本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都依賴海上交通運輸線。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眼光不再盯着腳下寸土,開始放眼海洋,海上交通線已然是他們的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五十年後美軍實施的“饑餓戰役”封鎖日本本土,正是扼住了日本的咽喉,使日本迅速陷入崩潰的邊緣。

這一戰,中國從一開始就敗了,值得深思

與日軍清晰的戰略方針和對雙方作戰重心的準确把握相比,清軍、清政府卻始終對此沒有絲毫清醒的判斷,以緻臨渴掘井,那個不靠譜的,所謂扼守渤海、增兵北韓的海守陸攻戰略方針,也直至戰争爆發才迫于形勢在宣戰诏書中提出。

二、三次戰役,日軍連擊清軍重心,清軍避戰移師一錯再錯

甲午戰争自1894年7月25日爆發到1895年3月9日清政府求和,曆經多次戰役,其中的黃海之戰、遼東之戰和山東之戰,不僅其意義和規模重大,而且,在這三次戰役中,清軍的戰役重心和清政府的戰略重心相一緻,日軍作戰直擊清軍的重心,并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與日軍有明确戰略方針和作戰計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清軍始終奉行錯誤的戰略。戰略的錯誤源自對戰略重心判斷的錯誤,而衆所周知,在戰争中,戰略上的錯誤是以多少戰役戰術的勝利都很難彌補的。從豐島海戰開始,清軍一再置自身的重心于不顧,直至戰争的完全失敗。

(一)黃海之戰,日軍緊盯制權萬無一失,清軍拱手出讓海上制權

9月17日的黃海海戰,日本五艦重傷,約六百人傷亡,清軍五艦沉沒,傷亡近千人。從作戰結果看,日軍雖未能達到殲滅北洋艦隊的目的,但是由于北洋艦隊從此避戰自保,日軍已實際掌握了黃海的制海權,為實施遼東之戰和山東之戰創造了條件。其實在豐島海戰之前,日本政府曾“預料陸戰可操勝券,但對海戰的勝敗如何尚抱疑慮”,可以看出清政府當年“威吓”之功的影響還在。但是,日軍豐島海戰偷襲的得逞增長了日軍戰勝清軍的信心,此後在黃海海域的活動變得頻繁。大東溝海戰,日軍故技重施并再次得逞。從作戰的角度看,日軍緊盯制海權這個戰略重心,謹慎地試探、實施和修正自身的計劃以確定作戰萬無一失,這是清軍所遠遠不及的。

這一戰,中國從一開始就敗了,值得深思

而清政府卻始終對制海權這個重心沒有清醒的認識,隻盯着京畿門戶渤海海峽,這間接造成了清軍縱有堅船利炮卻沒有用武之地。而且,戰争伊始,清軍其實已經将黃海制海權拱手讓出。

首先,寄希望以敵制敵。在北韓局勢劍拔弩張之際,清政府并未積極做應戰準備,而是寄希望以敵制敵,乞求帝國列強調停,甚至在戰前将在朝軍艦全部調回,放棄了北韓附近海域的海上制權。其次,臨渴掘井海守陸攻。直到戰争爆發之後,清政府才迫于形勢,在宣戰诏書中提出扼守渤海、增兵北韓的海守陸攻戰略方針,不必細讀這個并不靠譜的方針就能看出制海權在清政府心中的地位,鴉片戰争催生了北洋艦隊,但并沒有打醒清王朝,這頭東方雄獅隻是翻了個身又睡過去了。第三,保全堅船消極備戰。戰争伊始的豐島海戰,北洋艦隊戰鬥力并無多大影響,但是第二天李鴻章電令“……相機進退,能保全堅船為妥;仍盼速回”,受此束縛,北洋艦隊甚至不敢前往漢江口,而與此同時,日艦卻屢屢在旅順、威海衛沿岸活動,與敵軍對壘,清海軍雖不是一觸即潰,但也無異于不戰而敗,主動放棄了制海權。

這一戰,中國從一開始就敗了,值得深思

(二)遼東之戰,日軍按部就班一舉兩得,清軍移師遼東本末倒置

10月24日日軍第1軍在九連口渡過鴨綠江,與此同時日軍第2軍在花園口登陸,至11月23日旅順陷落,遼東之戰第一階段結束。日軍之是以在南北兩線同時出擊,從日軍的既定戰略看,九連口渡江的目的是為了牽制遼東北部的清軍主力,但并沒有将清軍主力和陪都奉天(今沈陽)作為這一階段的作戰目标,其主攻方向應是遼東半島,主要目的是奪取遼東半島的大連和旅順。遼東之戰,一方面日軍占領了大連和旅順,獲得港口,鞏固了其在黃海的地位,并使日軍擁有良好的海上補給線,保障兵員和物資的暢通供給;另一方面,旅順的陷落,北洋艦隊失去了在遼東的基地,生存空間被壓縮。是以,可以看到日軍發動遼東之戰仍然緊緊圍繞鞏固自身的戰略重心、瞄準打擊清軍的戰略重心。從作戰結果看,日軍不但達到了作戰目的,而且南北兩線都取得勝利,些許出乎日軍的預料。

這一戰,中國從一開始就敗了,值得深思

清軍在北韓戰場失敗後,日軍直抵鴨綠江,這迫使清政府轉變戰略方針,由海守陸攻轉為戰略防禦。按照戰略防禦的方針,清軍将東三省主力部署于奉天、遼陽之間,并調集外省兵力護衛京畿。然而清軍在鴨綠江沿線分兵把守,兵力分散,而且過度重奉天輕山東,不但沒有增加山東的兵力,反而抽兵北援遼東,防禦部署本末倒置。清軍防禦部署的一系列錯誤根本上是對自身作戰重心的錯誤判斷,直接導緻了對日軍戰略戰役企圖的錯誤判斷。清軍認識到渤海的重要性,但是沒有上升到戰略重心的高度,京畿固然重要,但絕不是這一階段清軍的作戰重心。是以,當日軍“悠閑”地在花園口登陸、從容地在榮成休整時清軍卻毫無反應,當日軍兵鋒直指旅順、威海時清軍卻按兵不動,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山東之戰,日軍海陸合力趕盡殺絕,清軍作繭自縛艦隊覆滅

這一戰,中國從一開始就敗了,值得深思

1895年1月20日,日軍從榮成灣登陸,山東半島戰役打響,至2月12日日軍占領威海衛軍港,山東半島戰役曆時僅三周,而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從作戰經過看,日軍集結重兵,矛頭直指北洋艦隊,并炮擊登州,迷惑清軍,精心實施了戰役欺騙,隐蔽其從榮成灣登陸的企圖。登陸榮成後,日軍直撲威海,海陸協同,最終絞殺北洋艦隊。山東之戰,日軍一如既往地堅持既定戰略,在原有戰役成果的基礎上,繼續瞄準清軍的重心給予緻命一擊,完全實作了海上的戰略目标。北洋艦隊的覆滅,不僅使清政府完全喪失了在黃海渤海的制海權,京畿門戶大開,而且意味着洋務運動的失敗,清政府和清朝國民的意志和信心也随着北洋艦隊的沉沒而沉沒,清政府封建大廈搖搖欲墜。

三周的山東之戰,日軍并沒有絕對的優勢,清軍對日軍戰役重心判斷和把握的失誤間接葬送了北洋艦隊。榮成灣登陸,是日軍最脆弱的時刻,登陸的兵力是山東之戰日軍的重心所在。盡管日軍曾受清軍岸炮攻擊登陸受挫,但北洋艦隊死守保船避戰的錯誤方針,且清軍不準陸軍半渡而擊,日軍才得以順利登陸。在日軍進軍威海時,清軍自以為是地認為,依仗炮台防禦便能使日軍不敢靠近,拱手将戰場主動權授之于人,未戰而敗。最終,丁汝昌拒不出港決戰的愚蠢打算直接使北洋艦隊坐以待斃導緻全軍覆沒。

三、甲午之殇的啟示

兵者,國之大事,戰争中的錯誤是會付出血的代價乃至萬千生命、亡國滅種的代價。甲午之殇留給我們後人的不僅僅是沉痛的教訓,而要我們後人不斷檢討和反思。回顧甲午戰争中的曆次作戰,我們應當認識到,無論是戰略、戰役還是戰術的決策和行動,都要以對作戰重心的準确判斷和把握為前提。

這一戰,中國從一開始就敗了,值得深思

(一)準确判斷作戰重心是制定正确軍事政策的前提條件

準确判斷敵我的作戰重心是制定政策的前提。甲午戰争中,日軍對清軍作戰重心的準确判斷并依次制定作戰計劃,在軍事政策上已經首先取勝了。相比之下,清軍畏戰避戰,雖戰而不能上下同一、左右協調,原因是對日軍各級作戰重心判斷的嚴重失誤,甚至沒有判斷,再加上對自身作戰重心判斷的嚴重失誤,緻使從海上到陸地、從國門外到立足之地都極度被動,付出一次又一次沉痛的代價。現代戰争中,作戰各級以其整體性、系統性發揮作用,找準并瞄準敵方的重心必然是制定克敵制勝政策的前提,正确認識自身的重心所在也才能不導緻處處陷于被動。

這一戰,中國從一開始就敗了,值得深思

(二)正确把握作戰重心是奪取戰場主動權的有效手段

以積極的行動圍繞作戰重心布勢是把握作戰重心的方法。甲午戰争中,日軍始終圍繞打擊清軍作戰重心進行布勢謀局,無論是兩線牽制、設伏偷襲、佯動欺騙,還是直接打擊、間接壓制,都是以積極的作戰行動對清軍的作戰重心施加影響,進而實作對戰場的控制,掌握戰場的主動。現代戰争中,作戰雙方對作戰重心往往都有比較清醒的認識,重心是關鍵點但不一定是薄弱點,而且作戰各層次的重心各不相同,是以必須圍繞作戰重心積極行動,采取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打擊重心,動搖敵方的作戰體系和戰争意志,奪取戰場主動權。

硝煙早已散盡的甲午戰争,留給我們的不隻是傷痛和教訓,還留給我們要時刻保持警覺的告誡。讀秒戰争的時代已經到來,未來戰争中有沒有機會、能不能直擊重心并一招制敵是我輩面臨的現實挑戰。

本文作者:九縱,“這才是戰争”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争”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