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遼國,可是北宋的一個勁敵,幾乎讓北宋到了膽戰心驚的地步。北宋建立于960年,是後周的趙匡胤搞了一次陳橋驿兵變,自己黃袍加身,取而代之了。但契丹國建立的比北宋早,甚至比趙匡胤當年服役的後周還要早,契丹是907年由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機建立的,但在第二位皇帝遼太宗期間,建國号為大遼。
北宋建立後,當時還同時存在着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割據勢力。是以趙匡胤的目标是一統天下。趙匡胤采取了先南後北的政策,一直到趙光義在位期間也就是979年,才消滅了北漢,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

那麼為何契丹沒有在這将近二十年的時間裡大舉進攻北宋呢?其實道理很簡單,當時的契丹已經改名大遼了,遼國政局動蕩不安。而且遼國在中原的統治不穩,迫使當時的皇帝遼穆宗停止了遼太宗、遼世宗一貫執行的南伐中原政策。
要說遼國沒有野心那是不對的。自從契丹建立後,南下中原就一直是他們的目标。而遼國第二任皇帝遼太宗也繼承了他的父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事業,向南用兵,争霸中原。也是他協助石敬瑭滅了後唐,得到了幽雲十六州,最終還消滅了石敬瑭的後晉,占據了中原大部分地盤。
遼太宗死後,他的侄子繼位,不過他在位期間政局不穩,内部的反叛不斷,他也最終死于政變。當然了,接班的那位,也就是遼穆宗耶律璟也沒有好下場,同樣死于政變。
也是遼穆宗耶律璟在位期間,北宋建立了。但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發現,大遼正陷入内鬥而無法自拔。
同時由于遼國常年的戰争,使得國力損害,不得不把重心放在了國内。面對南方,也隻能加強防禦。
雖然遼景宗勤于政事,重用漢臣,使得大遼出現一陣清明。但在他執政前期,對外政策仍采不主動南伐中原、僅援北漢的方針。
而這也給了北宋機會,當然了,北宋的政策本身就是先南後北,是以在一段時間裡,北宋也沒有主動招惹遼國。
這段時間,遼朝與北宋聘史往還,互賀節日。關系不能說多麼好,但還維持着正常。但趙光義上台後不同了,趙光義盯上了北漢,自己還親征北漢,遼國隻能派兵支援,不過被擊潰了。北漢滅亡後,趙光義繼續繼續北伐直指大遼,結果卻以失敗告終,就連趙光義都差點沒有回來。
随後遼聖宗接班了,蕭綽為皇太後攝政。大遼正是在這兩位的努力下,進入了鼎盛,竟然親率大軍入侵北宋了,而這也開始了宋遼之間另一段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