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完整而言,“半”無疑是未完成的一種狀态,是令人遺憾的一種缺失,然而“半”又何嘗不是一種高妙的境界?
你一定懂“泰極而否”的道理,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向它的對立面而轉化了。水滿則溢,月盈則虧。花兒美豔盛放之時,就是殘敗零落之日。
花開半時偏妍,人生中,我們要擁有“半”的智慧。
生活中處處存在着“半”中隐美的道理。爬山的過程最美,半山腰的感覺最好。攀爬中摻進了人們對美景的想象,虛實相生之間,美便無限擴伸與延展。一旦爬到了山頂,美景盡收眼底時,反而會隐生出一種失落感。
“半”的智慧也表現在藝術創作的留白上。衆所周知,繪畫中描摹可觀可觸的有形之物不是什麼難事,要讓抽象無形的語言、思維入畫,就不那麼容易了。齊白石的水墨畫《蛙聲十裡出山泉》就是留白的經典之作。齊白石用幾隻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遊動的畫面,向我們展示了“蛙聲十裡出山泉”這一蘊含極豐富的神奇意境。蛙聲在整個畫面中難覓蹤迹,可以說,齊白石隻畫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過虛出的一半,撩撥起觀衆二度創作的強烈欲望與沖動,使“蛙聲”這難以描摹的意象,在人們的想象中得以生動而鮮活地再現,有限的畫面與無限的想象形成珠聯璧合的完美融合。齊白石的成功給我們以啟迪:運用“半”的智慧,成就藝術留白,使藝術創作達到至高的境界。
“半”,還可解釋為一種為人處世的修養。人們常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不把事情做得太過,留有回旋餘地的“半”是為自己,也是為别人開啟了一扇門。“半”是一種寬闊的胸襟!
李密蓭詩雲:帆張半扇免翻颠,馬放半缰穩便。半中歲月盡悠閑,半裡乾坤寬展。
願我們知曉“半”的道理,掌握“半”的藝術,達到“半”的修養,無比受用“半”的恩賜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