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認真讀十本經典書籍,一開口就不一樣

格非(1964年——),男,本名劉勇,江蘇鎮江丹徒人。1981年考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

1985年畢業于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同年留校任教。文學博士。2001年調入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現為中文系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文學創作與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委、主席團成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84年開始發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江南三部曲》《望春風》,中短篇小說《迷舟》《相遇》《隐身衣》,專著《文學的邀約》《雪隐鹭鸶》等等。中篇小說《隐身衣》獲2015年魯迅文學獎、老舍文學獎,長篇小說《江南三部曲》獲2016年茅盾文學獎。

1

為什麼要讀書?你要是找一百個學者來回答這個問題,一百個學者裡面可能有九十個回答是一樣的:為了擷取知識、獲得技能、了解世界,我的了解可能有一些不同。

生活裡面有很多人其實不讀書,比如說我母親,她不識字,是以沒法讀書,可是我母親是我非常崇拜的一個人。

她不讀書,但并不意味着她對社會,對世界沒有判斷。她有很多很重要的判斷,也對我産生了很重要的影響。在我看來她特别有智慧,也有非常廣闊的生活閱曆,無論哪個方面都可以做我的老師。

是以我覺得很多人不讀書也沒有很大的問題,但是為什麼我們要讀書呢,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它能幫助我們擺脫知識的“奴役”。

你認真讀十本經典書籍,一開口就不一樣

假如你從不讀書,那麼你隻好聽信别人叫你吃什麼、叫你做什麼,告訴你什麼是有科學依據的,什麼是正确的,你就會被動地包裹在大量的資訊裡面,就沒辦法有自己的了解。

假如對某件事,你的答案剛好和别人的答案不一樣,那你就要讀書,你要到書裡面尋找那些贊同你意見的人,尋找共鳴。是以我覺得閱讀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建立認同關系,然後讓我們在非常深的彼此了解中,更好地發展自己。

你認真讀十本經典書籍,一開口就不一樣

2

閱讀的“前了解”至關重要。很多好的閱讀習慣需要你自己建立起來。成為一個優秀的讀者,需要一些重要的前提條件,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你手邊得有一本字典。你得自己學會去查文獻。

你不能人家怎麼說怎麼信,這就比不閱讀還要糟糕。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盲目“信書”的人還不如那些沒讀過書的人。

你要是全部相信書裡面的内容,你還不如不讀書,不讀書起碼可以保持你的天性,因為你在生活中,生活教會你很多的經驗。今天,我們想把閱讀推向縱深,推向更好的境界,閱讀的方法的培養非常重要。

你認真讀十本經典書籍,一開口就不一樣

今天我講一個最最簡單的問題,就是閱讀和曆史情境。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杜甫的詩《江南逢李龜年》,四句話:“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這四句話小孩子都懂,意思很簡單。然而就算你把這首詩讀上一百遍,可能你還是了解不了這首詩的思想。想要了解它你必須要知道這個詩具體的曆史背景,也就是你得有“前了解”,你得查閱相關文獻。

現在很多人不注重對“原典”的閱讀。很多大學生現在寫論文都不是去查一手的資料。我記得有次一個學生做論文答辯,他的題目是關于先鋒文學的,他在答辯中舉了很多的例子,然而我一聽那些例子完全沒有根據,他的材料不知道哪兒來的。

事後我問他,材料是哪兒來的,他說我都是從網上看來的呀!現在好多青年學生都這樣,他不去讀一手材料,他去讀二手的材料、三手的材料,錯誤百出,随意輕信。

你認真讀十本經典書籍,一開口就不一樣

3

曆史是一位任人打扮的新娘,誰都可以打扮他。比如很多學生喜歡胡蘭成、張愛玲,其實這沒什麼關系。但這造成的情況就是,有一年我在上海,有一半以上的學生選做論文研究方向都是張愛玲,這個跟整個社會對文學史的描述是有關系的,我們很輕易地就相信了這些描述。

張愛玲當然是很優秀的作家,但是是不是整個文學史就隻剩下張愛玲、沈從文了呢?當然不是!你如果是一個負責任的學者,你應該有更寬闊的曆史文化視野。

是以我說,不管是文學研究還是大衆閱讀,中間充斥着很多的謬誤,有些人毫不負責,傳一些小道八卦的消息,做一些非常不負責任的寫作,然後你把這些小道消息當作曆史真實來了解,這不是緣木求魚嗎?

你認真讀十本經典書籍,一開口就不一樣

讀書時候不能盲目把自己交給作者,而是要确定自己的主體地位。必須有自己的判斷,讀書幫助确立自我,而不是為了迷失。現在很多閱讀是讓我們迷失了自己。好的方法培養太重要了。

我們那個年代,很多書你想讀讀不到,比如我當時想讀陳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傳》我根本就讀不到,你去哀求别人借給你,人家都不借,出版和資訊都沒有今天這麼發達。

但其實這也有好處,因為這樣是以我們過去當時隻能讀一些很平常的書,比如《史記》、《論語》這些原典,是以我們這代人就很容易在一些方面研究得比較專門、比較深入。

今天讀書“博”的方面,反而會成為一個問題,是以我給清華大學的學生提出來,你讀多少書我們管不着,但是你讀的書裡必須要有原典,肚子裡得有些“幹貨”,否則你的“自我”會被别人帶走。

其實這不是一個很高的要求,我希望年輕人在某些領域有自己的判斷,去“較真”。你隻要下功夫讀那麼幾本書,你就會成為某方面的專家;你認真讀十本西方經典書籍,你一開口就不一樣。現在很多人讀到研究所學生,都不去讀原典,這是當今非常大的一個問題,也是我很擔心的問題。

你認真讀十本經典書籍,一開口就不一樣

文章來源:美中科教

圖檔來源:DE未來訓練營

明教育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

(END)

關注、點贊、在看、轉發

第一時間掌握教育洞見

你認真讀十本經典書籍,一開口就不一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