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一詞最早出現在《南齊書·百官志》中,意為尊重拜受。經過近兩千年曆史長河的淘洗,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敬佩尊重。經過歲月的沉澱,它的意義變得更加富有深意、耐人尋味。
在過去,崇拜一個人,可能是他的博學多識令你向往,可能是他的風姿綽約令你沉醉,可能是他的淡泊幽雅令你着迷。可在這日新月異的21世紀,我們賦予了“崇拜”新的定義。崇拜,是指對自己所仰慕的對象的尊重與欽佩,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引導着我們的人生走向,因而使我們能完善自己。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偶像也象征着人的信仰和理想。
4月份的微網誌發生了一件大事:英國實體學家史蒂芬霍金開通了微網誌,并通過該社交傳媒表示了對中國及中國朋友的友好。我猶記得當時這轟動性的新聞引爆了整個網絡,鋪天蓋地的新聞、媒體進行相關報道。在這背後,我們可以看見的是我國的科學愛好者們乃至全體網友對于霍金先生的崇拜,在“宇宙之王”霍金先生面前,我們都是以一種粉絲的心态、抱着激動及仰慕之情。8月份的裡約奧運會上,更是出現了無數令我們引以為傲、不禁振臂高呼呐喊的偶像。我國遊泳名将孫楊與澳洲遊泳運動員霍頓的“興奮劑”事件在這期間鬧得沸沸揚揚,霍頓在奪冠後竟稱孫楊是“用藥的騙子”,這引發了無數網民的愛國情緒。而在之後孫楊獲200米自由泳金牌,給霍頓以迎頭一擊時,更是掀起了全民的追星狂潮。之後的中國乒乓軍團毫無懸念的滿貫、以及女排時隔12年驚喜地重登世界冠軍的舞台,是一波接一波地點燃了我國國民的熱情,無數粉絲懷揣着崇敬與愛為這些祖國的榮光呐喊歡呼。在這些萬衆矚目、偉大又平凡的人面前,我們都心甘情願成為其粉絲。
粉絲文化在影視娛樂界的影響力更是可見一斑。當下一些年輕偶像的一條微網誌動辄幾十萬評論,做一些公益宣傳活動更是一呼百應。引人深思的是,一些頗具風格的表演藝術家卻無人問津……或許可以了解為他們已經走過了那段風光無限的時代,不再追求表面的熱鬧,而是内心的甯靜淡泊了。當然,我這不是表示對那些年輕偶像的批判。隻是我認為,不管是誰的粉絲,整天隻是在網絡上喊着喜歡、刷着評論是沒有用的。真正崇拜一個人,會從心裡想要靠近他,想要離他近一點、再近一點,希望能和他一寸一寸地拉近距離,可以不再隻是仰望他。會想要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能在某一天以一個更好的自己去面對他。
我們每個人都一定有自己所崇拜的,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這包容萬物的世界。我們對于他們可能都隻是渺茫的存在,我們也許隻是他萬千粉絲中的一員。但我們不必為此心浮氣躁,我們應學着在生活與追崇偶像之中尋找一個平衡點,過好自己的生活,同時也不忘記自己的追求與目标,這是相當理想的一個境界。
大概,這就是我對粉絲的了解吧:做好自己,遵從本心,由始至終,不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