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間竹編藝人匠心守藝50載 演繹竹子“變形記”

民間竹編藝人匠心守藝50載 演繹竹子“變形記”

黃大青正在加工編織竹制品的竹篾 吳建勳 攝

中新網湖州1月1日電(施紫楠 吳建勳)冬意凜然,來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章村鎮章村村“大青竹藝”工作坊,還未進門,就見到工作坊主人黃大青編織的身影。

一雙靈巧的手在竹絲間靈活穿梭,手指翻飛之間,一根根翠竹化身竹籃、竹籮、竹編燈罩……工作坊内,各種各樣的竹編制品琳琅滿目,更有牛羊馬等造型的竹工藝品,新穎别緻。

民間竹編藝人匠心守藝50載 演繹竹子“變形記”

黃大青正在用鉛筆做設計圖紙 吳建勳 攝

黃大青是章村村的一名竹編藝人,今年69歲,從事竹編50多年。從小,他就對竹編有着濃厚興趣,17歲進到村裡一家竹器廠跟着老師傅學竹編,從此手中的竹絲便不再放下。

眼前一塊一人多高的“太湖石”,是由竹子編織而成的藝術品,雖然有些抽象,但不難看出這件作品的技藝之精巧,制作之精細。這是黃大青的得意之作,從構想設計到編制完成,花了大半個月的時間。

“我們章村村到處種有竹子,竹制品在家裡随處可見,竹編在以前是一門很吃香的手藝。”黃大青一手精湛的竹編技藝,是靠時間打磨出來的。在他的學藝生涯中,3年學徒,4年“半作”,7年後才正式出來單做。

民間竹編藝人匠心守藝50載 演繹竹子“變形記”

黃大青的雙手布滿了大大小小的老繭和疤痕 吳建勳 攝

竹編工藝品造型簡單,但工藝複雜。從粗糙厚重的毛竹成為寬不到一厘米的竹篾,需要經過上山挑選毛竹、刮節、劈篾、過劍門、刮光等多道工序。

竹編手藝是個技術活,更是個傷手的活。黃大青傷痕累累的雙手,便是竹條經年累月留下的“印記”。

“不管編什麼形狀,隻要在腦子裡過一遍,就知道怎樣編出來效果最好。”黃大青善于動腦筋,他編織的體積最大的一件作品高3米,直徑2.7米,整整用了30根竹子。

漸漸地,憑借“藝臻完美”的技藝,黃大青在這個不起眼的小行業裡闖出了名氣,越來越多的人找上門來請他做竹編。

2009年,黃大青受邀遠赴非洲盧旺達參加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一個援外項目,一呆就是2年,耐心地将竹編技藝傳授給國外友人。

回到中國後,中國美術學院的教授找到了黃大青,鄉村手藝與美院設計結合,現代美學賦予了這項非遺傳承更多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黃大青的竹藝作品,也是以走向中國各地,甚至海外。

民間竹編藝人匠心守藝50載 演繹竹子“變形記”

黃大青的竹編藝術作品 吳建勳 攝

近年來,随着生态旅遊興起,竹編這門古老的手藝也迎來了新的春天。

安吉許多民宿酒店十分青睐黃大青的竹編工藝品,他的訂單量也越來越大。

“已經編了50多年,我以後還會一直編下去。”黃大青說,因為竹編工作很辛苦,不少徒弟都改行了。如今,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有年輕人願意學這門技藝,盼着能有個傳承人将竹編技藝世代傳承下去。(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