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了解古錢币的朋友們來說,明朝的10種年号錢,想來并不陌生,想要湊齊全部看上去并不難,但如果要問其中哪一種最貴?最難收集到,毫無疑問是隆慶的年号錢,為什麼隆慶寶的會比較貴呢?這種小平錢到底有何與衆不同之處呢?小編就來細緻解讀一下。

在此之前,有必要先來說說隆慶皇帝。了解曆史的朋友也許會記得“隆慶開關”,開放通商口岸,準許對外貿易,徹底根除了倭寇存在的空間,除此以外,貌似就很難再有什麼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
隆慶皇帝朱載垕,上承嘉靖,下啟萬曆,這一前一後,分别是明朝在位時間第一和第二的皇帝,有點類似于清朝的雍正皇帝,夾在兩個長年号的中間,在位時間也明顯少于清朝那幾位,再加上沒有什麼後宮劇來宣傳,是以對于很多人來說,隆慶顯得沒有什麼存在感。
明朝的政局相對來說比較穩定,隆慶開關為朱載垕帶來了繁榮的經濟。他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長期不上朝的嘉靖皇帝,嘉靖在位時間太長了,等到隆慶皇帝即位的時候,年紀已經不小,而且朱載垕很能折騰,沒幾年就去世了,在位時間隻有6年。
隆慶通寶成為明朝最貴的年号錢,實至名歸。當時官方貨币以明寶鈔紙币為主,銅錢隻是作為補充,是以明朝的很多皇帝都并沒有鑄造自己的年号錢。隆慶皇帝也是如此,即位最初那幾年,他并沒想到鑄造年号錢,後來基于某些原因,才開始鑄造年号錢,真正鑄錢的時間不到2年,鑄造總量也僅僅隻有2萬貫。
對比一下北宋巅峰時期,一年的銅錢鑄造量高達幾百萬貫,區區2萬貫也顯得太寒酸了,再加上後來流通過程中的磨損、遺失、重鑄,最終留存至今的隆慶年号錢,也就越來越少了。
隆慶在位時期,明朝的經濟形勢比較好,銅錢的鑄造也比較精美。隆慶通寶普遍都是小平錢,錢币直徑23-25毫米,重量在4克上下,錢文直讀,鑄工精美,背後普遍無字,制作非正常整。
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古代長期普遍使用青銅來鑄造銅錢,到了明朝嘉靖時期以後,才開始使用黃銅作為主流的銅錢材料,加上所謂的“金背火漆”技術,使得隆慶通寶銅錢的顔值比較高。
當時明寶鈔紙币與銅錢并行,官員俸祿發放的一半是寶鈔,一半是銅錢,隆慶通寶也是作為官員的俸祿發放的,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用更好的品相來展現皇家威儀,倘若隆慶通寶最初的鑄造目的是為了市場流通,恐怕就不會鑄造顔值如此之高的年号錢了。
今年初,各種古錢币價格迎來一波小上漲,遵循着物以稀為貴的原則,隆慶通寶的價格也随之有所提升。目前普通一些的隆慶通寶小平錢,有土鏽或字口黏連,這樣的價格要在3000元以上,标準的隆慶通寶小平錢,價格要在5000元以上,而品相姣好的版本,錢币上沒有流銅,而且錢文字口沒有任何粘連的,價格要在10000元以上。面對着越來越明朗的市場前景,你是否有先見之明收藏了這樣一枚錢币呢?